幾乎整個夏天,歐洲各國領導人都圍繞著德國大選話題爭執不休。在他們看來,這場選舉無疑大大延遲了歐元區的政治決策進程。但盡管如此,安格拉·默克爾(Angela Merkel)再度出任德國總理卻讓他們笑逐顏開,仿佛在經濟不確定時期吃下一顆“定心丸”。
作為立場保守的“鐵血宰相”,默克爾對外交爭端興趣不大,一心致力于團結整個德國,并維持歐洲大陸的勢力均衡。盡管一些南歐國家認為,默克爾的政策會破壞其經濟發展,而北歐國家也被救助計劃拖累,事實上卻沒有多少歐洲人愿意看到反對默克爾的政治派別執掌德國。
甚至就連主張退出歐元區的“德國另類選擇黨”(Alternative for Germany,簡稱AfD),也只起到了幫助默克爾化解歐元危機的反效果,因為該黨派并不急于煽動德國國內的不滿情緒。根據選前民調顯示,僅有8%的支持者表示愿意投票給“德國另類選擇黨”,這意味著后者剛剛接近進入德國議會5%的得票規定。
相形之下,由默克爾領導的聯盟黨(CDU-CSU)雖自2007至2009年金融危機以來一直主導德國政壇,卻在本次選舉中獲得超過41%的支持率。而每當經濟形勢好轉,德國社民黨(SDP)的得票率就會迅速上升(比如2006和2010年),但每一次他們的上升勢頭都會遭到遏制,此次他們共獲得約25%的選票。
與此同時,綠黨(Green Party)幾乎一敗涂地。在過去兩年間,該黨的支持率下降至10%以下。部分原因在于,其政治立場已成為當今德國主流社會的共識。另一方面,領導者持續近十年的戀童癖丑聞,也對該黨造成負面影響。
在我看來,默克爾的政治盟友,代表企業主利益的自由民主黨(FDP)在本次大選中的失敗更值得關注。該黨一貫提倡經濟上的自由競爭理念,這在當今德國其實并不受歡迎。因為大多數德國人都認為,適于施行“懶政”的時代早已成為歷史。在經濟危機初期該黨的支持率還有20%,如今已不足5%。
本次大選結束后,自由民主黨已無法繼續充當聯盟黨的執政伙伴。在組建聯合政府的談判中,該黨的位置將被社民黨取代。但不管怎樣,默克爾領導的聯盟黨在短期內都不會崩潰。據調查,18歲以下的德國年輕人中,約有36%支持聯盟黨,24%支持社民黨,18%支持綠 黨。
盡管在德國國內問題上,聯盟黨、社民黨和綠黨之間存在較大分歧,但在歐元區的問題上,他們的對外政策卻相當一致。比如,雖然陷入困境的南歐國家持反對態度,大多數德國人仍堅持要求他們進行經濟改革,以此換取德國的財政援助。再比如,在支持銀行業的單一監管,及歐洲央行的“直接貨幣交易計劃”(OMT)等上面,他們的立場始終如一。
但也需看到,在此次經濟危機中,德國的境況雖一直好于其他歐洲主要國家,然而在過去兩年間,該國政府已再也無法規避歐元區持續經濟危機帶來的負面影響。隨著主要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速的放緩,德國產品的出口也開始遭受打擊。
默克爾政府寄希望于私人消費(private consumption)能夠大幅增加,但這卻不足以彌補出口下降帶來的損失。自2012年第四季度開始,德國GDP增速出現下降,2013上半年同樣低于預期。整個2013全年的經濟增幅,可能依然只有5%左右。
如果德國經濟增速持續放緩,那么為了實現財政收支平衡的目標,該國國內的收入差距將會進一步拉大,而城市貧困和老齡化的壓力也將繼續加重。這意味著,為了提高經濟效率,德國正在付出越來越昂貴的社會代 價。
不論在國內、地區還是全球問題上,默克爾總理領導的聯盟政府都展現出高超的政治技巧。但即便如此,他們也無法避免歐洲對全球經濟影響力不斷下滑的殘酷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