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會問,標準文本和法律法規都擺在那兒,為什么兩方就是達不成共識呢?因為標準太多,涉及到的法規太多,且不說普通公眾看不明白,即使是專業人士也可能各持己見。何況是,有時候大家并不是正兒八經地進行“標準學術研討”,而是帶著太多情緒在質疑對方。
浙江地標低于國標,在于未及時修訂
在《京華時報》的系列文章中,始終咬住不放的一點是,農夫山泉瓶身上標示的浙江省地方標準DB33/383-2005《瓶裝飲用天然凈水》確實有5項指標低于GB 5749-2006《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不過在文章中用的是更為吸引眼球的概括:農夫山泉標準不如自來水,這也是農夫山泉所稱的“致命的打擊”。
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衛生部健康相關產品審評專家顧問王占生告訴記者,被指出更低的這5項指標,包括砷、鉻、硒等確實是關乎健康的重要危害指標,但并不是如媒體最初所指責的,是農夫山泉等單位制定了一個比國家標準更低的浙江地標,而是因為國標進行了修訂后,浙江地標沒有跟進。
對比這幾項標準,浙江地標(DB33/383-2005)修訂于2005年,而《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最早標準發布于1985年,并在2006年進行了修訂,其中衛生、感官及污染物指標全面提高;瓶(桶)裝飲用水衛生標準(GB19298-2003)隨后也在2008年做了兩個修改單,對多項指標進行了修訂。不過,令人費解的是,浙江省地方標準DB33/383-2005并沒有跟進修訂。
根據《食品安全法》和《標準化法》的相關標準,浙江地標中的任何指標都不能低于相關國標,否則標準就會面臨失效。在這種情況下,浙江省地標DB33/383-2005的相關歸口單位理應提出修訂申請,而浙江省質監局也應對該地標進行復審。記者查閱到的資料顯示,浙江省質監局曾經在2010年11月24日發布公告(11號公告),廢除一批浙江省地方標準,其中就包括DB33/383-2005,但不知為何,12月31日又發布公告,撤銷了前一廢止的公告。記者已向浙江質監局傳真詢問其中原因,不過截至發稿時仍未收到回復。
對于浙江地標為何沒有跟進修訂,各方猜測不一。有觀點認為可能是新修訂的這些指標可能會影響到農夫山泉的水源質量(DB33/383-2005規定了水源要求),所以農夫不愿意跟進;也有觀點認為,由于2010年前后,相關部門準備修訂《瓶裝飲用天然凈水》的國家標準,所以浙江省認為再費時費力修訂該項地標沒有必要,但沒預料到國標一直沒有出臺。
王占生認為,由于我國的標準體系一直處于不斷修訂、完善中,所有不同的國標、行標、地標制修訂總有個“時間差”,農夫山泉所標示的浙江地標“慢一拍”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況且企業的產品品質是達到國家標準的,所以農夫山泉只要大方地把問題講清楚就可以,卻不知為何一開始沒有解釋;而最令人懷疑的,其實是浙江地標《瓶裝飲用天然凈水》2005年版比2002版有幾個指標還寬松了。“按道理,這些指標應該是越修訂越嚴格的”,王占生認為。
用地方標準還是用企業標準?
在此次事件中,農夫山泉備受爭議的還有它在廣東、湖北、吉林等地生產的產品也使用浙江標準。同濟大學教授,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專家組成員孫效敏認為,相較于標準的“高低”,這才是一個核心的問題。
事實上,在《京華時報》的報道中,已經引述了浙江省衛生廳的回復,認為按照《食品安全地方標準管理辦法》第四條規定,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依照生產企業所在地的食品安全地方標準組織生產經營,所以地方標準僅適用于本省。
孫效敏告訴記者,根據《標準化法》第6條的類似規定,食品安全地方標準效力范圍只限于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管轄范圍,有關法律之所以這樣規定,是由地域管轄原則所決定的。如果不遵照這個原則,將會給跨省的監管帶來問題,“如果在湖北用浙江的標準,你說你實際上執行了高的標準,但我不一定知道啊,我只看你標識的標準。”
不過,也有極少數人對于農夫山泉“適用地方標準”表示支持。浙江碧劍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杭州仲裁委員會首席仲裁員吳有水對記者說,法律適用的原則應該是“非禁止即允許”,如果仔細研究《食品安全地方標準管理辦法》第四條規定,它說企業應該依據該省的地方標準組織生產(在沒有該產品國標的前提下),但并沒有說到在該省沒有該類產品地方標準怎么辦,比如農夫山泉的飲用天然水,如果廣東省有該類標準,那么應使用廣東地標,如果其它省沒有,應當可以采用浙江地標。
在農夫山泉的發布會上,鐘睒睒重點表述了“國家標準是強制標準,標不標準都要執行”、“雖然標注的是地方標準,實際上國標地標都在執行”以及“事實上產品是合格的”等觀點。不過,孫效敏對此有不同看法,他認為農夫山泉的標準不在于影響到實際的企業執行,而在于對消費者造成了誤導。
各方面專家比較一致的觀點是,目前情況下,最恰當的解決方案是農夫山泉使用企業標準。
標準爭議折射監管問題
孫效敏表示,此次事件發生的原因之一是相關監管部門執法不嚴,甚至是不作為所導致,如果有關部門在執法過程中及時發現農夫山泉瓶裝飲用天然水標識問題,并及時予以提醒糾正,就不會有今天的爭議。而在令人頗費腦筋的標準條文之爭后面,是標準體系的繁雜,以及標準制修訂、標準清理工作欠賬太多。由于歷史原因,我國一直是由多個部門、多個層次共同管理食品安全,除了大家看到了國標、行標、地標、企標之分,還存在衛生標準和質量標準這兩套體系,由于標準出于“多門”,標準之間不科學、不協調的現象時有發生。所幸的是,近年來國家已經加快了標準的修訂和清理工作。
孫效敏介紹說,美國雖然也有國家標準,由于他的行業協會非常發達,所以它制訂的行業標準一般都會得到廣泛的認可。此外,由于各州高度自治,本州也制定一些不同的規定,但跨州銷售的產品不允許使用“地方標準”。更為重要的是,美國的標準體系已經比較完善,不會再有頻繁的更新,企業內控也非常嚴格,再加上負責任的監管,很少會出現這類標準的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