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夫山泉和京華時報無疑聯袂為觀眾奉獻了一場新聞傳播史上“將簡單事件復雜化”的最新力作。
在王占生等專家看來,這兩家的行為都有些令人不解,農夫山泉為何在產品質量過關的情況下,沒有大方地去面對標準問題;京華時報在對地方標準落后這一“可以理解”的問題上,為何窮追猛打?
在農夫山泉的發布會后,多位公關界資深人士在網上發表了觀點,有分析雙方交戰策略的,有猜測雙方心理的。在新橋公關CEO沈志勇看來,農夫山泉在事件前期應對上沒有章法,自己制造了很多議題,導致事態擴大,根源還是這家民營企業的傲慢與自負。
大業傳媒集團品牌中心策略總監付泉平則認為,僅僅從策略來談論這件事沒有太大意義。付泉平告訴記者,以往只要出現食品安全相關負面報道,企業不分對錯,總是希望盡快“息事寧人”,花錢擺平,“農夫山泉以前也被報道過這樣那樣的問題,可能也是這樣的做法,但忍了這么多次,這次終于忍不住了,就爆發了。”付泉平如此猜測。
付泉平說,這種報道-花錢擺平的“溝通模式”,已經形成了一條奇怪的利益鏈,也造成扭曲的食品安全輿論環境:在食品安全輿情中,媒體完全占據主導地位,游戲規則也是偏“人治”——“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媒體報道企業就像是審判,這個企業并不是作為嫌疑人存在的,而是已被推定為有罪。
此次農夫山泉卻像是“放手一搏”,想借自己多年的品牌積累和消費者口碑,和京華時報來一次對賭,所以在發現初期的回應無效后,農夫山泉像是被激怒了,決定不再缺席“送審”,不再沿用傳統的公關套路;而京華時報在發現農夫山泉“死不低頭”后,繼續加大報道力度,這也符合媒體的一貫心理和做法。
“看起來是農夫山泉對戰京華時報,但也可以說農夫山泉針對的不僅是京華時報,甚至某種程度上,這是食品行業和媒體對立情緒的一次爆發。”付泉平表示。
此外,政府的食品安全風險交流能力在其中也起著關鍵作用,但在這次事件中,相關部門的回應不僅較遲緩——往往是記者去采訪了才回復,且大多只限于重復政策法規,這種做法刻板,對于關鍵問題的厘清沒有起到“一錘定音”的作用。
而公眾的認知也應該被“視為”食品安全輿論環境的一部分,只是,在食品安全報道長期片面化、科普不力的狀況下,消費者已經產生了很多“誤區”。未來,如果公眾能夠不再無條件相信那些“聳人聽聞”的報道,學會用審慎的態度看待媒體,那么也不失為食品安全輿論的進步。
媒體與企業之間的大戰,從另一個角度看,也是一次很好的大眾科普事件,大眾在“看熱鬧”的同時,不可避免地會對有關食品安全的各種標準以及瓶(桶)裝飲用水的科學認識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
而對于從事食品生產的企業來說,“水門”事件最大影響是,很多企業老板將會拿起自己生產的那些食品,無比仔細地審視包裝標注的每一個字,并在內心深處中更加關心生產中的每一個細節,防止出現安全問題,避免自己的企業成為下一個農夫山泉,贏了面子,失去市場。長遠來看,這對中國的食品安全而言,無疑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