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生活的城市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為了保衛北京的藍天,做著自己的努力。“樂水行”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們依水而行,用徒步到達的方式考察北京河流的狀況,用簡單的儀器和設備記錄河水的污染現狀。喚起全社會對河流的關注和重視,他們也被稱作“走水族”。
實地調查清河水質后兩天吃不下飯
“走水族”最近的一次大型調查在清河。清河發源于北京市海淀區碧云寺,流經朝陽、昌平兩區,在順義區匯入溫榆河,全長23.6公里,經過兩岸20多年的排污,這條河水已經變得污濁不堪,雖然在奧運期間,清河的污水問題得到暫時的緩解,但是奧運之后的反彈使得污水臭水更為嚴重。
2011年9月,清河附近的居民向“樂水行”相關負責人反映,清河“太臭了,窗戶完全不能打開,有時候即便關著窗,半夜里也能給污水臭醒了”。
“走水族”于是重點展開對清河的調查,領隊張祥告訴記者,就在立水西橋景觀長廊的下方,就有一個冒著臭氣的排污口。而順著這個排污口往東大約2公里,太平莊東路附近的清河河段,一個寬約8米的巨大排污口,也在往清河排污。這是清河上最大的一個排污口,并且也是常年污水橫流。
站在排污口不一會兒,你就會發現這里的水顏色越來越深,污水夾雜著垃圾卷起的泡沫,在河面上形成一道道黃白色的長龍。當時跟著張祥“走水”的兩個北師大同學,回家兩天都沒吃好飯。經過調查,他們發現清河上總共有60多個排水口,而常年排污的污水口就有25個。
微博曝光成為公眾參與環保新渠道
志愿者和當地居民就清河的排污情況進行過多次投訴,效果雖然不明顯,但他們沒有放棄。2011年10月,中國的微博用戶總數接近2.5億人,成世界微博人數第一大國,志愿者開始利用微博平臺發出聲音。
一張張觸目驚心的排污口照片相繼貼出,引起公眾極大的參與熱情,他們紛紛拿起相機和手機把看到的排污口拍攝下來,然后定位發送到微博上去,并@相關部門和媒體進行跟進,在微博中形成了一股“拍攝北京排污口”的熱潮。
半年后,有媒體主動找到了“走水族”,志愿者們帶著記者對清河地區的污水情況進行了大量披露。2013年初,張祥還隨同央視記者對清河、蕭太后河、涼水河等北京數條河流進行了長達一個月的實地調查,播出“北京污水直排調查”節目,引起社會巨大反響,也得到了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現在,清河已經開始采取臨時應急措施,將排出來的水除臭除味,并且準備提升現有污水處理廠的排污能力,然后再建一座污水處理廠。張祥表示,對于清河污水治理的監督會一直持續下去。
對于隨手拍污水口的活動,“自然大學樂水行”項目發起人馮永峰認為是公眾參與的一種很好的方式。“其實參與環境保護,非常簡單,不需要特別的批準,不需要等技術部門的輔導,不需要過多的設備和人才支撐,只要愿意,環境的真相就在身邊,只要愿意,人人就可將其傳播之、揭示之。”
感受河流美麗同時也要記住它的痛苦
在“走水族”的隊伍里,60%都是學生。NGO組織、學生社團、專家,三位一體就可以組成一支隊伍。張祥告訴記者,他最多的一次帶隊人數有80多人,最遠到了山西,考察北京水的源頭。有人質疑“走水族”太過形式主義,張祥不這么認為,“到達是一種最好的方式,看到才會震撼,通過直面去看,在感受北京河流美麗的同時,也要記住它痛苦的一面。”
2007年3月,《光明日報》記者馮永鋒與“民間水專家”張峻峰合作,依托民間環保組織成立了“自然大學”,這所虛擬的社區環保大學下設山川學院、草木學院、鳥獸學院等六大學院,任何人都能免費成為它的學員。除了在戶外獲得體驗,學員還可以定期參與研討會、交流會,與政府官員、學界、企界共同參與治理北京污水。
“公益能量本身一直潛存在所有公眾的心中,因此,當時機到來,打開閘門之后,你會看到,社會上一條條溪水正奮勇往環保組織的方向流動。”馮永峰在他的書《中國民間環保傳奇》中寫到。
現在,作為“自然大學”的品牌項目,“樂水行”已經走出北京,廈門、廣州、成都、石家莊、鄭州……全國有越來越多的城市出現了“樂水行”這樣的“向水求知型”的環保活動。這些組織和活動雖然相互獨立,但都共同踐行著公眾參與的理念。“自然大學”推動者認為,只有培養中國公眾熱愛自然的精神和能力,才有可能保護好中國的自然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