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第九屆中國(北京)國際園林博覽會在豐臺永定河西岸開幕,吸引了眾多游客前去觀園。正所謂“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5月29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北京科技報承辦的“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第27期——科技打造魅力園博活動中,幾位內行專家從科學技術的角度,同公眾分享了如何用科技打造園博會的這一盛事。逛園博,咱們先來學點料。
打造節約型園林
片面追求視覺景觀效果,而忽視自然演變能力的園林不能稱為節約型園林。所謂節約就是利用很少的投資達到最大的經濟效益。園博園是如何達到節約型園林的呢?一是從建造上節約,二是同時為養護上的節約創造條件。
在地形上,園林的造景要隨高就低,做到土方就地平衡,盡量不要挖大湖、堆大山。園博園中的錦繡谷建筑在垃圾填埋場上的一個大沙坑上,在這個坑里,園林設計師的設計隨高就低,將大坑保留成為谷地,建成了錦繡谷,這是隨高就低、因地制宜的效果。
另外由于園博園是在建筑垃圾填埋場上做的園林,更需要對植物生長的基質有要求,因此園博會在建筑垃圾的基礎上做了2米厚的人工覆土,種植植物。因為大量回填土的土源問題,不能保證植物的生長要求,所以在每一種喬木下都要進行土壤改良,增加腐殖土和積肥。園博園除了在建造上考慮節約,在養護上也要考慮節約,從而便于養護與管理。
那么在養護上如何節約呢?節約型園林要充分利用植物對水的要求進行分類,如山坡地種植耐旱植物,包括喬木、灌木及地被,而在溝谷水邊可種植喜水的植物,如水杉、柳樹。適地適樹還表現在植物的選擇上要盡量選用適宜當地生長的植物,要根據植物的習性進行種植。節約型園林應該充分利用能源,特別是水資源。
北京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城市,收集雨水是目前的一個趨勢。園博會考慮了下凹式綠地雨水滯留和利用的景觀效果,做了一個北極寺綠地,完全利用了雨水的收集,還有中華民族園把山體下來的雨水進行了收集。充分達到了利用地形收集雨水的目的。
“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是中國科協自2011年起舉辦的系列科普活動。每次活動確定一個主題,邀請該領域2-4位專家與眾多媒體人士面對面交流,在平等活潑、輕松自然的氛圍下,發出科學共同體的理性聲音,引導社會輿論。
生態修復變“腐朽為神奇”
2年前園博園的現場,是一個垃圾填埋場,可以說條件非常惡劣,黃土滿天飛,到處是磚頭瓦塊。有一些草,都是薅草,長了1米多高,這里不僅有建筑垃圾,還住著一些拾荒人員。2年后的模樣,呈現的是錦繡谷的建成效果。整個錦繡谷建完以后24公頃,有400多畝樹,累計各種樹木10000多株。北京園就在錦繡谷的最高端,這個地方原來也是一個建筑垃圾堆放最高端,我們沒有完全把建筑垃圾清理出去,而是因“山”就勢,利用原來的地勢建了一個北京園。
精準灌溉是園博園內一個非常先進的科技手段。嘗試對不同的樹木,根據不同的蓄水需要進行灌溉,用計算機控制,在保證植物良好生長的同時更好地節約水資源。邊上還有條形碼,用手機一掃就可以知道這個植物的樹種拉丁名,以及養護的狀況,比如它需要多長時間澆水等等,非常先進。
園博會七大科學元素
科學元素在園博會里的應用有以下幾方面:一是最基礎的,大家最關心的是怎么樣在這塊廢棄地上讓植物健康生長。二是新的技術在園林的應用。三是新培育出來的在北京能夠正常生長的園林植物的品種,特別是花卉的應用。四是整個綠色能源在園區里面的應用。五是灌溉和節水技術在園區里的應用。六是雨水排放和再利用問題。七是再生材料在園博會的應用,比如無渣的磚和垃圾筐建筑,垃圾分揀以后做成擋墻和鋪磚。科技在這里面的應用大概就是這幾個方面。
主展館倡導節能低碳
為了實現園林零排放以及項目本身也是零排放的目標,園博園主展館圍繞綠色照明、節能環保材料、冷熱源系統,還有雨洪利用,從水資源的綜合利用、新能源、信息管理等七個方面開展工作。主展館所使用的都是LED燈具,可以節約20%的能源,包括LED顯示器、無甲醛環保消音風管以及無甲醛玻璃棉保溫材料等為核心的冷熱源系統。還有虹吸雨水的排水系統,飲用水的凈化系統,以及風光互補技術,主要表現在在大門的地方,有一個充電樁,每年會提供10多萬千瓦的電,給主展館里游園車、擺渡車充電用,而晚上可以用于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