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北京的霧霾天氣時有發生,這種天氣會否威脅我們的健康?治理和改善空氣質量,我們能做些什么?希望下面的小知識,能解答你心中的一些疑問。
空氣質量和健康的關系?
空氣污染物主要有顆粒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氫化合物及重金屬顆粒和氟化物等。
可吸入顆粒物(PM2.5)易引起呼吸道感染、心臟病等疾病;二氧化硫有強烈刺激氣味,損傷呼吸器官;氮氧化物對呼吸道刺激更嚴重,并能使血色素發生硝化反應而失去生理功能,濃度大時可使人死亡;碳氫化合物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些物質被認為是致癌物。
影響北京空氣質量的因素?
北京大氣污染特征屬于復合型污染,燃煤污染、機動車污染、工業污染、揚塵污染、生態退化等問題并存。且北京西部和北部為山脈,東南部為平原,是典型的“簸箕”狀地形。中低空吹偏南風或偏東風時,污染物易在山前的平原地區匯聚,造成市區污染物累積而濃度升高。
治理空氣污染,有什么針對舉措?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環境經濟與管理系宋國君教授介紹,固定源、移動源、面源是空氣污染的三個來源。固定源指燃氣、燃煤、燃油,以及工廠的排放,治理對策是執行排污許可證制度。移動源分路上和路下,路上就是機動車,路下包括推土機、打樁機等,治理對策是通過技術讓機動車排放更少、提升油品質量、發展混合動力和電動車。面源包括裸露的地面,道路的揚塵,樓面上掛的灰塵,還有外地輸送的沙塵等,治理需要將工作逐漸細化,如建設工地土堆一定要覆蓋、要灑水等。
治理空氣污染需要多少年?
有報道稱治理空氣污染要20年,甚至更久。但在宋國君看來,奧運會期間的限號等舉措在短期有效改善了空氣質量,因此治理空氣污染應該是事在人為的。試想,有車族都改為騎車出行,短期就可能換來空氣治理的良好效果。然而,這種做法并不現實。治理空氣污染需要時間,但到底需要多少年要看人們自己的決心。既然我們通常所說的空氣污染指的是人為因素的,那么何時能變好就取決于我們的決定。
需不需要戴口罩?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系教授潘小川認為,不能說戴口罩沒用,但對細顆粒物作用不大。一般口罩未必能阻擋細顆粒,且戴口罩會導致呼吸阻力增大,用力呼吸可能會吸入更多的細顆粒。比較可行的辦法是少用嘴呼吸,盡量用鼻子呼吸,最起碼鼻毛能阻擋很多顆粒物。霧霾天氣下,應盡量減少出行,平時多鍛煉增加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