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生活》周刊:
沈陽社區科普大學創立十年來為何經久不衰?它的生命力來自哪里?
張麗茹:
做百姓最需要的科普,科普大學才會有真正的生命力。科普是科協工作的重點內容,科協作為原始的科普人,我們一直在尋找什么樣的科普符合老百姓的需要?什么樣的科普能深入人心?什么樣的形式能把百姓召集過來,而且能在家門口就得到知識的輸送,還能讓百姓持續不斷地關注和參與?
于是,科協就想到了科普大學這種載體,科普大學不是大學,沒有圍墻,沒有學歷,沒有學費,老百姓戲稱為“科普知識大家學”。 創立之初,科普大學就把“按需設課”作為基本定位,“點餐式教學”又最大程度地滿足了學員的真正需求。其實,我們自己都沒有想到會延續這么久,而且這么受歡迎。
《科技生活》周刊:
沈陽科普大學如何解決傳統社區科學傳播中“人氣”和“口味”的問題?
張麗茹:
科普工作要先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教育了自己才能教育別人!社區居民在社會生活中,沒有自己的舞臺,科普大學給了他們一種歸屬感、幸福感。只要居民自覺自愿積極參與,“人氣”自然旺!
為了滿足不同年齡、不同文化層次居民的需求,科普大學十年來,已開設了三十五門課程,囊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類實用課程,盡最大可能滿足學員的“不同口味”。
下一步我們還會在城鄉結合部、鄉鎮創辦科普大學,開設農業科學知識課程;甚至在企業內開辦分校,還要針對殘疾人、少數民族等特殊群體的需要開辦分校,比如有朝鮮族聚居地區,針對性地找本民族的老師授課,設定個性化的課程。“口味”滿足了,老百姓參與的積極性一定是難以想象的!
《科技生活》周刊:
社區科普大學發展到今天,面臨哪些困難和瓶頸?
張麗茹:
師資力量薄弱、資金短缺,讓很多想做的事做不了,正是我們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
師資方面,由于科普大學的骨干以退休老師為主,十年過去,這批人已經從60歲到70歲,面臨青黃不接的困境,在職人員又很難抽出時間來,況且科普傳播需要特殊的方式,有科學知識不一定會做科普傳播,所以在老師的選擇上,有很多局限性。目前科普志愿者的意識還不是很強,需要喚起全社會科技工作者志愿普及科學的義務和意愿。
資金也是我們的一大瓶頸,一年幾十萬的投入,只能保證教師的部分經費。如果有資金,我們會在師資、教材、硬件上再上一個臺階。
《科技生活》周刊:
十年前,沈陽科協在國內首創了科普大學,十年后,它的行業領先地位和創新點是否依然存在?
張麗茹:
科普大學創辦十年,讓我們深深體會到它的生命力所在。《科普法》、《全民科學素質綱要》的出臺,讓全國各地的科普大學也遍地開花。而我們所思考的,是如何讓科普大學的根扎在社區這塊土壤中,植根于老百姓的心中,只有這樣它才能不斷地煥發生機活力。
“先發展后規范,邊發展邊規范”,系統化教學和管理的科學性 、持續性是沈陽科普大學最大的創新點。特別是系統化科普方面,科普大學所采取的課程式科普教育與經常性科普活動互補的做法,使每名學員每年能夠接受至少70小時的科學熏陶,這是其他載體很難實現的。
在科普大學建立、管理運行中,科協要想方設法調動學員和社區組織者的積極性,目的就是讓他們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成長。同時鼓勵有條件的社區,探索街道、學校、社區共建,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發展模式。
科普大學像一棵小苗,科協播下種子,社區和老百姓自我汲取營養,自己發揮創造力,自我成長起來,并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