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研究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有效教學方式。通過對青島理工大學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現狀和存在問題的調查分析,結合社會相關行業對專業人才需求的發展趨勢,提出了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的實踐教學改革建議。
關鍵詞:實踐教學;教學改革;土地資源管理專業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22-123-03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教高[2011]6號)》等相關文件提出了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培養實踐創新能力,并指出要支持高等學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社會有關部門合作共建,形成一批高等學校共享共用的國家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資助大學生開展創新創業訓練。同時,《山東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建立覆蓋全省的社會實踐基地,促進學生經常化、多樣化地就近參加社會實踐。
國外發達國家非常重視實踐教學環節。例如,美國倡導課程改革和強調培養天才學生,重視提倡高等教育同產業界的協作與交流,鼓勵整個教育體系為增強美國的產業競爭力而不斷輸送創新型人才資源;德國的教育特點主要是“雙元制”的教育體系,重視職業教育培訓,無論是政府、學校還是企業都擔負著教育培訓的任務。因此,國外各高校非常重視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和“校企合作”的實踐教學模式。國內高校也在積極探索實踐教學體系,以培養大學生知識創新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
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產生源于土地利用與管理的實踐,不同時期,土地資源利用與管理的實踐不同,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也就不同。從20世紀50年代東北農學院土地規劃專業的設立,到1981年華中農業大學率先恢復土地規劃與利用專業,發展到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的土地管理和土地規劃與利用兩個專業,再到1998年調整后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充分體現出時代發展對人才培養要求的變化和我國高等教育為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而做出的及時調整。高等院校的教學內容既要反映當代最新知識成果,加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緊密聯系,又要考慮該行業相關部門(企事業單位)業務發展的需要。本文以青島理工大學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為例,分析了現行的實踐教學體系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探討適應社會需求的實踐教學改革方案。
1 實踐教學現狀
青島理工大學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是2003年依托于工程項目管理本科和房地產專科的學科基礎發展起來的新辦專業,分為房地產開發與經營管理和土地資源管理(側重土地信息技術)兩個方向,可授予學生工學學士學位。截至2013年已有7屆畢業生。為增進學校與社會的聯系,發揮大學的社會服務職能,學校非常重視實踐教學環節,積極拓展實踐教學基地,培養大學生知識創新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
經過社會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需求的導向和畢業學生的不斷反饋,教學計劃的不斷調整,實踐教學體系也在逐漸完善。目前在實踐教學體系構建上,主要包括課內實驗和上機(課程學時內實踐內容)、課程綜合實習與設計、生產實習、畢業實習與設計、課外實踐等多種類型。已經開設實驗的課程有4門共56學時,開設上機的課程有8門共138學時;課程綜合實習或設計10項,每項1周共10周;專業生產實習3周;在大四下學期還有4周的畢業實習與12周的畢業設計。另外,課外實踐教學環節還有測量技能大賽和專業專題講座。具體實踐環節內容和學時如圖1所示。
從圖1中可以看出,青島理工大學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項目較為齊全,實踐教學時間也比較多,課程實驗和實習主要通過上機環節來實現。
2 實踐教學存在問題
2.1 實踐教學體系不夠健全 在實踐教學內容中,上機內容比重大,實習內容尤其是校外實習內容不多。除了測量學、控制測量學課程和其綜合實習在校外測量外,課程實驗、實習和設計都以上機實習為主要內容。校外實戰實訓的內容很少,雖然有校企合作的測量技能大賽、專業專題講座等實踐環節,但是,很少付諸于實踐。
2.2 實踐教學內容不適應社會發展需要 隨著地方經濟形勢、科學技術和經濟政策的不斷發展變化,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相應發生變化,實踐教學的內容也應隨之更新。由于經費等原因,實踐教學基地主要在青島地區,因此,實踐教學內容應與地方經濟發展導向和地方經濟政策與相關課程相融合,否則,學生的實踐不能真正融入到社會需要當中,起不到課外實踐的效果。
2.3 實驗室利用率不高 除了學生的課程設計、課程實驗、畢業設計等需要ARCGIS、MAPGIS、A R CVIE W、ENVI、ERDAS等軟件和電腦、動態GPS、全站儀等儀器設備外,大幅面工程出圖儀、掃描儀、打印機等儀器設備利用率不高。
2.4 實踐教學基地不健全 青島理工大學土地管理專業校內實驗室主要是學院公共實驗室和土地信息技術實驗室兩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主要有青島貝斯特房地產評估有限公司、青島新時代物業服務有限公司、青島多元建設集團等企業,并且與青島市國土資源執法監察支隊已簽訂了“土地管理政策學研與應用合作計劃”,該合作內容涉及學生在國土部門實習,教師與合作單位進行科研合作,教師定期為合作單位培訓人員、合作單位的專家為學生做專題講座等,這為學生實踐實習和為單位提前培養專業人才提供了雙贏的合作基礎。但是,有些合作也僅僅局限于掛牌而已,還沒有真正達到預期的“雙贏”的合作效果。
2.5 缺乏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考核評價體系 由于實踐教學基地不健全,不能保證學生都能進入實踐教學基地實習,有些社會實踐和畢業實習只能通過學生的社會實踐報告和畢業論文進行考核評價。由于考核評價指標完全由任課教師掌握,沒有統一的標準,又缺乏過程監督檢查,使得有的學生常常不進行社會實踐,畢業論文往往以抄襲別人的資料來應付,實踐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因此,要保證實踐教學效果,必須制定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嚴格考核。
3 實踐教學改革建議
3.1 優化實踐教學結構 優化實踐教學環節主要從兩方面來實現,一方面是優化校內課程實習與設計內容,使其適應科學技術更新和企業對創新人才的需要;二是增加校外實踐教學環節,加強學生實戰實訓能力的培養。充分利用實踐教學基地和當地相關的企事業單位,加強學校與企事業單位的聯系與溝通。因此,應重視企業與學生的互動,適當減少部分課程上機實習內容,保證足夠時間在企事業單位實習。
3.2 改革實踐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 課程實踐主要是通過在實驗室上機模擬操作和相關教學內容組織到現場參觀的方式來完成,使得教學內容局限于任課教師的實踐經歷和水平,對于許多剛畢業就走上講臺的年輕教師來說,沒有經過教師職業技能訓練,缺乏科研實踐,加之課務繁重,實踐鍛煉的時間嚴重缺乏,實踐經驗不足,因而在指導學生實踐動手能力時底氣不足。因此,可以通過學校和單位合作,教師定期為合作單位的人員進行理論培訓,合作單位的專家定期為學生做相關課程內容的專題講座,這使得某門課程的學習內容更適應社會發展,更能增強學生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應用能力,即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的原則,改革實踐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
3.3 提高實驗室利用率 加強學校與實踐教學基地和企事業單位的聯系和科研合作,充分利用實驗室的ARCGIS、MAPGIS、A R CVIE W、ENVI、ERDAS等軟件和大幅面工程出圖儀、掃描儀、GPS、全站儀等儀器設備,提高其利用率。既使學生接觸到先進的技術,提高學習積極性,又能夠收回實驗室投入的固定資產的成本。
3.4 注重產學研結合的效果 由于青島理工大學的前身為青島建筑工程學院,學校的實踐教學基地以房地產開發企業、承包公司、建筑公司居多,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基地也主要是房地產評估公司、銷售公司、物業公司等,而與土地資源管理專業關系密切的國土資源局、土地規劃咨詢公司、自然資源研究所等企事業單位聯系不多。因此,在加強學校與實踐教學基地和企事業單位合作的同時,注重產學研結合的效果。企事業單位應該積極參與培養學生的過程,不僅提供實踐機會,還給予報酬,激發學生的實習熱情;學校教育緊跟用人單位需要,真正實現學校與企事業單位“零距離”接觸。
3.5 建立和完善實踐教學評價與考核體系 充分發揮實踐教學督導組的作用,隨時檢查實踐教學活動,定期開展實踐授課競賽和實踐教學改革,加強實驗室建設與管理。創建開放的考核反饋機制,考核評估不僅要評價學生的基本技能、專業技能和綜合能力,更要評估學生的素質與社會技能需求之間的適應度,使實踐教學評價與考核體系得到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4 結束語
重視實踐教學環節,發揮實踐教學作用,是學校培養創新型人才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學校持續穩定發展的必要條件。目前,我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項目較為齊全,實踐教學時間較多。但是,校內課程上機時間多,而校外深入企事業單位實習的時間少。要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的校內教學理念,也要加強學校與企事業單位的聯系與溝通,學校與企事業單位共同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緊貼用人單位需求的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高鳳杰,雷國平,楊鳳海,等.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探討[J].安徽農學通報,2011,17(15):221-222,224.
[2]呂巧靈,李玲,馮新偉,等.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研究[J].實驗室科學,2007,(2):55-58.
[3]劉銘.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研究[J].西昌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3(4):133-135.
[4]徐麗華,楊偉,王科,等.統籌城鄉發展背景下的實踐教學體系探索——以西南大學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1,38(36):21 050-21 052.
(責編:陶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