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FID受到青睞
NFC手機支付方興未艾,各大廠商紛紛布局,一時間好不熱鬧。但盡管中國移動在推廣“移動NFC手機一卡通”上不遺余力,市場的反應卻并沒有像人們預期的那樣火爆。高昂的成本成為制約NFC推廣的一大障礙是顯而易見的,但NFC存在的技術問題并不止于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NFC對于目前而言也許過于超前。于是,在受到現有技術水平限制的情況下,人們也開始在NFC之外尋找其他的選擇。
射頻識別即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術,又稱電子標簽、無線射頻識別,可通過無線電訊號識別特定目標并讀寫相關數據,而無需識別系統與特定目標之間建立機械或光學接觸。RFID是NFC發展的基礎。和后者相比,盡管RFID技術上較為落后,但頻率范圍廣等特點使其在現階段手機移動支付領域中具備一定優勢,無需更換手機更使其具有NFC支付難以匹敵的成本優勢,從而獲得了一些廠商的青睞。
“翼支付”加速布局
中國電信旗下的手機支付業務名為“翼支付”。盡管中國電信董事長王曉初年初曾透露,中國電信選定NFC-SWP技術方案推廣“手機錢包”,但到目前為止,翼支付所采用的仍是RFID技術方案。中國電信天翼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寧檬表示,中國電信今年“翼支付”交易額將達1000億元,用戶數近4000萬戶,客戶端用戶近1000萬,合作用戶超過3.3萬家,RFIDUIM卡約1300萬張。
“翼支付”通過與北京公交合作,推出了同樣支持公交刷卡的RFID手機支付卡。談到兩種技術方案的差別,中國電信天翼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產品創新部經理李積惠表示,NFC的概念雖然炒得很火,但目前產業鏈還不成熟。“第一是手機終端款數較少,比如移動目前發布的都是3000元以上的高端機,電信這邊的情況也差不多;第二是卡,手機上要配合,卡上也要配合,這個卡的技術并不十分成熟,量產后仍需市場來考驗;第三是受理環境,北京公交還好,但也可能存在手機和終端不適配的問題,NFC手機的天線是在手機上的,手機生產出來之后無法調整,頻率固定在13.56MHz,但有很多POS機,比如地方性的公交,POS頻率往往會有頻偏,這時候使用NFC手機就會有很多問題。”相比NFC只是限于13.56MHz頻段,RFID的頻段包含低頻(125KHz~135KHz),高頻(13.56MHz)和超高頻(860MHz~960MHz),在頻率范圍方面優勢明顯。“比如我這個卡的天線是在手機SIM卡上面的,可以根據實際POS機的頻率進行微調。”李積惠表示,RFID對手機要求不高,據統計市面上90%以上的手機都可使用,除非手機后蓋材料為金屬(13.56MHz頻率的信號難以穿透)。
蘋果手機對兩種技術方案均不支持的問題也在“翼支付”上得到了比較完滿的解決。“蘋果手機既沒有NFC模塊,特殊的卡槽設計也無法適配RFID。對此,我們有個蘋果皮的解決方案,叫‘愛刷’,換一個愛刷的外殼,也可以去刷線下。這是暫時的解決方案。”
為NFC的普及鋪路
和NFC一樣,RFID技術方案同樣不完美,有著自己的問題。“翼支付”目前使用的RFID手機支付卡,需要從SIM卡中單獨連出一根天線,這種簡陋的設計使得天線比較容易折斷,從而影響用戶體驗。目前,電信對此已有一個集成優化方案,但集成化后又會因為天線變小而引發信號不足的問題,因此仍存在改進的空間。據李積惠介紹,除了天線的問題,RFID也有其他缺點,“比如現在蘋果在不停地出小卡,很多諸如天線集成的問題就變得不可解決了。但NFC就沒有這個問題,因為射頻設備在手機上面,只需要把一個芯片集成在SIM卡上就可以了。”
NFC和RFID盡管各有所長,但從長遠來看,NFC憑借安全性高、集成度高、耗能低、應用場景廣泛等優點,無疑具有更好的發展前景。對此,李積惠表示,未來NFC手機普及后,基于NFC的手機支付可能會成為趨勢,但從目前看,這種普及還需要一定時間;而RFID更適應目前技術條件下的使用環境,雖然未來可能會由于用戶體驗等方面的問題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但目前仍不失為一種很好的過渡手段。據悉,在近日中國電信發布的采購計劃中,包括50萬張NFC-SWP卡,似乎預示著中國電信在未來幾個月將推出基于NFC的手機支付服務。
支付場景更加完善
移動支付的服務效果受支付場景影響很大,NFC推廣的緩慢就與支付場景落后有密切關系。因此除了采用合適的近場支付技術方案,支付場景的優化也很重要。在支付終端方面,“翼支付”目前配備兩種POS機:一種由“翼支付”布設,目前在全國有已有約兩萬臺,可以直接刷手機或輸入手機號碼進行支付;另一種是通過與銀商、通聯、衫德等主流收單機構合作,使用這些廠商之前為銀行布設的POS機。第二種方案由于POS機的日常運維仍由POS機設備廠商完成,“翼支付”僅支付租金,相對于第一種方案成本較低。
而在商戶方面,據李積惠介紹,目前“翼支付”已與多家超市、餐飲企業合作,“例如物美超市,我們通過對他們的POS機進行改造,使之完成‘翼支付’的受理,目前已經有約八十家完成了改造,味多美也已經改造五六十家了,其他的超市、便利店我們也在努力拓展中。”李積惠表示,“翼支付”的優勢之一在于支付手續費較低,“銀行卡的手續費主要由幾家分擔,首先是銀行卡的發卡機構,也就是發銀行卡的銀行,第二個是銀聯,第三個是收單機構,也就是POS機的設立機構。但如果刷‘翼支付’,交易直接上傳到‘翼支付’的平臺,成本就相對較低。”
推廣之路并非坦途
早在2011年初的中國電信工作會上,中國電信總經理王曉初在闡述中國電信未來發展定位時即提出中國電信未來要成為智能管道的主導者、綜合平臺的提供者以及內容和應用的參與者。目前運營商的利潤率比銀行低很多,未來隨著資費的降低經營壓力會更大。因此從長遠來看,運營商必須向金融領域靠攏,利用自身的管道、網點優勢大力開展支付等金融業務,才是長久的生存之道。
在移動支付的推廣道路上,除了技術問題以外,擺在運營商面前的問題還有很多。“首先是用戶使用習慣的培養;其次是相關行業的打通,一些傳統行業的大型國有企業還是非常強勢的;最后是商戶接受度的問題,各種操作都要進行培訓。”李積惠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