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秋茶禮的市場反應與往年相比有很大不同:一是購茶人數并沒有因為茶葉的“禮品經濟”而有明顯增長;二是高端茶禮普遍遇冷,中低端的實惠茶葉更受青睞。
逢節送禮,本是我國的傳統禮儀。文明古國,人多重情好義,若無禮節作為媒介,互表尊敬和友好,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就不能得以恰當的建立。《釋名》上說:“禮,體也。言得事之體也。”禮在中國一直是用于“定親疏”、“別同異”和“明是非”的,是一個人為人處世的根本。無禮之人,在社會上就難以立足。所以《論語》上說:“不學禮,無以立”。
中國的古圣大德們,都秉持有一種問道于天的精神,對于“人”的存在一直有著深刻的謙卑,因此。我們才有儒釋道三教以及諸子百家的燦然并舉。我們并不以“人”的存在本身為至大和至理,中國古人講“性道合一”,也講“人天合一”,便是要人知惡揚善,超越一己之私,漸漸入于光明的道途。而這是為人一生的最理想追求。
然而,所謂“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之類,畢竟是老子的至真情懷,以此訴求于庶民百姓的日常行止,不免顯得過于高邁。因此之故,孔子便循上古而制禮儀、倡仁政,目的就是在于導民向善。而之所以要導民向善,只是因為人心之善相比于惡,其更接近于大道的入口,是從這個角度來闡釋善的意義,而不是孔子霸道阿世,強而規定出一系列善惡的道德高低之對立。
人性中天然有善的一面,有無條件為他人著想的品質,這便是人性之美,儒家稱其為“仁”,釋家稱之為“如來智慧德相”。而這個人性之美,也就是人之所以能夠入道、“皆可為圣賢”的最佳契機。孔子對此有深刻的信仰和認知,所以才周游列國,廣設教育一而禮制,便是孔子其教育的核心。在《禮記》之《禮運》篇中,對于孔子為什么倡導禮制,有著非常清晰的說明。
俗話說“初心莫忘”,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當然要秉尊禮節,但更應該了解我國傳統“禮文化”之其然以及其所以然。否則,為了送禮而送禮,禮節不在于作為道途的間接,為表尊敬和友好,而只一味在于利的保持和謀劃,那就有悖于“禮”的出發點了。這也是為什么莊子感嘆:“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禮”。而莊子也并不是說人與人之間不應該送禮,而是要有度的把握和對于各自內心動機的觀察。
十八大以后,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厲行節約,遏制“三公”消費,諸多舉措,件件都種在百姓心田,實在都是基于對國運民生的深刻長遠的思量。社會需要有一股實事求是,尚質省文的風尚,我們不應該過度執著于“禮”的外在形式。卻反而越發偏離于“禮”的精神本義。
今年中秋茶禮遇冷,奢靡之風不再。國家幸甚,百姓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