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出名寺,名寺出名茶”。但凡佛教叢林,多數都會有一處自家的寺院茶園。僧人們種茶、飲茶。蔚然成風。自古皆然。這究竟是為什么呢?我們先避開心性層面上“禪茶一味”的修行之類的話題不談,單就喝茶有助于養生的角度,來講述一下僧人們為什么會對茶葉這一植物情有獨鐘。
據說最早關于佛門飲茶以助修行的記載。是見于《晉書-藝術傳》,“敦煌僧人單道開,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藥有松、桂、蜜之氣,所飲茶蘇而已。”而且這位單道開和尚,飲茶后還能誦經四十余萬言,晝夜不臥,一日能行七百里,在人間存活一百余歲后不知所終,其行止已然活脫脫像個超人。
誠然,這樣的文字記載讀起來是有點夸張的意味,然而文字所能表述的從來有限,或許有時也只能通過夸張的渲染來表達生活中的實際。像莊周夢蝶。列子御風而行之類的圣者風范,誰又能說它是純粹的夸張呢?這位東晉高僧單道開和尚,俗姓孟,少懷隱遁之志,山居行道,從不食谷物而好飲茶。這樣的異人行止,也自然不是從常人們所秉遵的常理之所可以測度的。
佛教僧人種植茶葉的最早記錄,可以追溯至西漢時期,甘露禪師吳理真,結廬四川蒙山峰頂,親植茶樹。如今中國茶館門口常掛對聯之“蒙山頂上茶,揚子江中水”,即源于此典故。而茶葉之所以在佛門中備受推崇,據說是因為佛家都公認之“茶有三德”:一是茶可以破睡,有助坐禪;二是滿腹時飲茶可以幫助消化;三是茶為不發之藥。有助于抑制生理欲望。
出家人是佛法僧三寶中之一寶,既然出家了,發心便是志在修行。因此,所謂茶的“三德”,也都是從有助于修行的角度來闡釋的。因為真正修行的生活實在是異常的清苦和曲折,要面對的障礙有萬萬千千,不僅要面臨物質上匱乏,更主要的是,經常會有心靈追求上的錯失,而茶葉便適時而來,給予修行僧人以間接的營養上的補助和直接的修心上的助緣。因此,從這個角度而言,茶葉,真是靈性修持上的不二良伴。
那么茶的“三德”又是如何具體幫助修行人的呢?一來通常佛家修行嚴格,坐禪往往連續數月不歇,相對難熬,飲茶正可提神驅除睡魔,有助于精進;二來飯罷即坐禪,易消化不良,影響身體清健,多飲茶則可生津化食,也可補助營養;三來修行僧人也是血肉之軀,初時難免會受情思干擾,飲茶則可明神悅志,以幫助化解。因此,在佛門之中,茶葉便受到了特別的贊美和禮遇。僧人飲茶漸成傳統。茶神出釋門也便不足為怪。像是陸羽、皎然,以及日本的最澄、空海、千利休等,便都是佛門中人。
以上是從物理的角度來講述茶的“三德”,佛門中還更進一步,能于簡單的飲茶中悟“道”,在茶的“性德”方面,猶有更精彩的闡發。《五燈會元》記載,有人問如寶禪師:“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曰:“飯后三碗茶”。這真是深切而瀟灑的畫面。唐末高僧仰山慧寂禪師偈語:“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禪,釅茶兩三碗,意在頭邊。”這也寫得活潑生動,妙趣盎然。當然,最著名的是趙州禪師的“吃茶去”的禪語,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禪門講三個字,喚作“平常心”。這作何解呢?所謂“平常”,自然不是刻意造作出來的強顏歡笑式的“平常”,而是作為一種修行的觀照,雖非向物外求索,但也不是純然否定物象,而是但觀己心莫向外求的一種平視的超然。而這當然也不是那種意在表演的所謂“超然物外”的情懷,其背后是修行者對于無常真諦和現象如幻本質的真實而深刻的了悟。所謂“妙高頂上,不可言傳;第二峰頭,略容話會”,這種或已然不能稱之為心境的心境,在禪宗大師們一次又一次“吃茶去”的言語中,不也已然相知如鏡地“照破山河萬朵”了嗎?
飲茶是落落大方地御風而行之“和尚家風”,我輩平日里物累情牽。或也但可“吃茶去”,不為忘卻而忘卻,說不定漸漸乃至物也不累情也不牽,只有“白茫茫大地真干凈”,亦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