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自古以來,三坊七巷一直是人杰地靈、出將入相之所在,歷代眾多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與大賈從這里走向個人與時代榮耀的頂峰。
如今,這片幾經沉浮的古權貴街區,作為中國目前在都市中心保留得規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而聲名遠播,并煥發新的活力。吉庇路,是三坊七巷中靠南的最后一條巷子,巷中66號是一座四進四出的大宅院,曾是清末福州四大望族之一廖氏家族的宅邸。
如果是第一次造訪,你大概很難想象,這不起眼的灰墻木門后竟隱藏著這樣一家血統高雅的會所。老宅坐北朝南,宅院內有花廳、客廳、四大天井,雖然從外觀上看,當年廖家大院之豪華氣派只可想象,但四進直透兩條街巷的深長宅院,昔日古民居宏偉的風貌和氣質,仍讓人震撼和感嘆。
推門而進,第一進庭院有些狹長,原有的花廳、兩側回廊、門房、廚房、插屏均被拆毀,只保留兩側房和半個天井。會所前廳布置得十分古雅,屏風、花瓶、雕窗、魚池,引人走進了三坊七巷的老宅的舊時光里。剛進門頓時感覺老宅給人帶來的涼意,這種自然狀態下帶來的沁涼感在這酷暑之時感受尤其明顯。古人在建筑上的智慧是令人佩服的,那時候建造出的房屋不僅有坐向風水之說,還能通過建筑材料與結構的調整讓生活于屋內的人有冬暖夏涼的感覺。左側靠墻的多寶閣帶來了第一波驚喜,上面的陳放之物都是古老而珍稀的物件,時間的磨礪在這些物件上沉淀下深邃的味道。午后的陽光透過花窗上紋雕的間隙折射進屋內,在墻面上映出形狀各異的光斑,沉默的陰影與張揚的光線交融,便是老宅里午后難得一見的明暗交疊之景。一張八仙桌上隨時可以開泡一壺好茶,想象著清幽的茶香徐徐襲來,定如老宅的氣質,讓人即刻放松寧神。
繞過大廳的屏風就是第二進庭院,天井處鑿有魚池,池畔植有桑樹、枇杷。花廳前有一棵高大的梧桐樹。東房、西房窗明幾凈,曾住著廖笠樵第二第三孫輩兩家人。如今西廂房作為小茶室,私密性極好。窗前兩排翠竹讓人眼前一亮,更平添無盡風雅。這里的樹蔭密匝,可以在天井中的石桌上泡茶品茗,零星的光點落在臉上、手上,想去捕捉,它又俏皮地躲開,落在另一處。如果是明月當空的夜晚,坐在此處喝茶別有一番
滋味,清涼的月光映在素雅的茶湯上,舉杯一飲而盡,把這月光的味道留在味蕾的記憶中。
第三進庭院用自動玻璃門隔開,并不完全對外開放。里面的私密包廂、會議室僅對VIP貴賓開放,需刷卡開門。隔著玻璃只能看到最狹長的天井。下面原是觀魚池。穿廊而過,你或許可以嗅到一絲不一樣的氣息。頭頂的覆龜亭雨蓋是三坊七巷里面積最大的。即使是雨天,也可不必撐傘而閑庭信步。走道和兩側的廂房里,名家書畫、壽山石雕、青瓷紫砂陳列得恰到好處,美不勝收。東西廂房至今仍可見當年法式玻璃門窗和西洋式雕飾的梁柱遺跡。快到盡頭,一尊漢白玉臥佛躍入眼簾。潔白無暇,仿佛在預示著第四進庭院的尊貴。
第四進便是老宅的正堂,曾是民國初期以清朝福州籍退休官員為主體的折枝詩社成員經常聚集吟詩的地方,有不少文人雅士也常在此以詩會友,飲酒賽詩。整塊巴西花梨木制成的長桌,色澤凝重溫潤,斗拱榫卯梁柱是舊時遺跡,增添了幾分厚重感。正堂背后最后一間則是廖笠樵的主居室,后作為書畫室。里面的文房丹青一應俱全,會所常有名家來此揮亳落墨,不失為靈感聚集之所。
這樣年代久遠、承載著文化底蘊的老房子,離我們的生活似乎很遠,它們是存在于歷史中的高高在上的場所,是一棟建筑標本,可是它們又活色生香地矗立在我們身邊,伸手便能觸摸到它們的體溫。置身于這座老宅院中,心緒萬千。在氤氳的茶氣中,好似看見一位歷盡滄桑的智者,安然地靜觀萬物變幻,從容地閑看落花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