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時間沒有遇上好的巖茶了,心生向往了很久。一日,在喝茶閑聊中,從朋友隨口的話語中覓得機緣,于是,挑個閑暇之時,尋到那家茶店。老板被人喚作“老柴”,親切好客,知我前來的目的,二話不說,先泡了一款陳放4年的老巖茶招待我。
看這茶的干茶外形,條索緊細,葉片不大,色澤烏亮,屬于中高火烘焙,可能是挺霸氣的一款茶,其表面微微泛起的白霜,應是陳放年份與葉表物質結晶所致。
高沖出水,湯色呈現橙黃色,干凈澄明,細品一口,陳味顯,無不良雜味,看來存放的環境不錯。因為第一道水出的是陳味和炭火味,茶的本香并不顯,但聞杯蓋有清幽的蘭花香。這道水的口感還算重,但厚度稍欠。心存疑問,接著喝。
第二道水出了些茶香,但并不強烈,輕微的植物草本香斂于水底,透不出來,讓人覺得遺憾。沒有了前一道水的炭香,茶湯中濃重的味道淡化,口感變得柔順,并沒有鑒定干茶時所預判的霸氣感。
到了第三水,湯色依然是不濃不淡的橙黃色,香氣內斂,只有等茶湯過喉。才能在舌面上回味出一些茶香,水感越發綿柔、甘滑,有些許春雨潤如酥的感覺,不溫不火,不緊不慢。急不得又放不下。
三道水過后,老柴解開了我心中的疑惑。原來這款茶是名不見經傳的品種,是從武夷山茶農采摘的菜茶中覓得的。在這店里也只是作為私房茶泡給老茶客分享的。四年前焙火急了些,后來有些返青,一年多前又復焙了一次,所以前兩水炭火香顯。可能是品種和茶青的采摘問題。這款茶本身就沒有很厚的內質。也算是有點遺憾了。
后面又喝了兩水,然后坐杯,放到一邊,老柴要請我喝一款他頗為得意的水金龜。
沸水沖泡,茶香滿溢,單是聞這香,便讓人很有期待。第一水入口的感覺首先是酸澀。在人的味覺感應中,五味中的“酸”是能讓人在第一時間感受到的。這種酸感從草木植物中發散出來很有意思,它是一瞬間的感覺,刺激味蕾,讓舌面收斂,伴隨著酸感的稍縱即逝,澀感停頓的時間稍久些,還有巖茶本身的巖火香韻,水底的甘甜,如果在口中停留幾秒,便可感受到它的滋味變化和層次感。其次是感受它的香氣,水中的香是濃烈的草酸炭木香,上揚在鼻腔中的香是蘭花幽香,兩者雖大相徑庭,卻不沖絆,反而有相輔相成之妙。
這款水金龜的茶氣張揚、特征明顯,我仔細搜尋記憶中的茶,競沒有能與之一較高下的,也許是純種水金龜本身就少量,遇上好的便更難了。
喝到第四水,酸澀感逐漸弱去,茶湯輕柔了些,水底轉成了草木的甜香,巖茶本身的花香倒比之前更顯了些,瞬間感覺這茶從剛硬的漢子變成柔情的女子,別有一番韻味。
趁著口中還有這水金龜殘留的收斂感,我們回頭去喝那款坐杯了的陳年菜茶,茶湯剛入口,甘甜爽滑之感布滿口腔,化去了先前的收斂感和輕微的澀感,由心底泛起了一陣輕松愉悅之感。
得益于這巖茶的主人,能在這季夏末,品上這些杯知己好茶,心懷感念,暢快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