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生發于山間的普通草木,卻因為中國文化和禮儀的主導與滲透,進發出異乎尋常的精神內涵,與道、與禪,甚至與人間的冷暖甘苦都維系在一起,并衍生出多姿多彩的茶事活動。
2013年8月30日,在廈門仙岳山天竺巖寺,由臺灣鄭福星茶業主辦的“邀月禪緣”秋韻茶事,從多角度詮釋了茶道茶藝之美,讓參會的茶客們沉醉于茶禪一味的和樂之中,亦像是一次對自己身心安頓空間的洗禮。而有幸結緣相識的十七位司茶、司侶,她們更像是一位位引路人,引領著愛茶之人用心去感受這美學茶會帶來的禪美意境。
從道
來自臺灣高雄的莊捷升,秀氣的面龐帶著淺淺的笑。這一次,她與四海的姐妹同行們來到廈門,在鄭福星茶業的茶道花藝美學密集班里接受茶、器、花、藝、道新生活美學概念的熏陶。莊捷升說:“雖然只有短短的十多天,卻有著醍醐灌頂般的悟徹,原本對于茶與美的理解,在老師的點撥之下豁然開朗。”當然。這十天對于她們來說只是一個起點,茶與美的博大精深仍需要點點滴滴的積累,而今夜的秋韻茶事亦是她們所學成果的匯報。
一場大雨不期而至,彌散的雨滴仿佛在沖刷心靈的煩躁與塵土。寺里一切俱靜,唯獨這雨聲淅浙瀝瀝。走進寺廟,當然不是為了逃避現實、了卻凡塵,而是將對于佛的虔誠化作一種讓人清凈的力量,來滌蕩身心的疲憊,這與茶道的精神完全共通共融,足見舉辦者的良苦用心。
罄聲過后,佛樂聲起,司茶們身披白紗優雅而從容地行禮、入席。來客奉茶,這是中華民族傳承了幾千年的待客禮儀。而今晚這場禮儀卻更像一次全方位、多角度的美學盛典:木質的梁柱搭起通透的空間,讓人氣爽神清;燈籠中透射出紅色的光暈,暖意融融;一排的燭光,在風中搖曳多姿;精心設計的茶席,選用紅與黑竹編,搭配出復古禪意的色調,并將自然優雅的小原流花道融入其中,靜、雅、美、真、和的意境瞬間感染了每一位茶客。
司茶陳玉玲也在這氛圍中被深深感染,她來自福建。品茶學茶多年。今晚沖泡的臺灣大禹嶺馳云烏龍茶有別于福建烏龍。這讓陳玉玲格外細致。干泡的技法已相當嫻熟,優雅的沖泡和恬淡的笑容,合著精美的茶器與透徹的茶香,讓人如癡如醉。敬奉嘉賓之后,玉玲端起香茗。聚精會神地觀賞湯色,湯色醇和,舉至鼻端細聞幽香,由遠及近,由近及遠,大禹嶺茶呈現出的高山冷香和濃郁果香讓人心曠神怡,品啜茶湯,頓剎間物我兩忘。
鄭福星茶業文化創意總監林曉真老師欣慰地看著弟子們的表現,她說道:“教授的技藝都只是表象,重點是讓她們去領悟茶藝茶道的真美,陶冶身心。你看這清香甘冽的茶湯,可以沉浸出多少曼妙的心情,舒展綻放的茶葉吐露著精髓,就是一種化俗為雅的力量。”悠悠的燭光下,花、茶、器交織出難以言狀的融洽與釋然,那一絲絲的古樸,那一股股的暖意,幻化成質樸典雅的禪韻,仿佛可以將一切的世事紛擾都忘卻,徜徉其中,真是一種神奇的心靈之旅。
悟語
對于溫州忘憂茶莊的楊柳來說,茶不僅是她的營生,更是人生的伴侶,通過它與人結認,也要通過它與自己的內心對話。然而,這些還遠遠不夠,茶的真意和外延是她一直渴求的。這次來廈門學藝的日子里,她深刻地感受到茶藝茶道還可以演繹得那么絕美、那么清雅。由林曉真老師和“中國茶仙子”之美稱的鮑麗麗老師共同演繹的“茶與花的對話”,就讓人體會到一種禪·茶·花無我合一的意境,讓楊柳十分陶醉。
寺廟里,佛音與禪意繚繞著,品飲著香氣氤氳的茶,楊柳若有所思道:“書、畫、茶、花、器、藝,其實它們都是一體的,都是將藝術和生活相結合,把傳統和現代相融合,茶的美學詩意可以得到很大的延展。從這層意義上說,就沖破了我當初對于茶狹隘的認識,對以后把握茶、茶藝、茶道,都將有大的幫助。”
隨著震撼古韻的擂鼓聲,“武湯”緩緩開場。武夷山大紅袍的巖香獨韻伴隨著鏗鏘有力的擂鼓聲,將“武湯”出場的氛圍渲染得淋漓盡致。“鼓手就是我們企業的普通員工,小伙子很有悟性,我只是稍微做了點撥。兩天時間可以把鼓打得這么好。”17歲就開始玩搖滾樂的福星茶業總經理鄭宥郁介紹到。在樂律方面頗有造詣的鄭總。不僅炮制了這頗具創意的擂鼓,整場茶會的策劃、舞臺效果、音樂都出自他手。
或許因了這雨、這寺、這樂、這鼓……總之,這場茶會顯得如此與眾不同,它將傳統茶會精致升華,呈現出讓人愉悅與驚喜的獨特效果。來自武漢的司茶游亞林感慨道:“來廈門之前,一直覺得茶藝表演很單調,經過了培訓和今晚茶會的參與、觀摩,自己收獲很大,原來品茶悟道可以做得這么優雅、這么富有內涵。”
如果僅僅是茶、器、花這些物本身的堆砌,那茶不大可能入茶人心。為什么可以茶禪一味,茶意入心?來自四川的司茶劉春容講述了她的心得:“禪宗崇尚頓悟,說凡人也可以修行成佛,而這種修行都體現在日常、凡事上,修為到一定境界時,自然會領悟開竅。而茶作為修行養性之物,傳遞出清雅和諧、淡泊出世的節操,與佛理完全相通。茶的品性和感知,也要在平時一杯杯沖泡、品茗中累積,直到通透茶有真味的本真。”
是的,就如同林曉真老師說的那樣:“茶不僅僅是物質享受,更能帶給我們‘破孤悶、瀉清臆’的心靈感受。那是一種釋放、一種升華。一場茶藝、一次靜修,帶給大家的絕不僅僅是這些茶、器、花、藝,更是道——茶要靜品、心要靜篤的深刻哲理。”
琴音禪意,般若清風送。茶清靜純潔的品質與妙香流溢的佛法禪機相映生輝,讓所有在場者都經歷了一次洗禮。融和著禪意和一切中華傳統文化精要的茶,會給不同修為、不同人生閱歷和志趣的人帶來相同的身心感受。而對于學有所成的司茶們來說,孜孜以求的茶道精神成為“修身養性。開慧益智”的正信之道。她們在寧靜中修繕心靈、超越自我。
“短短一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協作下,茶會如期舉辦。因為大家支持,得以圓滿,對大家心存感恩。”在答謝宴會上,鄭宥郁向所有賓朋表達謝意。“邀月·禪緣茶會,只是開始。我們希望通過茶會這樣一種形式,讓更多的朋友能更深入地了解鄭福星,我們不僅可以茶香、器美、花雅,更可以將這些做更好創意的融合,‘藝精進,道久遠’。接下來的冬韻茶會,我們將會以獨特的方式奉獻一場特立獨行的茶會。敬請期待。”
蘇東坡說:天容海色本澄清。人生難道不也是這樣么?人生如茶,茶如人生。一切的憂患得失、榮辱悲喜,人生的種種感悟在這茶中已無須多言。時間終究會像溪流一般逐波遠逝,而如縷的茶香帶給這群五湖四海司茶們的感悟,一定會成為她們最豐厚的積淀和最綿長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