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環保北京發微博“目前市場上允許銷售的一次性堿性電池基本上是無汞和低汞電池,目前國家已不鼓勵集中收集。普通的一次性5號、7號干電池與其他生活垃圾一起丟棄即可。”此微博一出,立刻引起很多人關注,“惡名昭著”的電池真的可以隨便扔了?
汞俗稱“水銀”,在電池中應用會使內阻變小,可以放出更多的電量。一旦汞泄漏,侵入人體,對人的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會產生明顯的不良影響,比如牙齒松動、毛發脫落、手指抖動、神經錯亂。50年代曾經轟動一時的日本水俁市“水俁病”就是人類食用受“汞”污染的生物造成的公害病。
據了解,我國電池年產量為180億只,其中國內消耗量約為80億只,出口約100億只。由于已知的汞危害,早在1997年底,中國輕工總會、國家經貿委等九個部門聯合發出《關于限制電池汞含量的規定》,要求我國國內電池制造企業逐步降低電池汞含量。到2002年,國內銷售的電池基本達到低汞水平,即汞含量小于電池重量的0.025%;到2006年要求電池達到無汞水平,即汞含量低于電池重量的0.0001%。
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聶永豐介紹,從實際進展來看,國內電池制造業基本按照上述《規定》要求逐步削減電池汞含量,電池基本全部達到低汞標準,其中約有20億只已經達到無汞標準。但市場上有些價格偏低的假冒偽劣電池,其汞含量可能達不到低汞標準,這些電池的銷售總量目前尚無法估計。
2003年,國家環保總局等部門曾聯合發布的《廢舊電池污染防治技術政策》中明確指出,廢舊電池的收集重點是廢棄的可充電電池(含重金屬鎳、鎘)和扣式一次性電池(汞含量多),提到“在目前缺乏有效回收技術的條件下,不鼓勵集中收集已達到國家低汞或無汞要求的廢舊一次性電池(五號、七號電池)”。
由此看來,市面上大量含汞的電池已經退出市場,那是不是意味著可以“隨著垃圾扔掉廢舊的電池”呢?
這個被民眾普遍關心的環保問題,即“該不該扔的問題”,其實在學術界一直存有爭議。
因為一次性干電池中的汞含量很低,單個廢電池隨生活垃圾扔掉、填埋不會造成太大污染;但如果把大量的廢電池集中到一個地方,比如已有的回收箱里,幾十個、幾百個甚至上千個電池集中在一起進行處理的話,就不能再隨意丟棄和進行垃圾填埋,廢舊電池一旦破損、腐爛,可能引起該地區的土地污染。
況且 “五號、七號一次性電池雖然是低汞或無汞了,但仍含有16%至20%的金屬鋅,按國家標準,金屬鋅同樣也屬于危險廢棄物。”聶永豐提出,日常使用的電池是靠化學作用,通俗的講就是靠腐蝕作用產生電能的。而其腐蝕物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屬物——比如鋅、鎘、汞、錳等。當這些金屬物質被封存在電池殼內部時,并不會對環境造成影響。但如果經過長期機械磨損和腐蝕,被廢棄在自然界時 ,內部的重金屬和酸堿等泄漏出來,進入土壤或水源,就會通過各種途徑進入人的食物鏈。
廢舊的電池往哪兒扔、怎樣處理,一直是老百姓以及生產廠家和環保部門傷腦筋的問題。對此,王自新認為,“在對生活垃圾進行焚燒和堆放處理的城市和地區,應該進行垃圾分類收集,避免各種廢電池隨其他生活垃圾進入垃圾焚燒裝置。
在醫學上,常說“治未病”,在環境治理方面,這樣的觀點也適用。就是在未發生危害之前先治理環境,要比造成污染再治理強得多,因為造成土地污染將會是對子孫后代的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