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電子廢棄物輸入國,垃圾就是放錯地方的資源,
讓電子廢棄物真正變廢為寶,有賴于現代處理技術的普及。
6月中旬,一份名為《中國電子廢棄物》的報告突然引人注目。這份來自聯合國大學的報告指出,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電子廢棄物輸入國,報廢的家用電器和電子產品都會流向中國。既然電子廢棄物在現代社會里不可避免,那么,它們究竟有沒有變廢為寶的出路?
一臺二手電腦背后的“鏈條”
不久前,記者幫一位大學同學修電腦。這臺“淘”自二手電子產品攤位,號稱可以運行Windows Vista操作系統的筆記本電腦,買來不久就經常死機。在維修過程中記者發現,這臺電腦的散熱口和CPU風扇有大量的油泥和灰塵,硬盤也存在壞道;而所謂的“Vista操作系統”,只是Windows XP安裝了一些美化包之后的效果。不僅如此,這臺電腦的鍵盤上不僅有英文字母,也有日文假名。考慮到散熱口里的污物,這臺電腦會不會是被日本用戶淘汰,再輾轉賣到中國出售的“洋垃圾”呢?
在記者追問下,出售這臺電腦的攤主道出了實情:在日本等電子工業比較先進的國家,電子產品更新換代的速率要比中國更快。一部分在當地已經被淘汰的筆記本電腦等產品,不僅尚能使用,而且對于中國市場來說仍然性能不錯。因此,有一些人會從“洋垃圾”中揀出這些被拋棄的電腦,經過擦洗和簡單修理后流向二手市場。在這位攤主的攤位上,就還有幾臺同樣來自“洋垃圾”的電腦。
被當作二手貨出售的“洋垃圾”電腦,或許是離我們日常生活最近的電子廢棄物。而在它們之外,還有更多形形色色的電子廢棄物,正通過復雜的轉運鏈條流入中國,成為二手市場商品或者拆解業的“原材料”。
之前綠色和平組織的一份有關中國電子垃圾的報告更加令人觸目驚心。“小孩跳進烏黑發臭的小河中游泳嬉戲,也許,在他們眼里河流本就是黑色;狹窄的馬路兩邊是堆成山的廢舊電子器材,撲面而來一股塑料燒焦的空氣,幾乎家家門口都擺著一個煤氣灶,用來熔化電線、沸煮計算機主板來提取其中的金屬。”這是綠色和平組織有毒物污染防治項目主任賴蕓看到的汕頭市貴嶼鎮的電子垃圾市場的情景。
電子廢棄物涌入中國
作為世界上重要的家電和電子產品出口國,中國也同時成為這些產品的“落葉歸根”之地。《中國電子廢棄物》如是指出:“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電子廢棄物傾銷國,接收來自美國、歐洲和亞洲鄰國(包括韓國和日本)的廢料。盡管電子廢棄物的進口(無論是用于國內回用或資源再生)已在2000年被政府禁止,但是實際上,大量的電子廢棄物和二手設備仍在進口之中。”
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固體廢物控制研究所教授李金惠是這份報告的作者之一,他的博士研究生劉麗麗接受本刊采訪時告訴記者:“目前,全世界究竟有多少電子廢棄物被送到中國,其數據很難得到確切統計。不久前我們與美國環境保護局進行交流,美方也難以給出詳盡的統計數據。調查電子廢棄物的流向相當困難,而且,相當一部分電子廢棄物并不是真正以這樣的名義進入中國的。”
在中國政府禁止直接進口電子廢棄物之后,由于拆解它們有相當大的利益可圖,形形色色的規避方法也相繼誕生。《中國電子廢棄物》顯示,一部分電子廢棄物被夾帶在裝運廢五金的集裝箱里運往中國大陸,由于比例通常在10%左右,故而難以確定這部分電子廢棄物是否非法。
此外,通過香港特別行政區和越南輸入也是常見的方式。這是因為,在“一國兩制”條件下,中國大陸與香港之間存在立法差異。
而中國是《巴塞爾公約》的成員國,只會在中國大陸地區實行海關控制,香港則仍然可以進口電子廢棄物,并可以將它們作為“二手貨”出售到其他國家和地區,其中也包括了中國大陸。而在越南,由于政府對以再出口為目的的電子廢棄物實行進口豁免政策,因此不少來自美國、日本的電子廢棄物先被運往越南北部的海防港,再通過芒街邊境走私進入中國。
環保與成本的博弈
進入中國大陸的電子廢棄物,有相當一部分被送到了專事拆解業的地區,比如貴嶼鎮。北京師范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毛顯強說:“在貴嶼鎮,處理電子廢棄物早已形成了一種產業。在這里,來自全球各地的電子廢棄物被送入大量的小作坊,使用非常原始的工藝進行拆解;而勞動者的勞動保護和拆解電子廢棄物對環境的影響,則往往被忽視。”
電子廢棄物拆解在20世紀90年代初成為貴嶼鎮的主流產業。這里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電子廢棄物拆解地,卻缺乏基本的現代設備和工藝,對電子廢棄物的拆解往往通過手工方式進行,并使用強酸溶解線路板來提取貴金屬。隨意傾倒用過的酸液,大量焚燒無法再利用的電子廢棄物殘骸等行為,極大地破壞了貴嶼鎮和周邊地區的環境。
而在產生相當一部分電子廢棄物的發達國家,回收和處理電子廢棄物早已有成熟的流程。毛顯強說:“在發達國家,比如美國和西歐,早已建立了關于電子廢棄物回收的詳盡法令。電子廢棄物和家電生產者有責任回收它們的產品,并將其進行無害化處理。”
然而,經濟因素卻制約了原本設計科學的回收和再利用機制。劉麗麗表示,電子廢棄物流向欠發達國家和地區,在世界范圍內并不鮮見。即使在歐盟內部,也存在電子垃圾流向落后國家的趨勢。早在20世紀80~90年代,美國和西歐一些發達國家就認識到陳舊電器往往消耗能源更多,而像普通垃圾一樣直接填埋處理會污染環境,因此必須將其拆解,并對不同材料分別回收利用。然而,由于發達國家的人力成本通常較高,因此相當一部分再利用工作就被拿到欠發達國家(地區)進行,盡管后者由于工藝上的不完美,很容易導致環境污染。
舉例而言,在貴嶼鎮和其他一些依靠小作坊處理電子廢棄物的區域,最常被譴責的工藝之一,便是使用強酸腐蝕印刷線路板以獲取貴金屬,而且將用過的廢酸液不做處理便隨意傾倒。在發達國家,同樣的工作會通過活化冶煉的方法來完成,使用專業的爐具來實現大幅降低污染的目標。“垃圾是放錯地方的寶貝”這句環保箴言,在電子廢棄物身上仍然適用;而讓電子廢棄物真正變廢為寶,有賴于現代處理技術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