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定所有的犯罪行兇者都是人格障礙;而反社會人格障礙患者是一種病態的人格,是人格的內在特質出現了問題。這類人做的十件事中有八九件事都會是反社會傾向的。
廈門快速公交汽油縱火案件快速告破,縱火者是60歲的陳水總,已死于這場大火。大火在瞬間奪走47條生命,一時間,各大網絡、媒體紛紛譴責他的暴力恐怖行為,有人說他是精神病患者、社會價值觀出了問題,也有不少學者推測,他可能是個反社會人格障礙患者。
此前,2012年冬季,在北京征兵體檢中,在原有的心理測試基礎上,就正式增加了對應征者“反社會人格”方面的評測。到底什么是“反社會人格”,難道這類人都會成為我們身邊的“定時炸彈”嗎?
暴力行為的心理機制
反社會人格者制造的慘案在很多國家都發生過,美國有趙承熙式校園槍擊案,日本有宅見的池田小學殺人案。反社會人格者的報復行為缺乏明確的指向對象,通常是無辜的不相關者被當成了泄憤對象。犯罪心理學將這類暴力行為的心理機制稱為“反社會人格”。
根據美國權威的精神病學機構——美國精神病學協會發表的精神疾病診斷標準,如果一個人擁有以下七個特征中的三個或三個以上,在臨床上即可認定他具有“反社會人格障礙”:無法遵守社會規范、慣于欺騙和操縱他人、易沖動而不能事前計劃、易怒而對他人有攻擊性、毫不顧及自身和他人安危、總是不負責任、做了壞事無絲毫罪惡感。
“反社會人格障礙是九種人格障礙中最嚴重的一種,它是典型的社會適應性障礙。綜合來看,這類人從小就不守規矩,做事殘忍,比如經常撒謊、偷東西、打同學,沒有任何愧疚感,即使受到懲罰教育也無用,屢教屢犯,所以在暴力犯罪中比較多見。可以說,把這類人放在任何社會環境中,都不易和人際、環境融合。”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學院副院長、犯罪心理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馬皚告訴記者。
挫折演化的人格障礙
人們在遇到挫折情境的時候,可以導致不同的行為反應,既可以是理性行為,如改變策略、降低要求、找借口以自我安慰等;也可能是非理性行為,如采取威脅、敵視、暴力等行為加以發泄等。如果被挫折感長期困擾,得不到解決,會形成精神疾病,比如反社會人格障礙、抑郁癥、精神病等等。
反社會的行兇者都是社會中的邊緣人,性格孤僻、生活失敗、缺少安慰、怯懦厭世。他們的心理基礎相似,根源在于,個體的心理力量對抗不了生活中遇到的各類挫折,于是產生了報復社會的心理。超過80%以上的兇殺案都與報復心態相關,而報復心態則可找到挫折的影子。
“我們可以從道德的層面譴責他的殘忍,從法律的層面論述他的罪行。人們常說‘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如果從心理人格來解釋這類人,‘可恨的人’在心理上是‘無心理能力’的人,也就是他們通常缺乏對挫折的承受力,換句話說,此類人是心理上的‘弱勢群體’。”廣州心理咨詢中心主任、武漢大學現代心理學研究中心研究員韋志中表示。
偏離常態的人格
有些不確定的社會因素往往給人們造成某種厭煩、恐懼心理,或對未來生活的擔憂,有些人可能表現為脾氣不好、易攻擊,少數會有反社會行為;而對于有心理障礙的邊緣人群,才有可能演變成仇恨,由恐懼而產生的仇恨是散發性的,報復是面向社會的。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社會與工程心理學研究室副研究員李巖梅表示,“人有反社會行為是攻擊性行為的一種表現。通常不是由于個人性格或家庭導致的,每個人都有可能出現,有可能是因為在一段時間里工作、愛情不順利,沒有辦法解決問題,利用傷害方式發泄這種憤怒,所以不一定所有的犯罪行兇者都是人格障礙;而反社會人格障礙患者是一種病態的人格,是人格的內在特質出現了問題。這類人做的十件事中有八九件事都會是反社會傾向的。”
“具有反社會行為的人,未必是人格上出現了問題;從心理學上看,先是病人才有犯罪行為。所以反社會人格障礙者通常被稱為“變態”,是經常性的暴力犯罪。”馬皚表示。
有些人天生具有攻擊性
“反社會人格障礙的形成除了后天的社會環境刺激外,也有本身生物因素,這類人的內分泌、腦神經也會有相應的異常。”馬皚指出。
國外有資料表明,攻擊行為是有生物學基礎的。反社會人格障礙的患者中男性的數量是女性的5倍多,所以這里就有一個睪丸激素分泌水平的問題。睪丸激素能激發人的性欲,提高性的興奮,同時還能夠加速機體各種蛋白質的合成,提高人體免疫力。除此以外,睪丸激素還有一個很明顯的作用,就是引發雄性的激斗行為。與低攻擊性的男性相比,高攻擊性的男性身體中睪丸激素含量水平更高;與常人相比,男性反社會人格障礙患者體內睪丸激素的分泌水平也要更高。
2011年劍橋大學也有研究表明,具攻擊型性格的人就是對體內血清素(一種神經傳遞素)減少極度敏感的人。通常,人在沒有進食或者緊張的情況下,人腦中的血清素變化會影響到人腦中控制脾氣的區域。而具有攻擊性的人,當血清素降低時,他們腦中前額皮質更難控制扁桃體(大腦情緒邊緣系統的特定腦區域)所產生的憤怒情緒。
心理危機干預很重要
反社會人格的形成有一個過程,除了本身人格特質之外,也和他生活的社會環境有關。如果能給予這些人心理安慰和支持,也許可以提高他們的幸福感,使惡性事件減少,能夠在導致悲劇前獲得疏導。而且,值得警惕的是,反社會心理具有傳染性,必須要引起全社會的警覺和關注。
建立社會心理發現和干預渠道已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在韋志中看來,“陳水總傷害他人和自殺的行為,是之前在社保遇到的應激事件,讓他無法承擔心理創傷,所以他會采取行為去表達,以一個過激的、攻擊性事件來結束生命。希望人人都能關心自己身邊的人,在他遇到困難時,及時伸出援助之手,給予幫助,尤其心理上的幫助。比如所在的單位領導關心一下、家庭多溝通一下,都有可能會化解這樣一個危機。對弱勢人群來說,社區工作者要重視和做好這一工作。預防永遠大于危機干預,把心育和德育相結合,讓大家都來重視心理健康問題。建立一個良性的心理空間,不要等到惡劣情況出現之后,再來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