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科技周前夕,我說服了中國消防博物館、北京市天文館、自然博物館等幾家科普場館,組建起一支代表首都科普場館的“科普車隊”。在科技周期間,這支由科普大篷車、流動天文館等流動科技館組成的車隊,在河北、山西、河南的7個縣(市區)進行巡回展覽開展科普活動,每到一地停留三天,集中開展活動后再前往下一個活動地點,直到6月上旬方才回京。
在這20多天里,“流動科技館”受到了當地群眾尤其中小學生的熱烈歡迎,始終人氣旺盛。幾乎每一個展覽日,我們都要接待3000多名參觀者,其中大部分是青少年朋友。在一些縣城舉辦展覽的時候,我們發現絕大多數觀眾從未觀看過球幕科普電影,沒有去過大城市的科技館,甚至不知恐龍為何物。因此,來自首都的“流動科技館”奉上的優質科普資源,令他們大開眼界。
然而,“流動科技館”到基層深受歡迎,恰恰反映出中國科普資源本來就缺乏,更有分配嚴重不均的事實。在不很發達的縣城和更為偏遠的農村,人們能夠享受到的科普資源非常少,幾乎沒有。以至于對大城市居民來說已是司空見慣的恐龍化石、物理互動展具和天體模型,在這些地方也是難得一見的“奇觀”。
讓大多數科普展品只能服務于一地的根本原因,在于目前的管理體制。幾乎所有科技館和其他一些公立科普場館內的展品,是由各級財政部門撥款購置或開發的。自從被購買的那一刻起,它們就已經成為在冊的固定資產,難以被調換到主管單位轄區之外的其他科普場館,甚至短時間服務于外地也不容易,展品陳舊之后也不易汰換。
對于科技館和其他一些以互動展品為主的科普場館來說,現有管理方式帶來的缺憾更為明顯。于是,我們就收獲了這樣一種局面:當大城市里的科技館常年不更新展品,令觀眾感到乏味從而人氣不足的時候,居住在小城市、縣城和農村的人們,卻往往無緣得見這些被大城市居民“看膩了”的展品。
事實上,在西方發達國家里,科技館往往被稱作“科學中心”。它們扮演的角色,在于吸引公眾前來參與科普活動,因此保持展品的新鮮感和吸引力就殊為重要。
科學中心的展品群通常會由企業贊助,也有可能來自國家或者公益組織的撥款。但無論是哪種情況,在展品吸引力下降之后,它們通常都會被交換到其他科學中心,或者被送往相對比較偏遠的地區,在新的位置繼續為另一批觀眾傳播科學。
正因為有著這樣的展品流動機制,在西方發達國家的科學中心里,一部分展品在建造之初,便會為方便移動和巡展專門設計。與之對應的是,科學中心還設有精干的巡展團隊,他們攜帶展品前往各地做巡回展覽,甚至會全年奔波于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
據我所知,澳大利亞堪培拉的科學中心,就賦予了它的巡展團隊這樣的任務:他們不能長時間停留在展館內,而是需要駕駛裝備精良的科普大篷車巡游于全國各地,向那些無緣來到科學中心現場參觀的人們展示現代科技。
可以說,正是這樣的科普展品流動機制,使每個科學中心的展品都能常換常新。行之有效的流動機制,也能使有限的科普資源發揮更多的作用,讓更多的人同享到科普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