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視就像一把槍,用正了,就是打擊犯罪,用邪了,就是侵犯民權。問題是,當這把槍指向你的時候,你是否有權利知道。
愛德華·斯諾登導演的、在6月初開始發酵的“棱鏡泄密門”被稱為現實版的美國大片。英俊帥氣的特工、美艷的鋼管舞女友、尖端的國家機密、糾結中的背叛與逃亡、特工系統的官僚和謊言、世界各國的吃驚與震怒、郁悶尷尬的總統、個人隱私和國家利益的沖突……各種元素齊備。
“大多數網民都同情斯諾登,人們覺得,他是個敢于揭露陰謀的正直之人。許多人稱贊他是‘英雄’,因為為了揭露真相,他不惜放棄20萬美元的高薪,遠離美貌的女友。甚至他曾經的模特生涯和英俊的外表都成了網民的議論話題。相對的,幾乎無人在乎,斯諾登此舉是對美國法律和政府的背棄。”6月19日,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在他的一篇博文中寫道。
“無論在世界上哪個國家,進入國家安全部門,都要保守相應的國家機密。但是斯諾登顯然是違背了這一點。”北京郵電大學教授闞凱力表示。目前,斯諾登的泄密讓美國在全世界顏面喪盡,如何善后和滅火已經成為至關重要的問題。
宅男的命運大轉折
現年29歲的愛德華·斯諾登是美國防務承包商博思艾倫咨詢公司的一名雇員,過去4年內一直為美國國家安全局工作。
1983年6月21日,斯諾登出生于美國北卡羅來納州伊麗莎白市,后隨家人搬到馬里蘭州。他成長的地方在華盛頓以北40公里,這里是美國最大情報機構國家安全局總部所在地。在當地,很多公司、機構的業務也都與國家安全局有著密切的關系。
學生時代的斯諾登算不上一個好學生,在同伴的記憶里,他是個沉默寡言、身體瘦小的男孩,常頂著一頭亂糟糟的金發,并且還是一個電腦游戲狂。1998-1999學年下學期,沒有讀完高中的斯諾登選擇了退學。在接下來的12年里,他在幾所社區學院、大學和計算機職業學院斷斷續續讀過書。
2006年,斯諾登的人生發生了命運性的轉折,這一年他獲得了微軟認證解決方案專家證書,并以此為敲門磚敲開了美國中央情報局的大門,成了其中的一名雇員。
2009年,因不滿中央情報局的一些做法,斯諾登選擇了離職,在戴爾計算機公司工作,但隨后不久他又跳槽進了博思艾倫咨詢公司開始為美國國家安全局工作。
同等安全權限的人有140萬
5月中旬,在博思艾倫咨詢公司夏威夷辦公室工作的斯諾登告訴管理人員需要離開幾周治療癲癇病。5月20日,斯諾登跑到香港,在這個自由之地引爆了美國的“棱鏡計劃”。
為了表明自己舉動的正當性,在披露這些絕密信息時他并沒有選擇隱匿自己的身份成為一個“深喉”,而是主動公開了自己的身份。
“棱鏡計劃”的曝光讓美國置于一種非常尷尬的位置。在眾多被披露的事實文件面前,6月8日,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詹姆士·克拉珀首次承認“棱鏡計劃”的確存在。
美國前副總統切尼對當前的“棱鏡門”事件十分擔憂,他深信斯諾登還掌握、但還沒有披露的其他一些關于美國政府監控網絡項目的信息。另外根據美國媒體的披露,目前與斯諾登擁有同等安全權限的聯邦政府承包商員工多達140萬人。這些人中是否還有其他人泄密目前還不得而知。
更讓美國政府感到尷尬的是,“棱鏡門事件”還“拔出蘿卜帶出泥”,其他一些秘密項目也遭到曝光。
美國《華盛頓郵報》6月16日繼續爆料稱,斯諾登所曝光的“棱鏡”項目,緣起一個此前從未公開過的“星風”監視計劃。
“星風”監視計劃簡稱“星風”計劃,是由美國國家安全局執行的4個監視項目,除“棱鏡”外,還包括“主干道”“碼頭”和“核子”。
其中,“主干道”和“碼頭”項目分別對通信和互聯網上數以億兆計的“元數據”進行存儲和分析。在對電話和互聯網監視的語義下,“元數據”主要指通話或通信的時間、地點、使用設備、參與者等,不包括電話或郵件等的內容。“棱鏡”項目用于監視互聯網,從美國IT巨頭的公司服務器上收集個人信息。而“核子”項目則負責截獲電話通話者對話內容及關鍵詞。
按照美國情報部門官員的說法,上述項目的監視目標均為“外國人”,但這些項目事實上也幾乎將所有的美國家庭監視在內。而斯諾登爆料,美國政府的監控項目其實要比“星風”計劃還要龐大得多。
大數據挖掘的尷尬
其實, “棱鏡計劃”也與近幾年備受美國總統奧巴馬重視的大數據挖掘密切相關。2012年3月22日,奧巴馬政府宣布2億美元投資大數據領域,這是大數據技術從商業行為上升到國家科技戰略的分水嶺,在次日的電話會議中,政府更是將大數據定義為“未來的新石油”。
行業人士表示,美國的大數據戰略,其實有相當大一部分都和國家安全相關,而要獲得這些大數據,美國政府就必須要和美國多個方面的信息公司進行合作,當然,在這種合作中,大量民眾的私人信息也會被政府所掌握。
本次斯諾登的泄密,從某種意義上講只是美國在國家安全方面的大數據挖掘換了一種說法而已。在這樣的背景下,當前美國的大數據挖掘必將面臨著巨大的尷尬。
不過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副教授郝建軍表示,美國的大數據戰略不會因此而夭折,未來,關鍵是如何規劃與約束大數據的信息挖掘,在信息利用和公民信息保護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