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幽默文學提倡以來,賣笑變成了文人的職業。幽默當然用笑來發泄,但是笑未必就表示著幽默。劉繼莊《廣陽雜記》云:“驢鳴似哭,馬嘶如笑。”而馬并不以幽默名家,大約因為臉太長的緣故。老實說,一大部分人的笑,也只等于馬鳴蕭蕭,充不得什么幽默。
把幽默來分別人獸,好像亞里士多德是第一個。他在《動物學》里說:“人是唯一能笑的動物。”近代奇人白倫脫有《笑與死》的一首十四行詩,略謂自然界如飛禽走獸之類,喜怒愛懼,無不發為適當的聲音,只缺乏表示幽默的笑聲。不過,笑若為表現幽默而設,笑只能算是廢物或奢侈品,因為人類并不都需要笑。禽獸的鳴叫,盡夠來表達一般人的情感,怒則獅吼,悲則猿啼,爭則蛙噪,遇冤家則如犬之吠影,見愛人則如鳩之呼婦。請問多少人真有幽默,需要笑來表現呢?然而造物者已經把笑的能力公平地分給了整個人類,臉上能做出笑容,嗓子里能發出笑聲;有了這種本領而不使用,未免可惜。所以,一般人并非因有幽默而笑,是會笑而借笑來掩飾他們的沒有幽默。笑的本意,逐漸喪失;本來是幽默豐富的流露,慢慢地變成了幽默貧乏的遮蓋。于是你看見傻子的呆笑,瞎子的趁淘笑(跟著人家亂笑)——還有風行一時的幽默文學。
笑是最流動、最迅速的表情,從眼睛里泛到口角邊。東方朔《神異經·東荒經》載東王公投壺不中,“天為之笑”,張華注謂天笑即是閃電,真是絕頂聰明的想象。據荷蘭夫人的《追憶錄》,薛德尼·斯密史也曾說:“電光是天的詼諧。”笑的確可以說是人面上的電光,眼睛忽然增添了明亮,唇吻間閃爍著牙齒的光芒。我們不能扣留住閃電來代替高懸普照的太陽和月亮,所以我們也不能把笑變為一個固定的、集體的表情。經提倡而產生的幽默,一定是矯揉造作的幽默。這種機械化的笑容,只像骷髏的露齒,算不得活人靈動的姿態。柏格森《笑論》說,一切可笑都起于靈活的事物變成呆板,生動的舉止化作機械式。所以,復出單調的言動,無不惹笑,像口吃,像口頭習慣語,像小孩子的有意模仿大人。老頭子常比少年人可笑,就因為老頭子不如少年人靈變活動,只是一串僵化的習慣。幽默不能提倡,也是為此。一經提倡,自然流露的弄成模仿的,變化不拘的弄成刻板的。這種幽默本身就是幽默的資料,這種笑本身就可笑。一個真有幽默的人別有會心,欣然獨笑,冷然微笑,替沉悶的人生透一口氣。也許要在幾百年后、幾萬里外,才有另一個人和他隔著時間空間的河岸,莫逆于心,相視而笑。假如一大批人,嘻開了嘴,放寬了嗓子,約齊了時刻,成群結黨大笑,那只能算下等游藝場里的滑稽大會串。
提倡尚且增添了冒牌,何況幽默是不能大批出產的東西。所以,幽默提倡以后,并不產生幽默家,只添了無數弄筆墨的小花臉。掛了幽默的招牌,小花臉當然身價大增,脫離戲場而混進文場;反過來說,為小花臉冒牌以后,幽默品格降低,一大半文藝只能算是“游藝”。小花臉也使我們笑,不錯!但是他跟真有幽默者絕然不同。真有幽默的人能笑,我們跟著他笑;假充幽默的小花臉可笑,我們對著他笑。小花臉使我們笑,并非因為他有幽默,正因為我們自己有幽默。
所以,幽默至多是一種脾氣,決不能標為主張,更不能當作職業。我們不要忘掉幽默的拉丁文原意是液體;換句話說,好象賈寶玉心目中的女性,幽默是水做的。把幽默當為一慣的主義或一生的衣食飯碗,那便是液體凝為固體,生物制成標本。就是真有幽默的人,若要賣笑為生,作品便不甚看得,例如馬克·吐溫。自十八世紀末葉以來,德國人好講幽默,然而愈講愈不相干,就因為德國人是做香腸的民族,錯認幽默也像肉末似的,可以包扎得停停當當,作為現成的精神食料。幽默減少人生的嚴重性,決不把自己看得嚴重。真正的幽默是能反躬自笑的,它不但對于人生是幽默的看法,它對于幽默本身也是幽默的看法。提倡幽默作一個口號,一種標準,正是缺乏幽默的舉動;這不是幽默,這是一本正經的宣傳幽默,板了面孔的勸笑。我們又聯想到馬鳴蕭蕭了!聽來聲音倒是笑,只是馬臉全無笑容,還是拉得長長的,像追悼會上后死的朋友,又像講學臺上的先進的大師。
(本文有刪節)
【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林語堂、周作人等作家曾經大力提倡“幽默文學”。
思籌之路
從“中國近代文學中最有趣、最用心經營的小說”《圍城》中,我們可以領略到錢鐘書先生語言的幽默功力。而這一篇《說笑》,由外而內、由淺入深地剖析,嚴肅之中流動著無數歡樂的因子。文章可以說處處閃爍著機智的火花、快樂的光芒,讓我們不僅欣賞贊嘆作者的文筆,更佩服作者的智慧。
實戰演練
1. 開頭“自從幽默文學提倡以來,賣笑變成了文人的職業”這句話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 結合全文分析第一段引用劉繼莊《廣陽雜記》里“驢鳴似哭,馬嘶如笑”的作用。
3. 請指出本文的一個突出特點,并簡要分析之。
答案解析
1. ①開門見山,點明文章的針對性,即針對幽默文學的提倡而發表看法。②語帶幽默,暗含諷刺,暗示作者對幽默文學的態度,奠定了全文的基調(情感基調與行文風格)。③點明題目,也設定了這篇文章寫作的角度,即從“笑”入手,談幽默文學。(也就是說,他不是正面地、全面地來談論幽默文學的問題,而是換一個角度,只從“笑”的角度,來發表他對“幽默文學”的看法。)
2. ①引用“馬嘶如笑”,進而指出“馬并不以幽默名家”,作者施展出幽默的功夫,用一個巧妙的調侃證明了“笑”不等于“幽默”。②開頭引用,結尾再次點到這個掌故,結構上首尾呼應,一氣貫通。③典雅富有書卷氣,顯示了作者廣博的學識,也增加了文章的知識性和趣味性。
3. 睿智幽默,生動活潑。這篇文章談論的是一個非常嚴肅的話題,但是又處處引人發笑,并且笑過之后讓人回味沉思。因為作者不僅僅把話說得幽默俏皮,而且表現了人性的真實、生活的真實和藝術的哲理。比如“自十八世紀末葉以來,德國人好講幽默,然而愈講愈不相干,就因為德國人是做香腸的民族,錯認幽默也像肉末似的,可以包扎得停停當當,作為現成的精神食料”。用調侃的筆調,舉德國的事例證明幽默是不可人為制造的。又如“一般人并非因有幽默而笑,是會笑而借笑來掩飾他們的沒有幽默”。作者洞若觀火地指出一個真理,顯示了作者對社會人生、人性的深刻的觀察。再如“真有幽默的人能笑,我們跟著他笑;假充幽默的小花臉可笑,我們對著他笑”。一個“對”、一個“跟”,兩個普普通通的詞在錢鐘書筆下就點鐵成金了,令人心悅誠服,會心一笑。
或:旁征博引,材料豐富,左右逢源。文中知識密集,靈活自然地引用中外典籍或人士的有關論述7次,(具體列舉一兩個例子),打通古今中外,信手拈來,縱橫瀟灑,為我所用,從而把“笑”和“幽默”這兩個詞的詞義挖掘得淋漓盡致,使讀者享受到暢游于知識海洋的樂趣。顯示了作者淵博的知識積累和靈活駕馭材料、打通知識壁壘的良好悟性,體現了學者散文的風范。
或:形散神不散。這是一篇非常精彩的議論散文,灑脫中有法度,細微處見功夫。文章的主題是批評“幽默文學”,這條主線是貫穿始終的。第一段把“幽默文學”與“賣笑”、與“馬鳴”聯系在一起,第二段“于是你看見傻子的呆笑,瞎子的趁淘笑”最后,順筆一帶,“還有風行一時的幽默文學”。一下子把“幽默文學”和這幾個并列在一起了。好像是東拉西扯,最終針對的還是“幽默文學”。行文中古今中外,信手拈來,放得開,收得攏,“草蛇灰線”,始終不斷。
或:如從修辭手法多樣等其他角度,只要言之成理,有舉例分析即可。
編輯/姚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