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時期,人們對室內空間形態提出了新的挑戰,“時空”概念的產生,四維空間設計理論的提出都對傳統的室內設計思維
模式帶來了一定的沖擊,也為室內設計師帶來了新的創作靈感,開辟了一條新的設計思路。當代室內設計,在繼承傳統室內空間的優良傳統的同時,還應該看到“時空”的概念所帶來的創造性設計思維。本文從空間形態的角度,闡述了時間和空間的關系,詳細闡述了時空關系的表現形式,并以歷史的視角闡明了傳統空間的時空關系的營造手法對我們的啟示。
關 鍵 詞:室內空間形態 時空關系 動態性 延續性 情感表達
我們生活的世界,是屬于每一個人的世界;我們所生活的空間,是人類運用智慧所創造的空間。而之所以說人類主宰了這個世界,是因為人懂得創造,從無到有,從開始到繁榮。而在今天,當人們物質生活富足,不再為溫飽問題而發愁的時候,精神層面的要求愈發顯得重要起來。在社會一體化的背景下,較快的生活節奏促使人們的生活狀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的情感也會因此變得敏感而脆弱。同樣,作為承載這種巨大變化的室內空間,在滿足基本功能的同時,應該從“時間”的角度去重新審視一個空間,在空間形態角度來講,更應該樹立從靜止的、不變的空間向動態的、流動空間發展的觀念,強調時空關系的概念。這是人們情感的要求,更是時代發展賦予我們的責任。
一、關于時間與空間
時空關系是哲學中的一對共軛關系,在空間設計中,主要是指空間中的客觀“實”空間隨著主觀人的時間運動的相互交融來構成多變的空間形態。我們一般所說的空間形態是由長、寬、高三個維度所構成的空間,即是三維空間,通過點、線、面、體等客觀的限定要素來實現,但這只是我們要考慮的其中一個部分,在室內設計中,還要必須充分考慮主觀人的時間因素,即是具有時空概念的四維空間。四維空間中的時間是一個永遠流變的量,空間是在流變的時間中展開的量。時間是流動的空間,空間是凝固的時間,它們之間密不可分。室內設計是時間與空間緊密相連的四維表現藝術。我們在做室內空間設計時如果僅僅注重對空間的限定而忽視了人的主觀時間感受,那么空間藝術就不可能真正的存在。
二、時空關系的表現形式
相對于空間限定要素等靜態實體構成,時空關系可以理解為動態虛擬構成。這種動態虛擬構成需要主觀的人隨著時間的推移,心境的變化以及閱歷的增加而產生不同的變化,對空間組織和使用功能都會有新的特定要求,對不同類空間形態的動與靜的要求都會有所側重,這不是某一個時刻或者時間段所產生的變化,而是人作為主觀因素對空間設計提出的更高層次的要求,即時空關系的要求。從空間形態的角度來看,時空關系的表現形式大致可分為三種:動態性、延續性、空間的情感表達。
1、時空關系的動態性主要體現在造型方面。任何空間的表情性格都離不開造型,造型是空間藝術的基礎,是通過形狀尺度、色彩、材質、光影、聲音等元素來實現的。如皖南古民居天井的造型元素被大量運用,滿足了通風、采光、親近自然的基本物質需求,在精神層面,更傳達一種聚財、守財、“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理需求。在天井里種植代表主人品格的修竹、芭蕉等植物,通過光線投射到墻面上產生虛實交錯的陰影,光影是最能直觀體現空間動態性的因素之一,也最直觀的體現了一天之中,一季之中每時每刻的變化,這種光影的變化產生的動態效應營造出豐富的空間層次,也最直觀地體現了時空關系,構成了多層動態空間疊加后而形成的復雜表情所營造的意境。在建筑設計中,“挑高”元素的廣泛運用,打破了平面和垂直面的界限,不再受墻體和樓板的強制限制,人們可以自由地從任何角度去審視這個空間的每一個角落,這也是空間形態的動態性的集中體現。這種動態空間通常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感覺上的流動,一種是事實上的流動。感覺流動是建筑造型的交替變化、線型變化以及色彩、材料的運用給人以暗示,產生流動的聯想,使空間產生動感,形成流動空間。事實上的流動則是最大限度地保持空間與環境的流通、交融與連續,使視線通透,交通無阻,借助空氣、水流、人流的變化,形成流動空間。
2、延續性。這里所說的延續性主要是指縱向的歷史文化與現實特點的融合與承啟。在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能像中國一樣,五千年文化能夠一脈相承,這種文化的延續性,造就了各個時期的建筑藝術不僅具備當時鮮明的特色,而且也同時兼備其之前歷史時期所具有的特點。久負盛名的少林寺,自從北魏孝文帝建成以后,歷經隋、唐、宋、金、元、明、清、民國各個朝代至今,見證了封建制度從鼎盛到沒落的整個歷史時期。寺院里的千佛殿壁畫“十三棍僧救唐王”久負盛名,展示了唐代壁畫的極高造詣,建于明朝的立雪亭至今懸掛著清代乾隆皇帝御筆親題的“雪印心珠”四個大字,現今的少林寺大門建于雍正時期,其中的“少林寺”大門也是出自清康熙之手。當你踏進寺院的那一刻起,自北魏以來各個朝代的歷史遺跡都能看到,仿佛走進了時空隧道,徜徉在那漫長的歷史長河之中,讓人無比的敬仰,這種歷史文化的傳承讓我們感到無比震撼。現如今,在城鄉一體化的社會大背景下,大量的造城運動如雨后春筍般的迅速開展開來,國內的設計師們也逐漸的意識到了文化傳承的重要性,也探索性的開展了一系列設計實踐活動,如王澍先生在設計寧波博物館之初,考察了館址所在地原來都是非常具有歷史沉淀感的舊建筑,它們凝聚了當地人們上百年的歷史與情感,為了延續這種情感,王澍先生在新建筑中運用了大量的原來舊建筑中的拆遷下來的材料,把這些不同顏色的磚瓦在重新組合設計,賦予它們新的生命。當博物館建成以后,很多老人來參觀博物館,其目的不僅僅是參觀展品而更多是是來尋找他們年輕時候的記憶。這種尊重傳統,繼往開來是空間設計中對時空關系最好的詮釋。
3、空間的情感表達。空間服務于人,其中的造型、色彩、材質與肌理都無一不是人類情感的集中體現,“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情感是一種載體,是產生共鳴的前提,是深刻的精神內涵和濃厚的創作激情的積淀,是以空間和時間為媒介的不謀而合的感動”。當我們把空間賦予生命,其就成為我們某種情感的集中代言。如德國柏林猶太人博物館,館內所有通道、墻壁、窗戶都帶有一定的角度,沒有一處是平直的。設計者以此隱喻出猶太人在德國不同尋常的歷史和所遭受的苦難,展品中雖然沒有直觀的猶太人遭受迫害的展品或場景,但館內曲折的通道、沉重的色調和燈光無不給人以精神的折磨。 參觀者根據體驗進程的深入和情感積累,使自身的想象活動不斷擴展和深化,實現了情感的溝通和認同,產生了心靈上的共鳴。
在新形勢下,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種媒介的大力宣傳與推廣,促使人們對室內設計似乎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更加注重對整體設計風格的把握和對自身個性的體現,從動態的、多元化的時空角度去理解空間關系。1998年,中央工藝美院的鄭曙旸先生在《裝飾》上發表了《走向四維空間—室內設計的藝術表現形式》一文中提出了“四維空間”和“時間序列”的概念,認為應該摒棄單純注重室內界面裝飾的觀念,要著重空間整體藝術氛圍的創造。2004年4月10日在上海舉行的“新世紀中國室內設計高峰論壇”上,香港的方振華先生提出了“空間+時間”的四維設計概念,建議要加入時間這個維度來進行空間整體形象的設計,將空間形象從“靜止”轉向“動態”。和傳統的三維設計觀相比,時空關系追求動態性、延續性的空間形式,挑戰靜態、惰性的設計觀念,倡導一種都市環境營造的嶄新標準,將會是當代室內設計的一個重要的突破口。
三、傳統室內空間時空關系的營造手法給予我們的啟示。
中國具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蘊,傳統的室內空間一直就有一種非常巧妙的獨特空間藝術表現形式-----情與景的交融,通過情與景的交融產生了一種不可言說的藝術魅力,而這正是室內環境藝術高層次的表現。首先是中國傳統的空間的構圖形式在審美體驗上有重要意義。它的意義在于三維空間的構圖加上行進中的時間所構成的四維空間表現形式。比如在孔廟一個又一個的院落行進中,你會領略到宗法禮制的森嚴。而且,這種行進中的感受可以一直延續到每一個建筑的室內空間,并通過室內的布局、裝飾、陳設等得到呼應。其次是在空間組織形式方面,通過柱、隔斷、間等手法,形成了一種隔而不斷、通而不暢的流動空間,這正是現代室內空間藝術最常用的藝術表現形式。再次運用吉祥紋樣來表達空間意境的內涵,比如皖南古民居隨處可見的有關福祿壽喜、表達落葉歸根的木雕和石雕,“承志堂”那催人奮進,謙虛為人的詩句與寓意,都因為其多變的文化寓意而給人不同的意境感受。最后是運用裝飾、陳設等創造意境空間。建筑空間中的裝飾、陳設的形制及其上的紋飾、色彩、雕刻,都從不同程度上表現了封建禮制、倫理道德和理想追求,也會使人激發情感,產生聯想。比如在色彩方面,中國皇家建筑的裝飾顏色多以黃色為主,黃色在我國自古以來被認為是尊貴的顏色,因其在“五行”學說里代表中央方位,是至高無上的權力的象征。關于色彩,《禮記》中就有“楹,天子丹,諸侯黝,大夫蒼,士黃”之說。通過等級森嚴的色彩使用管理辦法,營造出嚴密的不同色彩,不同意境的心理感受。在雕刻方面,皇家建筑多以形制最高的龍鳳為主要題材,而民間則多采用魚、蓮等諧音來表達對生活的美好愿望。不同的內容所表達的空間情趣也是不盡相同的。
四、結語
當代室內設計的空間表現形式已不局限于傳統的二維或三維上面,更多的應該從時空關系的角度進行入手,注重對空間的歷史文化的傳承,注重對空間情感的表達,創造動態的、具有歷史延續性的空間。時空表現是一種創造性的表現方式,可以給現代室內設計提供新的設計思路和發展方向,可以給人們帶來全新的空間享受與體驗,將會對中國室內設計行業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中圖分類號:J5 文獻標識碼:A
參考文獻
[1] 鄭川.淺談建筑空間的表情意義.建筑學報,1999.
[2] 鄭曙旸等.環境藝術設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四.
[3] 陳之功.住宅的四維空間設計.住宅科技,1997.
[4] 鄭曙旸.走向四維空間—室內設計的藝術表現形式.裝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