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香山飯店是建筑大師貝聿銘先 生在中國大陸主持設計建造的第一個作品,也是北京第一座具有中國園林建筑特點的現代化飯店。香山飯店的落成,為當時我國現代建筑的發展方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選擇。據初步統 計, 從 1980—2012 年, 關于香山飯店的研究論文共發表了50余篇,另外在有關室內設計、景觀設計等的論文中也 有專門的章節予以論述。在此擬將1980 年以來大陸學界有關香山飯店的研究論文分專題擇 要綜述,希望能對前段時間的 學習研究成果做一個總結。
關 鍵 詞 : 香山飯店 文獻綜述
一、香山飯店的設計者及落成年代
香山飯店的設計建造者貝聿銘先生以及香山飯店的落成年代,對于1980年以來針對香山飯店的研究方向及研究側重點的選擇具有根本性的影響。對于1980年以來香山飯店所作相關研究的理解與評價必須基于對香山飯店設計者及落成年代有深刻理解的基礎上進行。
1、香山飯店的設計者貝聿銘先生
貝聿銘,美籍華人建筑師,1983年普利茲克獎得主,被譽為“現代建筑的最后大師”。貝聿銘為蘇州望族之后,1917年出生于廣東省廣州市,父親貝祖貽曾任中華民國中央銀行總裁。1935年,貝聿銘赴美國哈佛大學建筑系學習,師從建筑大師格羅皮烏斯和布魯爾,繼承了第一代現代建筑大師們的基本建筑原則。
20世界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貝聿銘開始在繼承的基礎上發揚出自己的建筑風格,設計建成了一批影響很大的建筑,包括美國大氣研究中心、肯尼迪紀念圖書館、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巴黎盧浮宮的擴建等。
自幼生長于蘇州庭院的長廊曲徑、江山水榭中的童年印象,使得中國傳統的建筑藝術,在貝聿銘的心中留有極其深刻的印象。建筑與周圍景觀相輔相成的格局、以及光影美學的運用,在貝聿銘數十年的設計生涯中都有跡可循。而香山飯店,更是他將現代建筑藝術與中國傳統建筑特色相結合的精心之作。1984年,貝聿銘先生就因為香山飯店的設計而奪得當年度的美國建筑師學會頒發的榮譽獎。
2、香山飯店的落成年代及背景
1982年10月,香山飯店落成(圖1),我國正處于改革開放的初期。當時中國的建筑藝術正處在一個徘徊期,主要有三支建筑潮流:時隱時現的西洋古典建筑形式、與現代生活緊密結合的現代主義建筑形式和徘徊不定的民族傳統建筑形式。
貝聿銘先生在1980年就開始呼吁人們警惕新建筑可能對北京城市和建筑藝術所造成的破壞,但這種擔憂并沒有引起人們的太多重視。貝先生的擔憂不幸漸漸成為北京建筑的事實:新建筑與北京的文化底蘊之間的矛盾變得非常的突出和尖銳。
從建筑體系的發展來看,近代以來中國建筑已經從數千年沿襲下來的傳統木結構體系轉變成了與西方建筑相同的磚石、鋼筋混凝土結構體系。其功能也隨著社會生活方式的變化而大大豐富和完善,體現在按照使用性質的不同而區別出不同的特定的建筑類型。
而當今我們所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在建筑結構、材料、功能方面已經發生巨大變化的時候,在建筑藝術層次方面應該如何協調中國傳統建筑藝術要素與新的建筑藝術要素之間的關系,從而展現出我們中國博大精深的建筑文化。
中國民族傳統建筑藝術形式起起落落,但始終是建筑潮流中的一支主要力量。民族傳統藝術形式的使用雖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當時特定的社會心理狀況的影響,但同時設計師的修養也決定了其建筑創作藝術水準和品味的高低。
二、圍繞香山飯店的爭論
香山飯店的設計概念一出臺便引起了國內各方的熱烈討論,飯店建成后更是不斷經受著眾人的檢視。貝聿銘先生將江南傳統園林的形式融合到了香山飯店中,卻并不是北方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形式。而香山飯店建造過程中的得失也被人們一遍遍的評判著。
1、造價問題
香山飯店竣工之初,國內學界就較為統一口徑地認為香山飯店是“在不適合的地點建造了一座很好的建筑”,認為香山飯店的建成對于香山景區的自然風景是一種破壞。很多人認為在改革開放之初需要積累外匯之時動用5000萬美元,不惜一切人力物力建造一座飯店是不合時宜的,而飯店所使用的青磚都是使用人工進行磨磚對縫等行為,被他們認為是非常奢侈的。
香山飯店的造價在國內比起中國當時的生活水平,每間客房4、5萬美元是高的,但與漢城等地所建造的現代化旅館相比,造價也僅僅是其三分之一。貝聿銘先生在香山飯店中用的最多的材料其實是非常大眾化的抹灰墻與磚頭,之所以加用了青磚,采取了青磚和抹灰結合的這種在江南使用非常普遍成功的形式,是因為考慮到了酒店的特殊性,需要增加其裝飾性,避免裝飾過于單調(圖2)。
2、環境問題
貝聿銘先生是一個在設計上追求盡善盡美的建筑師。香山飯店庭院中的石林是興師動眾從云南石林挖來的,從那以后云南石林的外圍多出了一個60英尺深的大洞,當地的古跡“流水引”從此被破壞了。在現在看來,這樣的舉動也是不顧經濟與環境后果的。貝聿銘先生為了補償云南“流水引”被破壞的過失,在香山飯店的院子中做了一個云南“流水引”的復制品(圖3),但無論如何,云南“流觴曲水”的古跡已經不復存在了,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遺憾。當今的設計師們更應當引以為戒,設計建造中為完美主義所付出的代價不應當是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
3、設計風格問題
香山飯店的設計風格在當時并不為北方人民所喜聞樂見。特別是貝聿銘先生在設計中大膽“留白”的大師手筆不為很多人所理解(圖4)。有人甚至專門立文批判,認為飯店的環境“太素,并且太空曠”,建議拆除牌樓,換掉燈柱,在庭院中心大量布置山石或植物,已達到“增加園林氣氛”的目的。所幸在現在看來,這樣淺薄的見解已經毫無立足之地了。
三、香山飯店對于中國建筑創作民族化的指導意義
現今回首,我認為對于貝聿銘先生香山飯店設計建造的評判太過于拘泥于建筑功能性以及實用性的角度,是明顯失當的,世上不存在什么完美的設計,而建筑更是隨著人們的居住和使用不斷暴露出新的問題。如今再看香山飯店,我們應該從當時的大政策大環境下去理解。
貝聿銘先生之所以選址香山設計建造這間飯店,是因為“想借香山這個題目看看豐富的中國建筑傳統是否有值得保留的地方”。城市盲目的學習西方是堅決不可取的,而傳統“大屋頂”形式已經走進了死胡同。貝聿銘先生堅持著中國建筑創作民族化這一正確的方向進行探索,積極地為我國建筑發展提出頗有助益的方案。人們更應該去關注的,是怎么樣去將我們國家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與建筑融合在一起。香山飯店中將中國的庭院與建筑融合在了一起,這就是屬于我們東方的、中國的東西。
我在新年之初探訪香山飯店時,仍為各個建筑細節中不時流露出的大師手筆所折服。而在建筑界流傳的一種說法是,貝聿銘先生本人對于妥協后的香山飯店并不喜愛,所以在香山飯店落成至今,貝聿銘先生都再也沒有去過。香山飯店在創作過程中是得到了很大的尊重的,相比之下,我們國內建筑師在建筑方面所受到的尊重是不夠的,若是連貝聿銘先生這樣的現代建筑大師回到國內貢獻作品都會受到或多或少的干涉,那么可想而知現今國內建筑師正經受著多大的外界干擾和壓力,這在我們國內建筑創作的大環境下,不得不說是一種無奈。
四、小結
貝聿銘先生本人在香山飯店設計建造之初就明確表明過,香山飯店只是他對于中國建筑創作民族化的一個探索性的提案。也許在今天看來,香山飯店中的一些設計存在著缺陷和不足,但香山飯店所指出的一個大方向是正確的,那就是要創造出屬于我們自己民族的建筑。
從香山飯店落成以來,研究香山飯店藝術價值的文獻的確不在少數。但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感覺到,除了批判性的研究文獻之外,其他贊揚學習型的文獻大都止步于香山飯店的藝術表現手法上。雖然也有比較多的文獻討論的是建筑的民族化道路的問題,但由于分析客體是整個香山飯店,使得最后得出的結論過于寬泛,過于理論化,與應用到實踐上還是有一定的距離。若能通過更為具體和有針對性的分析,則研究論文最后得出的結論會更加具有實踐意義與現實指導性。最后我認為,香山飯店對于我們中國建筑創作民族化的探索是具有長期深遠的指導與啟示意義的,但國內建筑變革的關鍵還是在于教育,在于國內政策大環境。
參考文獻
[1] 劉敦楨.中國古代建筑史[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4.
[2]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編.中國美術全集·建筑藝術編(袖珍本)·壇廟建筑[M]. 臺灣錦繡文化出版,2004
[3] 梁思成. 中國建筑藝術圖集[M].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
[4] 漢寶德.中國建筑文化講座[M].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5] 茹竸華,彭華亮.中國古建築之美 宮殿建築[M].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光復書局.
[6] 孫大章.中國古建築之美 禮制建築[M].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光復書局.
[7] 林徽因.林徽因文集 建筑卷[M].百花文藝出版社.
[8] 王效青.中國古建筑術語辭典[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
[9] 劉致平.中國居住建筑簡史——城市、住宅、園林(附:四川住宅建筑)[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