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工業設計是一個年輕而富有朝氣的專業,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正由一個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而工業設計在其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我們欣喜的看到我國工業設計教育正在蓬勃發展,專業招生規模逐年擴大,而教育的成果缺令人擔憂,出現了類似經濟學中的所謂“滯漲”現象,這不僅受行業對于工業設計專業認識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和工業設計專業的教育模式相關。對于如何使專業教學和社會需求實現更好的對接,本文從創建工業設計專業工作室,搭建理論教學與實踐應用平臺的角度對其進行探索。
關 鍵 詞:工業設計教育 工業設計工作室 設計實踐
工業設計作為我國一個新興專業,在近二十年發展迅速,各個高校紛紛開設工業設計專業,據統計,截止2008年,經教育部備案或批準設置工業設計本科專業的高等院校總數已超過250所,大批的工業設計畢業生人才被生產,而公司和企業卻找不到適合其崗位的工業設計人才,經濟學中的“滯漲”現象發生著工業設計教育上,這不得不讓人反思。工業設計教育是否要擺脫傳統教育模式的束縛,怎樣使工業設計教育個性化、多元化,怎樣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工業設計人才,這都是我國工業設計教育改革的重點。
1 工業設計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相比其他國家,我國工業設計起步較晚,發展太快,工業設計教育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工業設計專業定位不明晰。工業設計不是單純的產品造型,不是藝術設計,也不同于機械工程設計,而是藝術與工程的有機結合。很多院校在工業設計專業課程上大把抓,不分主次,造成學生對專業認識不足,很多學生畢業后從事廣告、包裝、裝潢等設計工作。這是由于在本質上對工業設計定位不清晰;其次,教學模式單一。傳統的教學模式束縛了工業設計教育的發展。工業設計是對動手實踐能力要求很高的學科,這就要求院校不能以傳統的課堂教授的方式要求工業設計的教學活動,要鼓勵授課方式的多元化和個性化,例如工作室、創意工坊、WORKSHOP、創新設計營等方式;第三,師資隊伍參差不齊。很多院校的工業設計老師或從美術專業轉行,或從機械專業轉行,缺乏工業設計全面系統的了解。同時,一些專業教師剛剛研究生畢業就直接從事教學工作,在市場、工程等方面缺乏實戰經驗,也造成工業設計教學質量的下降;第四,專業教學與設計實踐脫節。工業設計畢業生缺乏的就是設計實踐的經驗,企業不得不進行二次培訓,這也是工業設計畢業人才稀缺的原因。在專業教學中,應加大對學生設計實踐能力的培養,和相關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加強產學研的結合。
當然,我國工業設計教育剛剛起步,存在問題是不可避免的,關鍵是我們如何正確定位問題、解決問題,從社會實踐和國外先進教學方法中找到適合我國工業設計教育發展的正確思路。工業設計專業工作室教育模式是值得借鑒和發展的思路。
2 工作室教育模式實踐
目前一些院校已經開始這方面的教學改革,如大連民族學院、寧波大學等院校,都建立了相關的導師制工作室,加強了專業的針對性,較好實現了設計教育和設計需求的對接。如大連民族學院包海默工作室,建立以“課題”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以課題帶動教學,培養學生自我發展意識與能力,特別強化對學生創新思維和合作能力的培養,通過多種綜合性研究課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研究能力。工作室也比較注重教學向實踐的轉化,積極帶領學生與地方企業和著名高校進行研究和合作,先后完成多個產品研發項目。寧波大學在“平臺+模塊”課程體系的基礎上引入“導師工作室制”,打破傳統的設計教育模式,進行有針對性的、有地方特色和強調動手能力的設計教學實踐,分設家電設計工作室、文具設計工作室和交通工具設計工作室,學生二年級分流到工業設計專業后,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教師的考核,學生通過雙向選擇的方式進入工作室,持續兩年畢業,其工作室還是以課程輔導為主要工作重點。
3 工業設計工作室運行形式及內容
從根本上講,工業設計工作室教育模式的引入仍然是受包豪斯設計教育理論體系的影響。包豪斯教學時間為三年半,學生進校后要進行半年的基礎課訓練,然后進入車間學習各種實際技能,如家具車間、木制品車間、金屬車間等,這種作坊式的教育教學模式既滿足了人才培養的客觀需要,又充分體現了包豪斯教育宗旨。現在我們在工業設計的教育中仍應提倡這種教育模式,同時結合時代特點,創造更新的教學模式。
3.1 工業設計工作室定位
工業設計工作室是設計教育的一種模式,以工業設計的分支研究方向為基礎,以一到兩名導師和學生團隊為核心,以課題研究和設計實踐為主要內容,充分利用學校和外界力量提供的教學資源和資金展開活動。應將其定位于設計教學的有生力量、設計教育和設計實踐的有效溝通平臺。首先,工作室在一到兩名導師的指導下,招收二年級以上專業學生組成團隊進行設計研究和實踐,通過設計交流和設計實踐,將理論知識加以運用和發揮,真正實現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其次,專業可以通過工業設計工作室的建設打造對外名片效應,使企業能夠認同工業設計而愿意和工作室進行合作,學生通過具體設計實踐提升產品設計能力,從而通過這個平臺形成良性的循環。
3.2 工業設計工作室的運行和管理
工作室運行以設計項目為驅動,一方面和企業達成合作意向,以導師指導學生團隊參與具體的設計項目為主,讓學生加強對市場環節的了解,通過和企業溝通,使設計具有針對性,提升設計的質量和層次;另一方面,導師輔導學生參與國內外的設計大賽,特別是企業主辦的具有實踐意義的設計比賽,通過比賽和國內外院校的設計同行進行競爭交流,增強學生對專業的信心,提升學生的設計能力和水平。在管理上,實行導師負責制,同時鼓勵學生自我管理和約束。各個團隊指定組長進行人員和項目的管理,以增強學生的管理能力,為今后就業轉型打好基礎。
工作室作為一個集體,同時也應注意成員之間的合作和交流,工作室應定期舉辦設計交流會。工作室成員就某一設計方案、設計觀點提出自己的想法,在交流會上與其他成員進行討論,從而培養成員的表達和溝通能力,增強工業設計工作室的凝聚力。
在教學和研究上,工作室在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允許的情況下,承擔部分專業課程和研究項目。如高年級學生的設計實務、畢業設計等,可以結合工作室實際設計項目進行,真正實現教學、研究和實踐的一體化。
3.3 南航金城學院工作室教育模式實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工業設計專業自2005年招收第一批學生至今已有五屆畢業生,2011年之前專業教學基本上是教務處統一安排課堂教學,無法有效組織項目實踐,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在校企合作和參加國內外競賽等方面基本上處于空白。從2011年開始,在參考國內設計院校的先進經驗基礎上,結合本校具體情況,實驗性的創立第一個工作室。工作室吸納大二至大四工業設計專業的優秀學生,跨年級組成團隊,由專業教師帶隊參與企業實踐項目,并定期有計劃的參加國內外設計大賽。工作室先后與揚州五環龍電動車有限公司、南京綠展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南傳激光設備有限公司等企業進行了項目合作,并在華帝工業設計大賽、東莞杯國際工業設計大賽等有影響的設計賽事中取得優異成績。已畢業的工作室學生中部分考入江南大學、華東理工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等高校繼續深造,部分學生被上海泛亞汽車、木馬設計等企業錄用工作。
在后期的工作室建設中,我們將繼續完善工作室的工作體制,開設多個工作室,結合教師的優勢特長和專業課教學,并將學生的學分考核結合進來,使工作室無論在環境、師資、體制等各方面都逐步得到完善。
4 結論
工業設計工作室應結合地域特色和院校特色建立和運行,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如某高校車輛專業是強勢專業,那么工業設計可以專門籌建交通工具設計方向的工作室,實現優勢互補,發揮更大的作用。總而言之,工作室的教育模式是工業設計教育教學改革的一項有效措施,在搭建理論教學與實踐應用平臺、提高學生設計實踐能力方面能夠發揮重要作用。
基金項目: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校級教改項目《工業設計工作室在實踐教學中的教育模式的研究》,項目編號2011-Z-02
參考文獻
[1] 寧紹強,穆榮兵.工業設計人才培養探討[J].包裝工程.2004,(06):126-130
[2] 劉勝利,楊麗麗.工業設計專業“導師工作室制”的教學實踐與研究 [J].科教文匯.2009,(35): 27-28
[3] 張芳燕,梁浩. 工業設計專業人才需求狀況與人才培養研究[J].中國輕工教育.2010,(06): 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