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全球金融市場而言,2008年的次貸危機堪稱“超級大殺器”。此次危機共造成經濟損失25萬億到50萬億美元,而25萬億美元已大致相當于全球股市的一半市值。顯然,危機的警示意義無可估量,而另一方面,金融從業者也亟需從中汲取教訓,以免重蹈覆轍。
事實上,自金融危機發生以來,華爾街的監管就已變得日趨嚴苛。但相對于危機造成的損失,加強監管所需的成本其實非常微小。比如在更嚴格的監管下,六大頂級銀行平均每天需支付510萬美元來應對法律糾紛。這個成本對單個金融機構或許也不算小,但對于大型銀行,可能僅相當于其一天的交易利潤。因此,與其等待監管部門“開刀”,倒不如金融機構自身加強道德監管,這也是更為明智之舉。
此外,就金融界現狀而言,我認為另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是恢復投資者的信任。缺乏信任不僅會給金融就業及未來人才儲備造成不良影響,而且還會引發普通投資者對華爾街的恐懼或抵觸情緒。一旦此類情緒得到積壓,普通民眾就很難根據自己的需求再次進行投資,這對整個金融業無疑是另一場災難。那么,究竟如何才能重建華爾街的形象,繼而讓投資者恢復信任呢?
首先,令行禁止、賞罰分審。世界貨幣基金組織(IMF)的一項調查顯示,現有法律法規的嚴格實施比制定法律法規本身更能提升民眾信心與信任。因此,我認為金融界現有的法律法規或許的確需要修訂或加強,但切實的施行更為重要。對于那些違反規則的人,必須讓其承擔責任,并受到懲罰。
其次,提高行業透明度。資本市場的不透明,會導致不同的投資渠道之間出現“堰塞”現象,而更為嚴重的后果則是內幕交易。在相對公平的市場中,內幕交易會嚴重打擊投資者信心。原因很簡單,有好的投資理念的人與那些想投資的人之間需要建立長期信任關系,內幕交易則會打破此種平衡,對于市場的發展也非常不利。
除此外,對于投資者來說,金融機構也需提高其透明度。比如涉及企業的財務數據、金融產品及各類理財產品一定要讓投資者清楚明了,尤其是后者當中潛存的風險。最近摩根大通受到美國司法部的指控,主要原因即是其出售不良住房抵押貸款證券時,并未就風險向投資者提出應有警告,后者因此蒙受數十億美元的損失。
再次,重視客戶利益。一個健康而持續的金融體系,有責任和義務把客戶的利益放在首位。為此,CFA協會制定了《資產管理公司專業行為準則》(Asset Manager Code of Professional Conduct),并在全球900多家公司進行推廣使用。這套準則的著眼點在于幫助公司建立“投資者至上”的企業文化,同時也有助于提升整個資本市場的專業性。
最后,提高從業者的道德自律。通常而言,金融機構都擁有一大批在教育背景及任職資格方面非常優秀的人才,但在具體管理上卻總會出現各種紕漏,這也成為金融行業的通病。為解決這一問題,金融人士除了熟悉相關國家及市場的法律法規外,還需提升自己的使命感及責任意識。一方面,規范約束自身的經濟行為;另一方面,用先進的金融理念去影響監管機構、雇主及行業協會,從而共同促進全球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
人性的缺點之一是很容易遺忘歷史,忘記過去曾經栽的跟頭。但市場有其周期性及波動規律,有上升就必定有下行。2008年的次貸危機已為我們敲響警鐘,智者不應再陷入金融狂熱的泥沼,而應將更多精力轉向保護投資者。只有當投資者恢復信任時,才是金融從業者真正體面時。(采訪整理|本刊記者 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