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來說,2011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分水嶺。因為正是在這一年,中國城市居民的數量首次超過總人口的一半,城鎮化比率達到51.3%。與此同時,在過去30年中,中國城鎮化的年增長率維持在1%左右,這在全球都頗為罕見。但另一方面,如此高速的城市化進程也讓各類社會問題相伴而生。
首先是交通擁堵。據統計,全球客流的平均增速為1.6%,中國為3%;物流增速為2.5%,中國則為4.2%。顯然,在客流及物流的增長速度方面,中國都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另外,中國當前的汽車保有量已超過1億輛。在此背景下,交通的全面大堵塞將很可能成為部分大城市無法逃離的命中劫數。
就全球來看,在解決城市交通堵塞方面,似乎還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案。但我們可以想辦法提高公共交通設施的承載力,繼而搭建智能管理系統。倫敦是實踐“綠色交通方案”的一個典范。該城一方面為擁堵的客流增設軌道交通,另一方面,也針對容易堵塞的路段進行收費,并設定低排放區。
除此外,倫敦還搭建了基于衛星的公共交通追蹤系統,提供實時、準確的公交定位與乘客信息服務。在上述措施的幫助下,倫敦的道路交通速度迅速提升37%,道路交通流量降低20%,當地居民的出行時間也因此節約17%。
在我看來,對擁堵路段進行收費也是中國的大城市解決交通問題的一條必由之路。但前提是,必須搭建足夠良好的公共交通體系與智能收費系統。因為收費的目的是為了引導民眾逐步放棄私家車、轉向公共交通,如果公交系統的承載力度不夠,就很難實現此種轉變。
其次是電力供應問題。自進入新世紀以來,“電荒”一直困擾著中國電力工業的發展。但更為嚴峻的現實是,預計至2020年,中國全社會的用電量還要在當前基礎上再翻一番。那么,怎樣才能解決如此大規模的用電需求呢?其中一個方案是提高用電效率。市場數據顯示,樓宇消耗了全球40%的電量。如果能夠提升建筑的自動化程度及能源使用效率,建筑的能耗就可降低20%至30%。
最后是環境污染。在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霧霾天會占到全年天氣的30%至50%。中國有超過80%的電力來自煤炭與石油,這是大氣污染的重要源頭之一。因此,如何轉變當前的電力結構就成為應對環境危機的重中之重。目前,包括上海在內的大部分沿海城市已經停止火電項目的審批,并逐步轉向燃氣發電。這不僅能提高電力效率,同時也會大幅降低二氧化碳及氮氧化合物的排放量。此種解決方案,將為能源結構的未來轉變提供示范意義。
此外,工業化也常常與城市化進程相伴而生,并相互促進。未來工業企業的發展趨勢是制造信息化,我們可以娃哈哈的生產線為例進行說明。在該企業的海寧工廠,生產線正以每秒10瓶的速度產出純凈水。強大的控制系統使得批量生產成為可能,而能源管理系統則可幫助企業觀察每個環節的能源使用數據,并通過節能產品實現降低能耗的目標。
總之,交通運輸、電力供應、資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水處理、廢棄物處理,以及提升民眾的生活質量等,將成為中國城市未來發展中所必須面對的問題。在過去30年的城市化進程中,中國政府一直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主導作用。據麥肯錫預計,中國過去十年基礎設施的總投入在GDP中的占比達到8.5%,而其他新興國家則不及此比例的一半。顯然,政府的高效決策正成為未來城市化發展的決定性力量。我相信,隨著對交通、環境以及能源等領域解決方案的大規模推廣,北京、上海等城市將會在未來的全球城市競爭中脫穎而出。(采訪整理|本刊記者 王思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