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月中旬,近6000名來自全球各地的開發者涌向美國舊金山莫斯康展覽中心(Moscone Center ),一年一度的谷歌I/O開發者大會正在這里舉行。在狂熱的人潮中,中國開發者的身影隨處可見。
而在北京五道口科建大廈里卻異常冷靜,一些谷歌員工通過視頻觀看盛會。七年多前,當紅、黃、藍、綠四色的Googlez招牌插入這塊土地,這里一度成為中國技術天才心馳神往的朝圣地,然而,經過2010年谷歌“退出”風波之后,一切似乎都安靜了下來。
臨危受命的 Google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劉允曾面臨進退兩難的選擇。“如果找不到新的增長點和方向,大家就會迷茫失望。我要想辦法從當時的局面和狀態下找到突破口。”劉允說。“如果現在去問中國辦公室里的Googler(谷歌員工)最大變化是什么?一是我們擺脫了曾經一段時間內谷歌中國的定位問題;二是我們很高興地看到價值在被進一步體現和最大化。”
破繭
在以搜索為主線的業務斷裂下,谷歌若想在中國重新布局食物鏈并不容易。對谷歌中國而言,以下三個重要決定尤為重要。第一是在2010年底,谷歌中國力邀全球工程與研發高級副總裁阿蘭·尤斯塔斯(Alan Eustace)來到中國,與Google全球、本地的研發高管和資深工程師,以及數百名合作伙伴交流谷歌未來十年的互聯網產品與技術。 當時所有人都在猜疑Google是否會在中國銷聲匿跡, 廣告代理商們亦疑惑頓生,其中一些不得不另覓它處。但這次會議傳遞了谷歌從未真正離開中國的信號。
第二則發生在2012年,這一年谷歌廣告業務出現大幅增長。2010年3月,谷歌將搜索服務轉到google.com.hk,Google中國的搜索請求量下滑至個位數。但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向世界,為Google中國提供了新機遇,出口廣告業務成為谷歌新的增長點。2008年經濟危機后,以往依靠生產制造型企業出口遭遇瓶頸,在沒有品牌附加值的情況下若想提升單價及利潤難上加難。此時,劉允看到外貿電商的機會。他開始與業務骨干在各種場合大力宣講中國企業如何做出口生意—不要總想著贏得更多的詢盤量,還要打品牌。而在全球互聯網領域,谷歌不光有搜索廣告,還有YouTube等平臺可做品牌推廣。
此外,中國商家還可通過Google平臺接收國外信息并開展銷售。一些外貿電商由此開始嘗到甜頭。例如2008年以出口婚紗、禮服、Cosplay等服飾為主的米蘭網就嘗試將90%資源用于互聯網營銷,通過利用Google AdWords,瀏覽量和點擊率獲得驟增,而數據分析、再營銷則幫助其通過產品線更新及關聯增加客戶購買金額和購買次數。僅僅在5年間,這家當初只有四人的外貿電商其業務觸角伸至170多個國家和地區,覆蓋10余萬客戶,銷售額也翻了數百倍,業務100%來自海外。在劉允看來, 用戶在網上采購、搜索、下單和體驗產品或服務,如此一來便谷歌便能提供全球化的運作平臺。“Google中國的廣告業務在2012年出現了增長,而最令我覺得了不起的是我們幫助了更多中國企業走向全球。”劉允說。
第三個重要決定則是抓住橫空出世的移動互聯網機會。由于Android的開源屬性,其在全球及中國均經歷了爆炸式增長。短短數年間,Android從無名小輩一舉超過RIM和蘋果iOs,成為頭號智能手機平臺。艾媒咨詢(iiMedia Research)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僅中國Android開發者數量就高達78萬,2012年達到116萬,2013年則將上升至137萬。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使得Google的移動廣告平臺Admob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這一增長彌補了PC端的下降缺口。“從流量、用戶使用習慣等各方面來看,移動端都超越PC上的很多應用。在多屏時代,Google在PC、移動、平板以及互動電視等新屏幕上都很好地體現了自身價值,而一些太專注于PC業務的互聯網企業反而出現了缺失。”劉允說。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4月,已有3萬個中國開發者使用AdMob。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間,來自中國市場的移動廣告請求量增長了120%,中國成為Google移動廣告請求量排名前五位的國家之一。“AdMob在中國移動廣告業務里的再一次領先,說明了極早進入移動,引領潮流的重要性。”劉允稱。
出口以及移動業務的增長也給了谷歌中國巨大的信心。過去這三年,谷歌也確定了在華的業務方向。這些業務也將谷歌中國帶回增長軌道。”
廣告業務的增長只是硬幣的一面,但在嚴酷的競爭環境下,Google若想揚眉吐氣并非易事。谷歌所強調的絕對公平和開放的價值觀毀譽參半,好的一面是為其贏得在全球市場的尊重與信任,但弊端則可能是付出個別市場的代價。
長期以來,谷歌中國必須面對的冷酷現實是搜索、郵箱等功能“不濟”為大量用戶帶來困擾;出口廣告方面,雖然品牌廣告為中國中小商家帶來了便利,但Youtube、Google+等業務至今仍未落地,使得更多品牌客戶難以參與到互聯網領域最火熱的視頻、社交廣告營銷中;中國Android開發者雖成為全球開發陣營的絕對主力,但應用商店Google Play并未進入中國市場,這使得Android在中國本土延伸出諸多分支, 盜版等情形亦屢禁不止。
對劉允而言,其首要任務是將事態透明化并做好充分溝通,在此基礎上再嘗試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第二是Google雖擁有諸多創新產品,但劉仍需等待一個時間點,在合適的時機,以合適的方式,推出更多的創新性產品。而這也是中國團隊所關注的焦點所在。劉允常常遭遇用戶詢問Google什么時候“回來”,什么時候某些產品能在中國使用等諸多問題。2013年年初,谷歌董事長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來華,曾一度引起公眾猜測谷歌是不是真的要“回來”。“我們能理解這些猜測,但基于現狀,谷歌只能做這樣的安排。這樣的現實,我們不回避。”劉允解釋說。
重生
在劉允看來,Google從未撤出過。事實上,谷歌中國作為全球研發的一部分,三年之中從未停止過與總部的業務對接。現在,Google中國數百名員工其中一半由研發和產品技術人員組成,他們隸屬于Google不同的產品部門,涵蓋了各個廣告系統,以及地圖、知識圖譜、Chrome瀏覽器等各個產品線,他們亦和高校及相關的研發機構展開多種形式的互動。此外,一些本土工程師開發的產品也被推向全球,“問答”產品即是如此。“有人感覺Google的產品都是國外研發之后再帶到中國,事實上,在中國也有感覺非常好,后被推廣到全球的產品。”劉允對《環球企業家》說。由于AdMob在Google全球市場中處于領先地位,相關產品經理和工程師針對中國的應用也開發了諸多模式,并率先在產品中把上述功能加載其中,類似的經驗也被應用到其他市場。
針對數以百萬計的開發群體和測試群體,Google中國團隊亦花費大量時間與之溝通交流,無論是Chrome、Android、還是地圖的API,Google員工均與開發者積極對接。剛剛參加谷歌I/O大會的北京谷歌技術用戶組創始人、移動新觀察論壇創辦人葛涵濤向《環球企業家》透露赴美參與論壇的中國開發者至多達數百人,其中包括由Google官方支持的技術用戶組、GDG社區代表就多達十余人 ——全國GDG社區至少有上萬活躍者。“今天Google在中國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但更多的是以默默而有效果的方式去做。”劉允對《環球企業家》說。
今年是劉允谷歌生涯的第六個年頭。在加入Google中國之前的6年中,劉曾就職于韓國SK電訊,并擔任中國區首席執行官。2004年,劉曾帶領SK電訊與中國聯通合資成立聯通時科公司,并獲得中國首張中外合資電信企業的增值電信業務牌照。這亦成為其職業生涯中的里程碑事件。令劉意想不到的是他在隨后將面臨下一個挑戰。
2008年1月的第一個星期,劉允加入谷歌擔任全球副總裁,并主管大中華區銷售工作。 “一開始我真不知道怎么賣廣告,銷售團隊有大客戶部、在線銷售、代理商渠道,當時我花很長時間學習、記筆記,了解什么是CPC,點擊成本、點擊率以及兩者關系。”盡管劉現在對這些已經如數家珍,但當時的過程并不輕松。
在緊張和興奮之余,劉亦為團隊設定未來兩年、三年以及五年的目標,并盤算著如此百分比在中國市場能帶來多大價值。
然而,2010年3月環境卻陡然生變。在宣布搜索服務移至香港后,一些谷歌員工選擇離開,留下的人亦不得不面對一個截然不同的環境,“一個偉大的企業,在這么一個偉大的市場里碰到一個‘偉大’的問題,這些東西怎么平衡都是藝術的過程,這里沒有什么對與錯的判斷標準,這就是社會和市場。當你正好身處其中,你必須想到如何應對并度過它。”劉允說。當時,劉允亦面臨選擇,很多獵頭和老同事紛紛打來電話,而劉則很清楚自己要做的選擇及結果。“這里不光是幾百名員工及其家庭,還有數十萬廣告主、網站合作伙伴、代理商,還有眾多的Google粉絲,這都讓我有一種使命感而必須留下來, 走過去并找到一個新出路。”劉允回憶稱那是一次對心理、意志和能力的歷練,“很幸運我們這批人都過來了。”
加入谷歌以來,每一年、每一季度都會令劉允深感壓力。這不僅來自業務指標、市場挑戰,還包括如何與亞太和全球溝通,怎樣與管理團隊、員工、合作伙伴溝通。在這樣的特定市場環境下,劉允必須思考Google團隊在中國如何才能體現價值,發揮作用。“我們還能不能回歸到一個繼續增長的軌道上,還能不能被業界認可為一個技術和業務領先的公司,還能不能在中國市場里面為客戶提供更多的價值。這些對我而言都壓力巨大”劉允坦言。
幸運的是在商業項目之外,谷歌中國開始尋找到本土接合點。Google藝術計劃(Art Project)即是一例。這項計劃試圖將全球著名博物館及藏品帶入到互聯網,用戶一方面可以用“博物館街景”在博物館內自由游蕩,還可以觀賞到過億像素的世界名畫。今年3月,湖南省博物館加入Google全球藝術計劃, 跨越五千年的青銅器、陶瓷、書畫、漆木器、紡織品及玉石牙角器等重要藝術藏品均被納入其中。5月,四川金沙遺址博物館也加入了進來,中國文化遺產標志“太陽神鳥”金飾,中國保存最完好、最大的金質面具“大金面具”等珍貴藏品通過互聯網走近了全球用戶。此類價值是劉允過去無法深切感受到的,這一項目亦讓劉允看到新使命所在。
但除此之外,劉允還必須面臨來自總部的各項業績考核。其中包括谷歌中國的業務收入、客戶滿意度、谷歌在中國運營的順暢度、團隊及員工的幸福指數和開心指數、亞太與全球的溝通等。為此,劉允需要參加亞太區重要會議,并與鄰國的CEO進行溝通。“我還是一個使者,這個角色對我來講也是非常重的。”劉允說。
劉允還有另一項工作——致力于將Googler更多的定義為伙伴關系——十四年前,谷歌是一個中小企業,從車庫起家,在創業中發展而來,谷歌在此期間一直為Googler搭建通向成功的平臺。“我覺得Google在中國扮演的價值別人短期內可能取代不了,這就是它的獨特價值。有人總拿Google和國內其他公司對比,我覺得這有點狹隘化了,我們應該把Google放到更大的平臺上。”劉允坦言看到昔日同事離開谷歌并創業成功,他會感到高興。“谷歌是業界的領導者,他們(Googler)最早接觸搜索、移動、地圖和社區,有先發優勢, 這些人又加載很多谷歌的傳統價值觀,例如創新、創業、為客戶著想等,這些人出去創業是很自然的事。”劉說。
不久前的一天,劉允曾邀請十幾位新加入Google的員工喝下午茶,一位剛入職兩個月的谷歌工程師對他說,他想用20%的時間研究大腦運算軌跡,并為此研究心理學等學科。劉允問該工程師現在哪個團隊。工程師稱自己在從事基礎設施構架。“這和大腦可沒什么關系,但這非常的Googlely!”劉允對此感到非常興奮。“在這里,你最留戀的往往不是餐廳里的美食,不是免費的水果和飲料,而是Google的同事。從Googler身上,你能看到谷歌的價值在閃光。”
談及2013年的業務目標,劉允希望有兩點突破。一是業務上能夠再上新臺階,幫助中國企業通過出口廣告提升品牌,并推動展示廣告和實時競價的發展。另一個則是永遠不變的保證谷歌員工開心,并為團隊、環境和文化驕傲。
為了實現這一切,屬兔的劉允用兔子打起了比喻。首先是嗅覺靈敏,能盡快了解發生了什么,并迅速判斷;此外亦需相當應變能力,能較快地接受現實。在劉允看來,不少職業經理人都喜歡在各類資源和條件具備的順境中生存,但對劉而言,他更喜歡即使在現實轉向時,自己仍能從容、樂觀、積極地應對。而谷歌的經歷并非所有的職業經理人都能遇到,劉認為一路走來即是財富。眼下,他對努力結果基本滿意。“大家的想法已經從諸如‘谷歌的變化意味著什么’中扭轉了過來,那個擔心、迷茫的時代已經過去,當初的感覺正在回來。”劉允對《環球企業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