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從容?上海從容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呂俊,以為自己在2007年就已經看得非常清楚明白。不然,他也不會在那個時候從公募基金出來做陽光私募,并把公司以“從容”命名。
創業的最初兩年,呂俊的確有資格說從容—他的創業之旅和他之前的公募基金生涯一樣,順風順水,初創時即擁有7億至8億元的規模,2010年成功發行醫藥基金后,一度擁有40億元的規模。
然而,進入2011年之后,從容投資開始遭遇一系列挫折,業績下降、人才出走、聲譽下降……頻頻沖擊著從容,尤其是2012年3月份醫療基金經理姜廣策的出走,更是讓從容深陷“分手丑聞”。
整個2012年,從容的業績持續低迷,不少市場人士認為,從容將淪為二流私募。事實上,從容目前管理的資金額仍超過30億,仍屬于陽光私募前十名。
呂俊將從容投資遭遇挫折的責任歸為自己的創新決策失敗—在私募嘗試構建像公募那樣的多基金經理的平臺化模式,為時尚早。事實證明,在私募領域,“投資是一個人的事業”是再合適不過的寫照。
不過,這個“我們耗費了兩年的時間,犧牲了幾個億的規模”的失敗,并沒有讓呂俊停止創新的步伐。當陽光私募行業新的機會顯現,他毫不猶豫地沖上去。
現在,呂俊認為,經歷過挫折,承受過失敗,才能做到真正從容。
改造
一份從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的業績單,打消了市場對從容的擔心。
2012年5月到2013年5月一年間,在上證指數下跌的情況下,從容投資有15只產品漲幅超過20%,其中6只產品漲幅超過30%,成長系列漲幅甚至超過40%。其他產品都有不同程度的絕對收益。
呂俊說,取得這樣的成績,歸功于從容內部從去年5月開始進行的“投研體系集權化改造”。彼時,從容投資剛經歷“分手門”事件。一番口水仗之后,呂俊覺得,將公司的業績提升上來是當務之急。
“投研體系集權化改造”的具體做法是:首先收縮基金經理的投資權限,基金經理只對2%以下持倉比例的股票擁有決策權,大的方向由呂俊領銜的投資決策委員會決定;其次,投資決策集中化,統一調整倉位。
這意味著呂俊在從容投資決策工作的全面回歸,他重新控制從容投資決策大權。在此之前的兩年,從容投資的主要投資決策權在幾位基金經理手里。
從成立之初的2007年底到2009年,從容投資只有呂俊一個基金經理,所有產品的投資決策都由他一個人來管理。
因為2009年從容投資的產品漲幅達到60%,曾為明星公募基金經理的呂俊再次成為私募基金經理明星,管理的資金量迅速增加到30多億。
這個突然暴增且相當于中小型公募基金的資金量,觸動了呂俊,他想讓私募基金也像公募那樣,實行多基金經理制。
當時,從容投資只有呂俊一個基金經理。雖然他自己得到了市場的認可,但他更希望凸顯從容作為陽光私募公司的價值。
于是,呂俊決定對從容進行“平臺化”改造,把從容打造成像公募基金那樣的多基金經理同臺競技的平臺。
很快,在2010年到2011年間,從容投資的基金經理團隊擴充到4人。作為掌舵者,呂俊只把握著從容投資的大方向,但不具體干預基金經理的操作。
他對基金經理進行了充分放權,自己只管理很少部分的資金,基金經理在平臺內享有較大自由度,都可以獨立決定下單。
然而,由于各基金經理風格的巨大差異,從容的業績出現較大波動,有些產品出現巨大虧損,無法向客戶交代。在2010至2012年市場震蕩下跌的背景下,從容投資產品的不穩定業績,越來越無法抵御疲弱市場帶來的干擾。
其實,2011年底,呂俊已經確信 “平臺化”走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他開始嘗試往回收權,暫停一些業績不好的基金經理的投資決策權,以求業績回升。
令呂俊欣慰的是,收權的嘗試出現了成效。
于是,他下定決心,將投研體系由“平臺化”改造為“集權化”。
創新
呂俊希望自己在陽光私募領域也能成為一個創新者。
在“平臺化”策略實施之后,呂俊開始帶領旗下的基金經理采用多元化、系列化的產品運作方式。
除了最初的從容優勢系列之外,從容投資又相繼推出從容成長系列、從容穩健系列以及醫療系列。
2010年6月發出的醫療行業基金,就是國內基金行業推出的第一支行業基金。從那之后,公募基金、私募基金才逐漸效仿推出各種行業類基金。
事實上,當年從容醫療基金的成立的確具有非常好的社會效應,中山大學醫學博士姜廣策就是那時加盟了從容,基金成立后,很快就募集到近10億元的資金。
盡管后來出現了“分手門”事件,對從容的醫療基金有些影響,出現了一些贖回,但呂俊對從容醫療基金的發展態勢是滿意的,“現在的從容醫療基金,去醫療行業的上市公司調研都會更加被重視,會受到格外優待”。
當股指期貨推出的時候,呂俊也表現出積極參與的欲望;量化投資逐漸熱起來之后,呂俊也及時安排從容參與進來,建構自己的量化投資模型;在對沖成為2013熱詞之前的2012年12月底,從容已經推出自己的第一支宏觀對沖基金……
眼下,新的《基金法》已經于6月1日頒布實施,私募也可以申請公募牌照。擁有申請資格的私募基金中,除星石投資外,其他多數持謹慎態度甚至明確表示暫時不會參與。而從容沒有因為剛剛遭遇“平臺化”的失敗,就放棄這次嘗試私募新業務的機會,也提出了申請。
盡管呂俊熱衷于嘗試和創新,但他的投資理念這么多年卻沒有變化,做陽光私募基金以來,他就堅持“價值為本,從容投資,順勢而為,絕對回報”的從容投資理念。
事實上,這個理念,是呂俊2000年左右就已經形成。那個時候,他還是平安證券自營部門操盤手。因為這個投資理念,他取得了巨大成功,一個人貢獻了整個自營部門四分之一的收入。
2001年他加盟國泰基金,2004年加入上投摩根,也把這套理念用在具體投資上,經受住了業績的考驗。到2007年成立陽光私募公司的時候,他把這套理念正式形成文字。
從容投資的基石,仍然是對價值的準確判斷和價值變化規律的深刻理解。呂俊用實際行動保持自己對這一點的認知。這么多年,即使是身為管理著超過30億資產的投資公司董事長,他從沒有停止做投資研究。
只要在辦公室,呂俊從早八點到晚七點,都會埋頭坐在放著四個電腦屏幕的辦公桌前,四個屏幕各司其職:一臺用來看看研究報告,一臺顯示股市實時交易行情,一臺看新聞資訊,一臺進行通訊聯絡。
呂俊非常癡迷于投資分析。他說:“我感覺到郁悶的時候,只要埋頭做做投資研究分析,煩惱郁悶就會一掃而空。”
家族化
在從容投資會議室的墻上,掛著一幅朋友贈送給呂俊的書法作品:辯如摩詰不須酬,經到曹溪一句休。
一直以來,呂俊對自己的投資能力非常自信。事實上,經過這次“投研體系集中化改造”,他的投資能力再次經受了市場的檢驗。
不過,呂俊并不認為自己能單獨完成這份工作,他反復強調,這是他和從容團隊一起協作的功勞。他很滿意從容目前的團隊架構,認為這是從容投資能夠取得成績的重要保證。
和“分手門”之時不多辯解相比,現在呂俊會理直氣壯地宣稱從容并不是合伙企業,而是家族企業。在他看來,從容的家族企業身份,讓他能更從容地面對挫折。
“平臺化”改造兩年的失敗之所以能在一年之內就被清除,其中也得益于從容家族企業的性質,一旦決策下來,執行力相當好。
當記者采訪呂俊的時候,他的妻子—從容投資聯合創始人鄭瑩就一直坐在一旁,時不時和丈夫交換一個會心的微笑。在陽光私募界,呂俊和鄭瑩是最著名的“夫妻檔”。此外,公司的總經理以及其他一些崗位也是由他們的親朋負責。
呂俊并不覺得有什么不妥,他認為自己是舉賢不避親。鄭瑩之前本身就是飛利浦小家電的全國銷售總監,管理著全國幾百號人的銷售隊伍,她來做市場,呂俊放心。
而從容目前的五位基金經理過去都曾在公募的投資機構做過,非常成熟,對自身也有清晰定位,在從容就是安安心心拿提成,并不是奔著合伙人來的。
但呂俊表示,從容將來還是要實施股權激勵,不會永遠都是家族企業,只是現在,沒到那一步。
呂俊覺得自己要感謝那些挫敗,經過失敗,還能重新站起來的,將比以前更有活力;同樣,經歷過挫敗后,他覺得自己比過去更加從容,而這,在他看來,才是真正的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