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湖系最近引人注目的消息,都和金融資產的買賣騰挪有關。
2月20日,新湖系旗下兩家上市公司之一的哈高科發布公告,公司控股股東浙江新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將其持有的、進行了質押的股份辦理了解除質押手續。新湖集團股份目前擁有哈高科17.58%的股份,解除質押的占其所持股份的86%。
公告一出,市場上便紛紛斷言,哈高科的重組大幕已經拉開,新湖系核心資產之一的湘財證券將借殼哈高科上市。
在新湖系的母公司浙江新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網站上,兩家上市公司新湖中寶、哈高科以及湘財證券被認為是集團的核心資產。房地產和金融業排在集團幾大主業前兩位,其他還有礦產和生物制藥等。
為了確保新湖中寶房地產業務的優勢地位,新湖系在2010年就對哈高科旗下的房地產業務進行了剝離;2009年,新湖系甚至不惜廢棄了一個名為“新湖創業”的上市公司的殼資源。而這幾年,哈高科也基本處于保殼狀態。
如果哈高科重組,新湖系一直致力打造的“地產+金融”的資本平臺最終架構起來:房地產主要注入新湖中寶,而旗下日漸增多的金融業務則放在哈高科這個平臺。
然而,這個方案目前只是停留在外界的揣測中。
哈高科的重大重組并未如預期那樣進行,新湖中寶倒是加大了金融資產的注入步伐。
4月底,新湖中寶宣布將競買溫州銀行最高達3.75億股增發股份;5月中旬,新湖中寶宣布將以8.73億的價格清倉它所持有成都農商行的全部股份。在當前的金融監管規定下,此舉顯然是為其最終成功認購溫州銀行股份鋪路。
此外,經過多年積累,新湖中寶還持有盛京銀行、吉林銀行的股份,還參股了新湖期貨、錦泰財險、湘財證券、長城證券等近10家金融機構。
新湖中寶以房地產為主營業務的上市公司面目日漸模糊,哈高科的未來不得而知,湘財證券和新湖系旗下的其他金融資產、礦產、生物制藥等多元化產業到底怎么布局……一手打造新湖系的黃偉最清楚,但這位神秘的資本大鱷,非常低調,從不接受任何訪問。
目前,唯一能確定的是,以資本運作起家的新湖系,通過轉戰房地產市場搭建起新湖系的基本框架之后,再次把資本市場當做自己的主戰場,它的資本版圖仍處于變動中。
房地產“造系”
2006年之前,新湖系在資本市場的標簽就是“房地產”。房地產,成為酷愛圍棋的黃偉在造系過程中最重要的棋子。
1994年,黃偉先后創立新湖系母公司——浙江新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新湖集團)、寧波嘉源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寧波嘉源)、浙江新湖房地產集團有限公司(新湖房產)。新湖集團既擁有寧波嘉源99%的股權,也是新湖房產的第一大股東,持有98.2%的股權。
1996年,新湖集團成功取得溫州瑞安的外灘工程的開發權。自此,新湖集團從房地產業掘取了第一桶金。從房地產項目中取得成功的新湖集團,從此也和房地產業結下了不解之緣,并將其視為主要業務發展領域。
短短十年時間里,新湖集團發展成以房地產為主業并擁有近20家房地產開發公司的大型企業集團。集團以浙江為基地,擴張的觸角伸向了上海、安徽、江蘇、山東、遼寧等全國各地。
業內普遍認為,黃偉打造“新湖系”的資本運作方式并不難把握,基本上都是先通過其他公司收購上市公司股權,然后逐步將上市公司資產置換并將主營業務轉為房地產。
1997年至2000年,寧波嘉源陸續受讓紹興百大(新湖創業前身)股東所持29%的法人股,正式入主“紹興百大”,成為實際控股股東,并將其改名為“新湖創業”,關閉其原有的商業零售業,將新湖旗下地產項目注入其中。
這一年,被公認是黃偉開始打造“新湖系”的起始之年。依托房地產主業,“新湖系”悄然形成。2003年,因為旗下上海新湖房地產公司拍得上海首列磁懸浮列車的冠名權,“新湖系”正式進入大眾視野。
2004年底。新湖系入主哈高科。1997年登陸上海交易所的哈高科,主要投資于大豆產品深加工、制藥、房地產開發。當時市場一致認為,新湖主要看重的是東北的房地產市場及哈高科已有的房地產業務。
事實的確如此。2005年,新湖系成立于2000年的新湖控股有限公司購入哈高科22.49%股權,成為其第一大股東;新湖房產持有哈高科7.50%的股權;合計持股29.99%。
新湖系控股之后,也讓原本以大豆加工為主業的哈高科轉向房地產行業。
新湖系入主新湖中寶,也先通過了“其他公司”。2005年,新湖集團購入深圳東海潮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等四家公司所持中寶股份法人股,獲得5.73%的股權,增加持股至12.91%。支付股改對價后,新湖集團所持股份攤薄至10.35%。
2006年,新湖集團全資收購浙江恒興力控股,后者持有中寶股份14.96%股權。至此,新湖集團成為中寶股份實際控制人。中寶股份改名為新湖中寶。
隨后,新湖集團以定向增發的形式,將其旗下14家房地產子公司置入其第三家控股的上市公司新湖中寶。自此,主營業務定位為房地產的新湖中寶,成為新湖系最重要的資本平臺。如今的新湖中寶已經發展成為總資產、凈資產、總市值都名列浙江上市公司和境內A股房地產上市公司前茅。
“三駕馬車”形成后,一個以房地產為主要業務的新湖系在資本市場赫然出現。
“棄殼”記
新湖系以房地產為主業的“三駕馬車”的資本平臺并沒有維持太長時間。
不到三年,“新湖系”由之前在資本市場一直保持的擴張態勢轉為收縮,旗下上市公司由三家變成兩家,新湖創業從A股消失。
2008年底,新湖系公布旗下兩家上市公司新湖中寶和新湖創業的換股合并整合方案,新湖創業股份按照1∶1.85換股比例轉換為新湖中寶的股份。換股吸收合并完成后,新湖中寶的資產總額增加了15.14%,凈資產增加了20.02%,而新湖創業則從A股消失。這是國內A股市場上,首例民營上市公司采用“自廢殼”的形式進行資源整合。
這被認為是“新湖系”實際控制人黃偉對當初承諾的履行。
由于新湖中寶及新湖創業均涉及住宅地產的開發及銷售業務,為避免同業競爭,新湖集團、新湖控股及實際控制人黃偉于2006年8 月23 日簽署了《避免同業競爭承諾函》,界定了新湖中寶和新湖創業的業務范圍。
此外,黃偉還承諾“將在合適的市場時機,在法律、法規及規范性文件規定的范圍內,進一步整合該等公司之住宅地產業務”。
按照新湖系當時的基本情況,多數人都推測新湖系會把旗下3家上市公司分別整合為地產、金融、資源類資產三大平臺。
因為,自新湖三駕馬車形成后,新湖系就超越房地產業,向金融、礦產、能源等諸多產業擴展,公司遍布全國各地。 2007年之后,新湖系3家上市公司都涉及地產、金融以及資源類資產, 而金融資產是房地產之外比例最大的。
2007年5月,新湖創業公告稱,公司出資1.1億元參股湘財證券,占增資擴股后湘財證券總股本的3.3639%,此前,公司控股股東新湖控股擬向湘財證券增資2.3億元,占湘財證券增資擴股后總股本的7.0361%。
當時,市場曾一度傳聞湘財證券擬借殼華升股份上市,但華升股份退出,新湖系公司接盤湘財證券,新湖控股連同新湖創業在湘財證券增資擴股后將持有超過12%以上的股份。
此后,新湖系對湘財證券進行了多次增資擴股。現在注冊資本已達到 31.97億元人民幣,“新湖系”合計持有湘財證券75.59%的股份。
除此之外,新湖控股、新湖集團以及旗下的新湖中寶、新湖創業、哈高科等上市公司控股、參股了新湖期貨、成都農商行、盛京銀行、溫州銀行、吉林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等多種金融資產。
但最終的結果出人意表。新湖創業在資產優良的情況下被棄殼。公開資料顯示,新湖中寶參股投資了長城證券、盛京銀行、成都農信社、吉林銀行、新湖期貨等多家金融類企業;新湖創業則參股了湘財證券、青海堿業、金洲管道等公司。新湖創業在業績方面并非遜色于新湖中寶。
為何不把“新湖創業”作為金融平臺?新湖系的回答是,當時的金融業務無法獨立撐起一片天。
事實上,業內人士表示,新湖系的棄殼行為,同業競爭只是其中一個官方解釋,主要原因還是新湖系近兩年擴張業務復雜,導致資金鏈緊張。再加上2004年黃偉在期貨市場上的不慎,直接導致了新湖3個億的虧損,給新湖系原本緊張的資金鏈傷口上再撒了一把鹽。最終新湖系不得不實施收縮戰略。
“平臺”迷局
只有兩架馬車的新湖系,并沒有停止擴張的步伐。
地產成規模并證券化后,新湖介入了證券、銀行、期貨、保險等金融領域; PE創投最熱的時候,新湖也進行了大規模的投資,并在PE領域大有斬獲。
新湖系在PE領域所投資的大智慧、金洲管道、貝因美、金河生物也成功實現IPO上市。
其中,除了金河生物、貝因美是由新湖系母公司新湖集團參股之外,金洲管道、大智慧是在新湖中寶這個上市平臺完成。
從2010年5月起,新湖集團為避免集團內地產業務同業競爭而出具承諾函。據承諾函,新湖中寶將在境內主營地產業務,成為新湖系旗下為唯一地產上市平臺;而哈高科將不再新增項目,即在現有住宅項目完成后徹底退出地產業。
新湖系似乎特別青睞把新湖中寶。事實上,新湖創業被合并之后,新湖中寶不但成為新湖系唯一地產上市平臺,也幾乎成了唯一的金融擴張平臺。新湖旗下非常重要的金融資產運作,都是由新湖中寶出面。
眼下,除了湘財證券69.22%的股份、陽光保險集團6.4%的股份是由新湖系另一個資本平臺——新湖控股控制之外,新湖系的其他主要金融資產基本注入至新湖中寶這個平臺。
截至2012年底,新湖中寶持有盛京銀行、吉林銀行、成都農村商業銀行、錦泰財產保險、長城證券、湘財證券以及新湖期貨股權,集銀行、保險、證券、期貨等金融牌照于一身,成為新湖系不折不扣的主要金融控股平臺。
一個房地產行業的資深研究員就表示,自己已經超過三年沒再關注新湖中寶的地產業務,因為他感覺新湖中寶對做地產開發并不感興趣,更像是一個金融公司,熱衷于資本運作。
從去年6月到今年年初,又是新湖中寶參與對溫州銀行股權的爭奪,如果不出意外,新湖中寶將掌握溫州銀行15%的股權。
反觀新湖系另一上市公司哈高科,除了持有3.02%的溫州銀行的股權,不再有其他金融資產。
雖然新湖集團給其定位的主營業務為生物制藥,但這并非哈高科的盈利來源。事實上,在大豆主營業務日薄西山的情形下,這幾年,哈高科基本上是借助轉讓或出售2009年起投資的普尼太陽能股權維持業績。
哈高科亟需出路。市場猜測,新湖系將旗下核心金融資產湘財證券置換哈高科現有低效資產顯然是最順理成章的選擇,這樣新湖將在A股市場金融板塊多了一個重重的砝碼,也完全符合新湖系的利益最大化。
但這都只是市場的揣測。
新湖系到底怎么定位哈高科這個上市平臺?未來新湖的資本版圖到底怎么描繪?潛心研究了溫商超過30年的前溫州經濟學會會長馬津龍表示,即使是和新湖高層認識的他,也并不清楚新湖系的招數,恐怕最終只有其掌門人黃偉知道。然而,掌門人黃偉卻低調地無以附加,顯得尤其神秘。
翻閱新湖系旗下眾多公司的工商資料,黃從未出現在公司管理層名單上,但查閱上游公司的控股股東,黃偉卻赫然排在第一大股東的位置,緊接其后的是其發妻李萍。《2012年胡潤百富榜》顯示,黃偉、李萍夫婦坐擁190億元財富,位列中國富豪榜第31位,與其并列的是SOHO中國的潘石屹夫婦。
多年來,黃偉刻意不在有媒體記者在場的公開場合出現。每年一屆的浙商論壇、甚至新湖主辦的地產或金融論壇,都看不到黃偉的身影。新湖系高層對外的一致口徑是,“黃總這輩子都不會接受記者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