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里有個涇河龍王,因為一點小私怨,和長安街頭一個叫做袁守誠的擺攤算卦人打賭次日天氣。結果袁守誠精準地預報出了長安當地天氣,說:“明日辰時布云,已時發雷,午時下雨,未時雨足,共得水三尺三寸零四十八點。”涇河龍王是專管當地“人工影響天氣”的氣象局長。本以為這次打賭是穩操勝券,不料當晚真的收到玉帝相關旨意,說要下雨,時辰和點數居然與袁守誠預測的一般無二。
這下子,老龍王犯了難。要贏這場賭賽,必將違背玉帝旨意。如果遵從玉帝關于“龍”工降雨的命令,自己一定是輸得很沒面子。正在左右為難,下屬鰣軍師出了個餿得不能再餿的主意,他要涇河龍王擅改旨意,改了他一個時辰,克了他三寸八點。他挨到那巳時方布云,午時發雷,未時落雨,申時雨止,卻只得三尺零四十點。
下完雨后,涇河龍王自以為對上可以從容交差,對下可以贏得風風光光,于是按落云頭,還變作白衣秀士,到那西門里大街上,撞入袁守誠卦鋪,不容分說,就把他招牌、筆、硯等一齊砸碎。那先生坐在椅上,巋然不動。這龍王又掄起門板便打,罵道:“這妄言禍福的妖人,擅惑眾心的潑漢!你卦又不靈,言又狂謬!說今日下雨的時辰、點數俱不相對,你還危然高坐,趁早去,饒你死罪!”守誠猶公然不懼分毫,仰面朝天冷笑道:“我不怕!我不怕!我無死罪,只怕你倒有個死罪哩!別人好瞞,只是難瞞我也。我認得你,你不是秀士,乃是涇河龍王。你違了玉帝敕旨,改了時辰,克了點數,犯了天條。你在那剮龍臺上,恐難免一刀,你還在此罵我?”涇河龍王聽了這話,頓時嚇傻,伏地賠罪。袁守誠也不知好意歹意,指點老龍去找人說情,讓負責監斬的魏征手下留情、刀下留人。求告到唐王李世民處。唐二世應諾,到了臨刑時就死拽著魏征下棋。不料,魏征趴在棋枰旁瞇了個覺,涇河龍王于是被魏征夢中斬殺。
一場小小的賭賽,丟了一條性命。涇河龍王之死,甚為悲催,但也是罪有應得。其中的諸多貓膩,不消言說。筆者對涇河龍王的不幸遭遇,除了嘆惋,還想就這樁克扣落雨點數事件,數落一番神界行政管理的疏失。
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涇河龍王此舉便是典型。而涇河龍王之所以這么干,說明玉帝平時干部管理,尤其是對基層黨政正職的管理太過松散。天庭本該用法律與制度的手段,嚴格管理“一把手”,讓他們依法辦事,依章理事。須知事后處置,不如事先防范。如果涇河龍王知道擅改雨數后果如此嚴重,給他十顆腦袋也不敢的。此為其一。
政策制定好后,關鍵在于基層抓落實,要保證不走樣。就“長安某日降雨事件”應該這樣安排:領導小組組長是涇河龍王,然后底下具體分工明細。雷公電母、風神雨伯誰負責布云、誰負責發雷,誰負責落雨??茖W決策、集體決策,不能完全由涇河龍王一個人說了算。如此,布云、發雷等具體操作,涇河龍王是插不上手的,也就無從更改時間。此為其二。
“長安降雨事件”是個系統工程,在具體操作過程中,要互相合作,更要互相監督。落雨的時辰和點數,大家都要做到心中有數,不能瞞報,更不能克扣。這是他們的內部監督。還應有個外部監督,讓千里眼、順風耳在云層上端二十四小時不間斷遙控觀測雨情及相關數據。再饒上個群眾監督,請山神、土地實地勘測,精確反饋落雨的時間和雨量。此為其三。
通過這些措施的實施,想涇河龍王再有能耐,也不敢逾矩;再有本事,也不能夠擅改玉帝旨意。
話說回頭,這些辦法說來容易,這些道理也都懂,可是具體實施起來,全是跑冒滴漏,走(下轉58頁)(上接57頁)樣變形,惹得民怨沸騰、蒼生有淚。
天庭的事情,咱們管不著,說說人間的吧。打開百度搜索“不走樣”三字,結果全是某地落實黨的惠農政策不走樣、某地專項資金“姓”不改,頁面搜索千余條之多。事實真是如此嗎?某報記者赴基層調查發現,多地的中央惠農政策并不能真正原原本本地惠及當地的農民,貪污國家惠農資金的職務犯罪時有發生,造成大量群眾上訪,嚴重敗壞黨和政府的形象。走些樣,克扣點斤兩,還算小事。更為可怖的是那些空穴來風,肆無忌憚“毀尸滅跡”的。5月31日,某中儲糧直屬庫發生火災,火災至少持續了20小時,造成78個露天儲糧囤、儲量4.7萬噸的糧食表面過火,大量糧食表面燒焦和炭化。7月1日,中儲棉某棉庫發生火災,1.7萬噸棉花燒盡。這兩起不約而同、涉嫌“抄襲”的大火,燒掉的除了稻米和棉花外,應該還有更重要的內容,諸如玉帝當初落實給涇河龍王的“落雨點數”吧。
由此可見,涇河龍王不在少數,更不只存在于神話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