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闡述了水系對濱水城市規劃建設的重要性,研究了濱水城市特色規劃建設的設計理念,分析了國內外相關濱水城市規劃建設的案例,提出了坪山河流域城市建設的規劃思路。
關鍵詞:濱水城市;水系;坪山河
1 濱水城市特色規劃建設設計理念
在我國,很多傳統的城市都是依山傍水而建,人們認為依山傍水風水極佳之地。如今,濱水城市的建設已經成為一種世界化的現象。從馬來西亞KCCHING市的“開發海岸”到日本“復興大阪”,或者從英國倫敦“再造牛津港”到美國舊金山“漁人碼頭”,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無一例外都將濱水城市的建設列為重頭。其核心建設理念就是:用濱水之便,升城市品位,促經濟發展,造全新風貌。另一方面,今天的城市對周邊水系的依賴也越來越強烈,城市與水系的關系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因此,濱水城市的規劃建設實際再次成為重點。通過總結,可將濱水城市特色規劃建設設計理念概括為以下幾點:
1.1 水系功能完整原則
隨著城市化步伐的不斷加快,濱水城市規劃建設對水利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滿足傳統水系抗旱、防洪、排澇的功能的基礎上,應滿足改善城市周邊水域環境和優化水域生態系統的目標,使濱水城市更加環保,周邊環境更加生態,市民生活更加舒適。
1.2 水系生態豐富原則
水系生態的建設對濱水城市可持續發展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在濱水城市規劃建設中應注意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協調。首先,應該保持濱水水系的自然格局的完整性。其次,對濱水水域的設計應該盡量采用合理的自然化設計方式,按照生態學理論進行布局。最后,在濱水護岸方面,應采用非可視化護岸方式,放棄單純的鋼筋混凝土護岸結構。
1.3 水系環境優化原則
一方面,應該大力控制水系污染,從源頭防范污染水系的發生,禁止一切未經處理的污水排入水體,從根本上優化水系環境。另一方面,在濱水城市規劃建設中應盡量將城市內部水系與外部水系想連結,使死水變活水,為城市水系營造一個流動的循環體。
1.4 水系文化延續原則
在濱水城市建設規劃設計中,應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一是在濱水城市建設中應發掘濱水區資源,保護特有文化遺產,延續城市文明。二要合理布局城市交通,讓人們充分感受到水域的存在,建設近水、親水的環境。
2 案例分析
2.1 國內外濱水城市建設動態
國內外濱水城市規劃建設中對水系的規劃設計進行著不同的實踐。國外優秀案例有:英國的伯明翰市在城市更新和建設中以運河作為目標,充分利用運河提綱的資源,合理布局城市建設。歐洲的萊茵河流域通過對濱水城市的治理優化了當地水系建設,為市民提綱了良好的生活環境。加拿大的多倫多濱水城市合理調整工業化流程與水系的建設,充分利用水系實現了城市多元化價值。在國內,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美譽的桂林,通過“環城水系改造兩江四湖工程”建設,合理規劃水系與城市建設,不但促進了城市環境、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且展現了地方特色。在沈陽,通過多年的努力,沈陽市實現了“春有水,夏可游,秋可觀,冬可戲”的目標,建成了城市良好的生態骨架。天津通過修復水系工程,恢復了天津的生態系統,使天津成為“北方水都”[2]。
2.2 坪山河流域規劃
坪山河作為深圳的主要河流之一,自西向東貫穿坪山新區。此次坪山河流域規劃范圍主要為坪山河流域核心地區,包括坪山河干流和南部支流流經的區域,面積約為20平方公里,圖1為坪山河流域規劃范圍圖。
坪山河流域規劃發展目標中明確提到建設生態示范區,合理布局坪山河流域水系與城市的發展,進行資源重構,建設理想社區中心的空間模式。為此,坪山河流域規劃主要遵循以下思路:以塑造城市濱水氣質——建立坪山河開放空間體系、營造濱水生活方式為規劃目標。主要內容是以坪山河為城市肌理,自下而上進行城市空間重構,通過城市特色的營造,體現城市價值。規劃重點內容有:水體治理、綠色生態城市構建、公共服務體系建立、城市文脈延續、特色城市景觀塑造、城市價值營造等方面。
對坪山河流域水體治理,主要完成生態環境的恢復,重點是恢復河道自然形態,構建生態、自然的濱水地區意象。改變目前坪山河兩岸工程設計思路,結合兩岸的公園、濕地,將人工化駁岸轉變為具有野趣的自然生態岸線。
綠色生態城市構建首先建立“濱水生態安全格局”,確保最大限度地共享坪山河濱水資源。然后根據濱水地區生態敏感性劃定城市“濱水生態界限”,即“濱水核心區、濱水緩沖區和城市建設區”。在防洪工程、市政管網、場地環境建設中融入低沖擊開發理念,尤其是需要規劃必要的城市空間,將防洪與水資源利用統籌考慮,建設低沖擊生態示范區。采用低碳城市的理念優化城市結構,引導城市低碳生活方式,并在社區內建設慢行系統,滿足各功能區相互之間的可達性,構筑慢行社會生活體系,共建低碳理想社區,共享低碳宜居生活。
公共服務體系的主要目標是構建具有濱水氣質的公共服務體系。建立城市-地區-社區三級服務系統,強化城市基本結構單元-社區的建設,構建理想城市社會的空間組織模式,強調社區的地域、社會、服務、交往、認同感等特性的建立,以及居住、工作、休閑、購物等多功能的綜合平衡。
城市文脈的延續主要針對坪山河周邊深圳客家建筑的聚集地區,沿線分布有三十多處客家建筑,是坪山歷史文化遺產廊道。深入挖掘客家文化內涵,結合客家建筑的保護性利用,創造有凝聚力和認同感的城市文化場所,帶動城市文化發展。如圖2所示為坪山河流域客家歷史建筑分布示意圖。
特色城市景觀塑造結合坪山河流域的景觀特征,建立“一橫兩縱主軸線、三類景觀風貌區、四大公共服務空間核心、四大綠化核心”的濱水城市意向。構建坪山河濱水空間景觀和南北核心區景觀主軸線,串聯各類景觀區和公共開放空間核心,形成坪山河流域樹狀景觀軸線體系。
城市價值營造城市價值體現的核心內容為濱水地區的土地潛力挖掘,原則為:城市濱水核心地區,即水面、公園系統,需政府收回進行公共服務空間塑造,包括水面、濱水空間、城市公園、城市各級服務中心、公共場所等;城市開發地段,是城市經營價值直接體現,結合現狀特征,加大力度進行整合,充分體現城市景觀建設的附加值,整合后土地可以用于拍賣、拆遷安置等,功能以居住、商業、辦公、商務、公寓、酒店為主
3 結束語
“水為無物之源”,在城市建設中水系關系到市民生活的各個方面,但隨著城市的建設擴張,很多城市水系遭到破壞,失去原有的自然水系生態,當城市發展到今天,需要重新重視水系對人、城市的重要性,水是城市的靈魂,重新構建濱水城市的自然生態特色。
參考文獻
[1]周萍,宋師珍,周永旭.佳木斯市濱水城市建設水系規劃框架構想[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9).
[2]張向東.水系規劃在城市建設中的作用和地位[J].水利水電技術,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