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現在面臨著許多生態環境問題,其中最為嚴重的便是土地沙漠化,而土地沙漠化又是荒漠化最主要的類型之一,尤其是在干旱地區、半干旱地區以及部分半濕潤地區,主要是由于人為地不合理的經濟活動而破壞了脆弱的生態環境平衡,使得原來一些非沙漠地區出現了類似于沙漠景觀的環境退化過程。特別是在我國的西北地區,土地沙漠化尤為嚴重。目前,我國沙漠化的土地面積已經達到174.3萬平方千米,占全國土地面積的18.2%,總共涉及我國的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471個縣、市。沙漠化正在每年以3436平方千米的速度擴大,擴大的總土地面積相當于一個較大的縣。沙漠化的速度不斷加快,導致我國生態和植物生產功能急劇下降,因此,我國防沙治沙的總體形勢非常嚴峻。
關鍵詞:土地沙漠化;防沙治沙;措施;危害
1 前言
隨著當今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工業化迅速崛起,一些工廠的廢渣、廢水、廢氣未經處理便隨便排放,嚴重污染了環境;同時,人們缺乏對環境保護的認識,亂砍濫伐,使得樹木越來越少,沙漠化的區域越來越大。我國現在已有除了上海、臺灣、香港以外的三十個省,都面臨著土地沙漠化的現象,可見涉及的范圍之廣。目前,我國沙漠化的面積已經比一個北京市的面積還大,如果還按照這樣的形式擴展,我們的子孫后代的生存空間和生存環境將受到嚴重的威脅。因此,如何治理土地沙漠化、采取怎樣的措施的問題刻不容緩。
2 土地沙漠化的原因、危害
2.1 土地沙漠化的原因
土地沙漠化是指在各種不同的氣候條件下,由于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導致土地出現以砂質或礫質為主的土地退化現象。自然因素只要包括干旱、土壤疏松、大風等;由于工業化的發展,導致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增加,臭氧層遭到破壞、全球氣候變暖、森林面積大量減少,這些因素都會造成土地干旱,再加上氣候干燥、降水量減少、空氣流動速度變快,更加導致沙塵暴頻繁發生,引起土地沙漠化。人為因素包括過度放牧、對樹木及草地的濫墾濫伐、對水土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等,但是,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為因素,即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由于人類對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很多上游地區用水量過度,下游的水量就大大減少,導致水位下降;由于灌溉技術不合理,許多地方的水資源浪費十分嚴重;我國人口目前急劇增長,資源消耗量大,人、地、牲畜、牧草之間的矛盾也日益顯現,造成草場過度放牧。我國的西北地區超載率尤為嚴重,再加上過度開荒和不合理的砍伐,只會加快我國土地沙漠化的進程。
2.2 土地沙漠化的危害
由于沙漠化的不斷擴大,引起強沙塵暴次數逐年增多,我國北方的許多地方一年就出現了12次揚沙和沙塵暴的天氣,這使得本來就經常干旱的北方地區雪上加霜,很多地區都出現了旱災。土地沙漠化會造成土壤表層的有機質和養分的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繼而破壞農田、水利設施、草場等農業生產場地,使農業無法正常生產,并增加農業生產費用。一些農墾地區經常耕翻,造成土地中的細物質不斷流失,土壤中的細粉塵聚集于下風向的灌木叢和草堆,形成沙堆,是耕地變為洼地。有些地方甚至會出現風蝕現象,使得平坦的農田變得崎嶇不平,增加耕種的難度。
土地沙漠化還會破壞人類的生存空間,侵襲人類的農田、牧場等地方,使人們的生存范圍縮小,一些土地沙漠化和鹽堿化嚴重地區的牧民都被迫搬遷,成為“難民”。這便會使我國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不僅要花錢治理沙漠化,還要花錢安頓搬遷的牧民。
3 治理沙漠化的措施
3.1 做好防風固沙的工作
在沙漠邊緣的地帶,設置草方格、立時、平鋪、籬笆等沙障,種植沙生植物,沙生植物不僅水分蒸騰作用少,而且各種組織系統較發達,能適應干旱少雨的環境,是阻止沙漠擴張最有效的辦法。例如耐寒性強的喬木、灌木和紫花苜蓿草,建立防風固沙林帶,這些植物和沙障在抵擋流動沙丘移動方面可以發揮巨大作用,還可以減弱風力的侵蝕,并提高沙層的含水量,截流降雨,促進沙生植物的生長。還可以利用覆蓋致密物和利用廢塑料的方法來治理沙丘和沙漠。
3.2 充分利用水資源,實施節水灌溉
目前,我國大部分的農業灌溉方式還是以單一的漫灌方式為主,水資源浪費尤為嚴重,因此國家應該大力推廣新的、節省水資源的灌溉方式,如涌流灌溉、滴灌、澆灌、水平畦田灌溉等,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同時,要在廣大種植地區推行市場化和產業化等科學管理方法,建設水利水利管理企業,講水資源變為商品,增加水管部門的經濟實力,促進灌溉方式的提高。更要涵養水源,實現生態補償,合理分配上游、中游、下游的水資源供給。
3.3 建立完善的法律體制與政策
政府應該建立完備的環境法律,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要求,并加大執法力度,嚴格處置濫墾濫伐植被的行為。實行“耕地總量控制”的政策,轉變耕種的生產方式,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充分保證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實施;實行“草場載畜量控制”的政策,改變現有的放牧方式,限定最高載畜量,嚴格按照政策要求的數量放牧,嚴禁超載放牧,每年都要季節性休牧,給草場和牧場一定的生長空間。在農村推行能源替代政策,積極開發光能和風能、利用沼氣、營造薪炭林,提高農業生產的廢棄物利用率,以防止農業生產的廢棄物污染周圍的環境并導致生態環境破壞。
3.4 加大科技投資,建立完備的系統
政府應該加大對研究土地沙化的科技投資,增加研發人員,投資研發設施,建立嚴謹的檢測、預警系統,完善國家的沙化土地監測體系,構建監測網絡,并對防風防沙工程進行跟蹤監測,更有效的監測土地沙漠化狀況,準確地掌握我國土地沙漠化情況,以制定更合適的防止措施。
3.5 控制人口數量,減輕環境壓力
我國是個人口大國,人口數量增長迅速,造成生態環境的壓力過大,因此,要控制人口數量,真正做到晚婚晚育,少生優生,響應國家政策的號召。在一些生存條件惡劣的地區,可以實施必要的移民政策,將超過環境容量的部分人口遷移出來,這樣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反復破壞環境和植被繼續破壞的問題,給大自然一些可以喘息的恢復時間;與此同時,還可以轉移農業生產中的富余人口,做其他產業的工作,帶動國家多種產業的發展。
4 結束語
治理土地沙漠化是一個長期而又漫長的過程,國家要在沙漠化嚴重的地區多種植沙生植物,做好防風固沙的工作。治理土地沙漠化不僅需要國家的大力投入和支持,還需要大家的大力支持與響應。政府應該努力宣傳沙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措施,制定合理與適合我國國情的治理政策,讓大眾知道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尤其是針對農業生產的工作人員,教會他們先進的生產技術與生產觀念,節約水資源,使大家積極主動的保護環境,為國家發展與環境治理做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韓麗芳,劉玲.黑龍江省西部土地沙化的危害及防治措施[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14(7):149-151.
[2]程國霞.論礦山地質環境防治措施[J].品牌與標準化,2010,13(20):65-67.
[3]馬永茂,鞠興軍.呼倫貝爾市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及防治措施[J].露天采礦技術,2012,3(1):56-58.
[4]沈云龍,周明偉.西藏自治區環境地質分區評價[J].四川地質學報,2011,3(Z1):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