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技術的進步,施工機械不斷的改進,施工工藝不斷的進步,目前,樁基礎在橋梁建設中得到了很好的應用,同時,鉆孔灌注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是在鉆孔灌注的施工中也存在很多的問題,而且,鉆孔灌注的技術有著十分復雜的工序,像是從場地的準備、鉆孔、清孔到關注水下的混凝土等各個環節,都非常容易發生故障問題,這就要求我們的員工在工作的時候,謹慎小心,認真的進行準備,這些故障中會引起最為嚴重的事故是斷樁,這些斷樁的質量問題的出現,很容易引發各種安全隱患,對人們的生命造成損害。當灌注樁發生事故后,就必須要重新鉆樁補樁,浪費勞動力,在經濟上也會造成很大的損失,對于事先制定的建成時間也會往后邊脫,造成浪費。這就要求我們的技術人員在工作工程中,進行監督,認真工作。文章就是對于防治樁基礎橋梁斷樁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從斷樁中找出引發問題的因素,這樣就會有根據的采取正確合理的措施進行解決。
關鍵詞:橋梁斷樁;防治;鉆孔灌注;混凝土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道路建設的不斷的發展,這就使很多地方,尤其是那具有小橋流水的城市,都開始大規模地進行橋梁的建設,這就使樁基礎在橋梁的建設中運用得越來越廣泛。廣泛的使用樁基礎,就促進了鉆孔技術的廣泛應用。鉆孔技術在樁基礎的建設中是一個比較隱蔽的工程,表面上看不出來鉆孔灌注的問題出現在哪里,可是影響鉆孔灌注的質量因素非常多,控制起來也不是非常的容易,難度很大,如果我們忽視這些潛在的問題,那么整個橋梁的質量就非常的引人擔憂了,能夠造成的經濟損失也是非常大的,還會延誤工期,對整個工程都會造成很大的影響。
現在橋梁的破壞經過證實,很多都是來自于樁基礎遭到破壞,樁基礎的破壞非常的不易察覺,這就對橋梁的正常使用產生了很大的隱患。而樁基礎的破壞大部分都是由于樁斷裂造成的,橋梁的施工過程是一個連續性的過程,為保護橋梁的正常使用,我們應該有力的利用橋梁建設中的連續性建設這個優點,排除可能會產生斷樁的一切的不利因素,并且根據在長期實踐中施工者的工作經驗,以及對施工中斷樁原因的分析,提出有效地解決措施,下面,我們就是對防治樁基礎橋梁斷樁進行分析。
1 斷樁產生的原因
斷樁產生的原因以下幾個方面:
1.1 拔管速度過快,根據規范規定振動沉管灌注樁在管內灌滿砼后宜振5~10s,再開始拔管,應邊振邊拔,每拔0.5~1.0米停拔振動5~10s,如此反復,軟弱土層中宜控制在0.6~0.8m/min,由于拔管速度快,停拔振動時間短,或根本不停振,極容易造成縮徑、夾泥,樁身斷裂,造成工程樁質量事故。
1.2 導管埋置深度引起的斷樁
在灌注過程中,導管的埋置深度是一個重要的施工指標。導管埋深過大,以及灌注時間過長。導致已灌混凝土流動性降低,在提升時連接螺栓拉斷或導管破裂而產生斷樁。導致導管埋深過小,出現拔脫提漏現象形成夾層斷樁。
1.3 樁身的截面強度不足引起的斷樁
1.3.1 在設計中忽略凍脹力對樁的破壞作用,尤其是對土層較厚入土較深的鋼筋長混凝土樁,只考慮樁身的整體凍拔而忽略了切向凍脹力與樁截面的強度關系,切向凍脹力大于樁截面的強度,將樁凍拔致斷。
1.3.2 灌注時測深不準或計算錯誤將導管提升過高,以至導管底部脫離砼層。
1.3.3 在施工中,水泥用量不足,混凝土配比不當不能滿足混凝土設計強度。
1.4 在混凝土施工過程中,混凝土施工灌注不連續,灌注時間持續長,是造成斷樁事故的最主要因素
1.4.1 導管拆卸過程時間過長,起重吊裝設備的作業能力小,導管內壁不夠光滑,塌落度過大,混凝土流動性差,碎石或卵石粒徑過大,沙子過粗或偏細,級配的細度膜數不好,拌和不均勻,混凝土產生離析現象,增大導管內混凝土下落阻力,而使混凝土在導管中下不去,造成卡管事故。
1.4.2 導管埋入混凝土中過深,導管外混凝土已初凝,導管與混凝土間的摩擦力過大,導管無法拔出或提升導管過猛,將導管拉斷,造成埋管事故。
1.5 接樁時沒有認真處理好多余的那部分樁頭從而引起的斷樁
混凝土澆筑近結束時,沒有考慮接樁時混凝土施工,接樁時處理不好或清理不好樁頭,導致樁頂混凝土達不到設計強度。
1.6 由于塌孔引起的斷樁
斷樁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這有很多的因素能夠導致斷樁。像是灌注施工的緊張連續性,現在忽略遂投高度,再加上護筒底口漏水,孔內水位降低,使孔內水位差減小,不能保持原有靜水壓力。這樣就是樁基礎非常的薄弱,脆弱的樁基礎受到一點壓力或者重力就會失去平衡,進而導致了樁斷裂,這是一種踏空引起的斷樁,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問題,也是一種比較不好解決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的技術工人嚴格要求,認真仔細的進行工作。
2 預防斷樁產生的問題
2.1 提管速度逐漸地放慢
特別是在接近地表3m范圍內速度應嚴格控制在0.8m/min以內;采用“留振”措施或拔出管后采用振動棒在樁體上部振搗措施;合理布置打樁順序,不集中打樁,以利孔隙水壓力的消散。
2.2 導管在混凝土的位置
導管在混凝土中的埋置一般應小于2m,最少也不應小于lm,最大不應超過6m,埋深太大將不利于導管的提升,另外,還會使導管在混凝土中埋深過小,易使泥漿涌入底口。
2.3 對樁截面的抗壓程度進行分析驗算
2.3.1 由于并不是所有的橋涵設計都經專門的設計單位進行設計。尤其地方道路工程中的中、小橋,這就要求在設計中必須保證樁身強度。
2.3.2 每m3混凝土用量一般不低于350kg,配比實際標號一般應超出設計標號10%~15%。
2.4 嚴格的施工設計
2.4.1 導管的分解長度應便于拆裝搬運,并小于導管提升設備的提升高度,中節一般為2m左右,下端可加長至4~6m。
2.4.2 為保證混凝土的流動性,嚴格控制塌落度,應保證在18~22cm之間,骨料盡可能選用卵石適宜粒徑為0.5~3.0cm,使最大粒徑不大于4.0cm,混凝土初凝時間不早于5h。
2.5 接樁技術
為保證樁頂質量,在樁頂設計標高上應多灌一定高度,一般為0.5~1m,在初凝后終凝前挖除。但還應保留30cm以上,以待接樁或承臺施工前鑿除。
2.6 水中鉆孔樁
在施工中,應有專人負責觀察施工水位,觀察護筒四周是否滲水,在水中鉆孔樁施工中,因河流汛期,保證孔內水頭高度,要注意不要讓孔口震動過大并盡量減輕孔附近重量。
3 結束語
橋梁的基礎是樁基礎,樁基礎修建的符合標準,那么對于整個橋梁來說,基礎打得牢靠,整個工程就算是成功一大半了。而如果橋梁鉆孔灌注方面出現質量問題,引發的事故是十分的嚴重。因此,每次工程開工之前都要對工程的設備進行檢查,對施工人員進行再培訓,與施工技術人員進行技術方面的交流。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出現的問題,才能從多個角度共同來采取對策,才能夠找到更好的辦法。對于已經發現的問題,要進行準確的分析,準備詳細的資料,還要與技術人員進行商討,詳細地進行記錄,為以后出現問題進行鋪墊,可以更快的找到解決的措施,以找出最佳的安全的解決方案。對于處理的事項,要嚴格遵守施工的程序,科學的進行預防。這樣斷樁的問題就能夠得到很好的預防。
參考文獻
[1]黃繩開.橋梁施工及組織管理[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8.
[2]劉自明.橋梁工程檢測手冊[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3]交通部第一公路工程總公司.公路施工手冊:橋涵(上冊)[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