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不可量物侵害制度是現代民法的重要制度,中國立法中對該問題作出了規定,但是在制度構建中存在欠缺,對司法實踐的法律適用帶來障礙。解決不可量物侵害糾紛法律適用的難題,關鍵在于對其救濟方式的探索與破解。
關鍵詞:不可量物;物上請求權;容忍義務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6-0297-02
不可量物的稱謂是在科技不發達的羅馬時代法學家的一種概念抽象的結果,是相對于水流、沙石等具體有形的固、液態物質而言的。這一概念在法國民法典和德國民法典中得到了立法的認可和進一步的界定。中國2007年10月1日《物權法》實施后,在該法的第90條中予以明確規定:“不動產權利人不得違反國家規定棄置固體廢物,排放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噪聲、光、電磁波輻射等有害物質。”一般認為,該條規定是中國立法中首次對不可量物侵害禁止的明文規定,但是該條文仍有疏漏,亟待完善。
一、中國不可量物侵害的概念界定與性質
(一)中國不可量物侵害的概念界定
廣義的不可量物侵害是指因“不可量物”對相鄰人的生存、生活方面產生的不利影響,具體是指制造噪音、振動、光輻射,放射性物質輻射、電磁波、排放煙塵、有害氣體、不良異味及來自于鄰人土地的類似物質之侵入,以及觀念侵害等[1]。狹義的不可量物侵害與廣義的不可量物侵害相比較,還包括了“觀念侵害”。這里所稱的觀念侵害是指被害地之外的、影響被害地并使其價值減少的,或者引起被害地居住者心理不適的情形。比如設置妓女院、室外裸浴場、性用品商店、尸體停置場、殯儀場所、住宅地域的廢棄物、垃圾場所等給相鄰關系人造成的心理和感官上的不舒適的侵害。這類“精神的感受性”侵害給相鄰人造成羞恥心等心理上的不良影響甚至使相鄰關系人產生身體上的不適[2]。觀念侵害的判斷標準具有很強的主觀性,應結合不同地區的風俗習慣、傳統文化、道德觀念來進行評判。中國《物權法》在立法規定中,并未將觀念侵害作為明文規定的禁止對象,但基于對相關權利人人格權合理保護的角度出發,應當將觀念侵害包含在內。
(二)中國不可量物侵害的性質
學術界對于不可量物侵害的性質有著不同的觀點,主要有以下幾種學說:(1)相鄰關系說。這一學說認為,不可量物侵害是基于相鄰關系的存在而在相鄰權人之間發生的侵害行為。中國《物權法》在立法上就采用該觀點,該法第90條的規定在立法安排上即置于《物權法》第七章“相鄰關系”章節下。同時,在這一理論中還規定了鄰人的“容忍義務”,也就是說如不可量物侵害屬于容忍義務范疇內,相鄰人應予以承受,而不能主張權利。這一學說實質屬于屬于相鄰關系的范疇。(2)侵權行為說。在立法上,《法國民法典》即將不可量物侵害的規定放入侵權行為體系之下[3]。在中國傳統上也有學者將不可量物侵權作為環境侵權的一種類型進行研究。(3)一般人格權侵害說。該學說認為,不可量物侵害在性質上是侵害一般人格權,應將不可量物侵害視為一般人格權侵害,尤其是在不能以物權請求權獲得保護時,更應使用這一保護方法[4]。(4)衡平說。與人格權說不同的是,該說從衡平的角度出發,將不可量物侵害置于加害方與受害方的活動對社會的影響上加以考量,從而決定是否予以構成侵害。若加害者的活動是維持其生存的不可或缺的活動,或者社會本身將因該活動的持續而獲得利益時,該加害者的營業活動即為正當。尤其是該活動“與社會的不可或缺的利益有關聯”時,更不得命令加害方停止其營業活動[3]。
二、中國不可量物侵害制度的規定與不足
中國不可量物制度在《物權法》頒布之前,主要是在《民法通則》、《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法律中作出規定。其中,《民法通則》第83條的規定,是對物權中相鄰關系的一種總括性的規范,雖然未明確規定不可量物侵害問題,但是對其司法適用具有指導性意義。《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相關法律則從公法的角度對不可量物侵害等影響環境的問題進行規制。
在《物權法》頒布后,該法的第84條、89條和90條對不可量物侵害行為予以了規定。但是以上立法存在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中國立法對于不可量物的范圍規定過于狹窄。立法僅列舉規定了大氣污染物、噪聲、光、電磁波輻射等有害物質,并未規定觀念侵害物等相關類型的不可量物,列舉類型過于狹窄。同時,該立法并未對不可量物的概念進行概括和界定。中國應借鑒《德國民法典》的做法,對不可量物的外延的采用“概括和列舉”的方法加以界定,這不僅有利于因社會發展和新情況出現而需要的立法補缺,也有利于民事權利的全面保障。其次,中國《物權法》第90條中,將固體廢物、水污染物等可量化物與噪聲、光、電磁波等不可量物在同一法條中加以規定,忽略了兩種物性質的區別,尤其忽視了不可量物侵害的特殊性和法律責任界定的區別。這種混合性的規定不利于以上不同性質的侵害物發生的侵害的解決。最后,中國立法規定對于不可量物侵權救濟方式有較為明確的規定,但是缺乏對于不可量物私法救濟的具體物權救濟措施規定,如《物權法》中沒有專門規定不可量物侵害責任的構成要件、成立范圍、容忍義務等,在具體規定欠缺的情況下對目前司法實踐的運用帶來一定障礙。
三、中國不可量物侵害的私法適用
綜上結合不可量物侵害性質的比較和現有立法規定,在司法衡量中,人格權說、所有權說、衡平權說等不同的學說的目的在于詮釋受害人權益的保護基礎與范圍。而不可量物侵害的私法救濟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依照物權請求權,從相鄰權的角度出發,進行私法救濟;第二種是依據侵權請求權進行私法救濟。
(一)不可量物侵害的物權救濟方法
物權請求權,又稱物上請求權,是指權利人為恢復物權的圓滿狀態或者防止侵害的發生,請求義務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物上請求權、人格權的請求權、知識產權的請求權統稱為絕對的請求權,具體表現為停止侵害請求權、排除妨礙請求權、消除危險請求權、物的返還請求權[5]。中國立法規定,不可量物侵害可依據物權保護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根據權利被侵害的情形合并適用。
此外,在不可量物侵害中,相鄰方負有一定的容忍義務。這一義務是基于“較大利益原則”,“當在有合理干涉的情況下,對干涉者的利益和被干涉者的利益進行比較,限制所有權人排斥因他人干涉的利益大于所有權人的利益。”因此,不動產所有權人的容忍義務實質上就是對所有權的一種限制,是法律對所有權人所賦予的義務。即當不可量物侵害在正當、輕微的范圍內時,相鄰方應予以忍受。判斷侵害屬于“正當”、“輕微”的范圍,有學者提出,這種客觀標準判斷要求法官從一個理性的正常人或普通一般人的理解出發進行利益衡量:法官在裁判不可量物侵害案件時需要稽考土地是存在于何種環境中,是在城市(又需考察是在別墅區、住宅區還是工業區)、鄉村是在田野。在此基礎上,再依一般社會觀念找尋何種利益應當受到保護的法律依據[6]。
中國法中并未規定容忍義務的判斷標準,容忍義務的構建是成熟的不可量物侵害制度所必需的。而鑒于不可量物侵害種類的復雜性,在判斷相鄰權人是否負擔容忍義務時,應界定一般的“國家標準”,但是該標準僅為最低的判斷依據,同時應效仿德國立法所建立的“理性一般人”制度引入主觀標準。
(二)不可量物侵害的侵權救濟方法
侵權救濟方式事后救濟,可以對已經發生的侵害予以損害賠償。基于不可量物本身的特點,這一類型的侵權的發生往往較為隱蔽,發展緩慢,侵害行為連續,但一旦有損害發生則比較嚴重。中國《侵權責任法》中規定了環境侵權的相關救濟方式。侵權救濟方式中以損害賠償為主,同時輔以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等救濟方式。在損害賠償的范圍中,不僅包括了財產損害賠償,還包括了精神損害賠償,相比較而言其所獲得的賠償金額要更全面。同時,目前環境侵權責任為無過失責任是世界性的立法潮流[7]。并不是所有的不可量物侵害都能構成公法上的環境污染的標準,但基于對私權利的充分保護標準,不應按照公法標準的環境污染標準來區分不可量物侵害責任構成。而為了防止不可量物受侵害人的過度請求,可以在損害和違法性方面進行法律的規制。就損害方面而言,只有具備一定程度的損害才是具有侵權法意義上的損害,對于微小的損害當事人有容忍義務,這是損害欲具備可訴性而必須滿足的量上的要求。就違法性方面而言,有學者提出違反環境法是一種違法行為,沒有違反環境法,但造成損害的也是一種違法行為。違反環境法律的行為屬于形式違法,不可量物侵害雖未違反環境法律規定,但是卻造成損害的屬于實質違法。不可量物侵害是否構成違法性的問題,應按照實質違法進行判斷,這一判斷的關鍵仍然在于對于“容忍義務”限度的規定,超出容忍范疇的行為即應認定為實質的違法。
參考文獻:
[1] 梁慧星,陳華彬.物權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180.
[2] 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委員會,編譯.瑞典環境法[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7:15-18.
[3] 陳華彬.法國近鄰妨害問題研究[G]//梁慧星.民商法論叢:第 5 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4] 賀艷紅.不可量物侵害比較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05.
[5] 崔建遠.絕對權請求權抑或侵權責任方式[J].法學,2002,(11).
[6] 陳華彬.物權法研究[M].香港:金橋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1:327.
[7] 張平華.不可量物侵害的私法救濟[J].法學雜志,2006,(6):43.
[責任編輯 魏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