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茶山丁若鏞是18世紀實學思想的集大成者,是朝鮮著名的實學家、革命家。他能夠成為朝鮮卓越的實學思想家,是因為丁若鏞正確的認清了當時朝鮮社會的腐敗問題,并且為了解決社會所面臨的種種矛盾,還提出了新的改革方向,以至于達到“富國裕民”的目標。丁若鏞具有強烈的民本思想,主要可以從富民、牧民、教民等三個方面去探討。
關鍵詞:朝鮮李朝;丁若鏞;民本思想;富國裕民;以民為本
丁若鏞(1762~1836)生活在18世紀后期和19世紀前期,是當時實學派思想的集大成者。在18世紀前半期,整個朝鮮社會已經充滿了矛盾和斗爭,在無法協調的環境下,百姓對社會的不滿與日俱增。基于現實社會的種種矛盾,加上性理學的局限性,丁若鏞并著書立說,致力于社會改革。他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設為根本出發點,極其重視和關心解決社會經濟矛盾、拯救朝鮮社會的問題,便形成了相對徹底的民本思想。尤其是通過著述來集中體現了對治人的關心,其主要實學代表著作是“一表二書”。其“一表”是論官制的《經世遺表》,“二書”是論官史治世之策的《牧民心書》和講立法斷案的《欽欽新書》。丁若鏞的著作當中也體現到了他的民本思想,其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富民思想
丁若鏞以孔子的裕民思想和孟子的養民思想為根據,繼承和發展了富民思想,主張大力發展農業和工商業。在他看來農業是關于人民的生計,是最根本的、應最需要關注的民生問題。18、19世紀的朝鮮,土地兼并嚴重,統治者實行“三政”(“田政”“軍政”“還政”)制度,使得人民生活極端貧苦甚至破產。因此丁若鏞考慮到人民的生存和利益,把解決土地問題視為其根本問題。他對以往的田制論等土地制度分別作了考察,找出其缺陷,最終提出了“閭田制”的改革方案。這是一種“耕者有其田”的平均分配的農業政策,其實質就是農民土地公有,按每人的勞動多少分得糧食,達到農者都應有田。這種閭田制是作為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種改革的基本環節而制定的,他的思想是非常先進的。
關于發展工商業,丁若鏞主張社會改革應從革新生產技術,改善生產手段等方面入手。丁若鏞在《經世遺表》的春、夏、秋、冬各官工曹篇中,大量地論述了筑城、茶業、畜牧、采金、冶鐵、樹藝、造船、車制、武備等技術應用的問題,探微問幾,深入研究。他非常注重科學技術的實用性,為了提高發展國內落后的生產技術,主張勇于借鑒并接受西方的先進技術。他在科學技術方面所倡導的實證、實用理論,對當時朝鮮李朝社會的發展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二、牧民思想
“牧民思想”是丁若鏞的最為核心的思想。他認為,一切制度的基礎就在于“修己”,治理官吏、愛育百姓必須以“修己”為根本。丁若鏞對當時統治者施暴政害民非常擔心,這與孟子時代很相似。正如孟子主張賢人政治,丁若鏞也依據當時的社會背景,提出了牧民思想。丁若鏞的牧民思想集中體現在《牧民心書》中,這部著作講的就是官吏應如何修養,做一個為民稱贊的好官、清官,如何管理好行政事務。他還對官吏提出律己、奉公、愛民的要求,強調牧民、愛民、重民、保民、厚民、富民,充分體現了以民為本的思想。認為統治者應完成自我修養為基礎,從而在此基礎上運作到國家行政中,能從適用于人才,到廣泛地設置機構進行管理,從而達到富國裕民的政治目的。
可見,丁若鏞的牧民思想是把人民群眾看作其他一切工作的基本標準,其牧民思想的核心就是“清廉”、“節儉”。他主張官吏應當以“廉儉”為生活準則,防止貪賄諸事宜,必須具備以民為本的奉獻精神。強調以真心、誠心、善心治理民眾的牧民者,必定會受到民眾的愛戴,也一定會有理民實際業績。丁若鏞的《牧民心書》,是站在民眾的角度,揭露了地方官吏的橫暴、腐敗情況。他提出的牧民觀是孟子的“以民為本”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也是丁若鏞民本思想的核心內容、其一生追求的理想社會。
三、教民思想
丁若鏞的教育觀,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以性善說為基本的“修己治人”之學。其“修己治人”是努力修養自身的品德并處理好與他人的關系,換句話說,是一種尋找“善”的本性的學習之路。他在提倡牧民思想的同時,也并沒有放棄庶民教育觀,而且不管是庶民也好,治民者也罷,修身都是前提。
丁若鏞的教民思想是在牧民官善政要求之上提出的,認為教育不當則永遠無法實行善政。他試圖通過均田產,平賦役,設官牧,明罰賞來引導民眾參與經濟、政治活動,提高主體意識。強調制度整備才是教育、教化民眾的根本所在。在他看來,教育就是為國家安定和人民生活的富裕培育出理想人才的一種具有實踐性的道具,即教育是百年之大計。
在朝鮮李朝后期,丁若鏞提出了各種社會改革思想,為建構“以民為本”、安定、繁榮的新社會而作出努力。統治者擔當著養民育民的責任,而實際上,統治者的衣食住都需要依靠民眾生產供應,其實是民在養官。因此,統治者要努力為人民而存在,必須要牢記“以民為本”的民本思想,為人民服務、為民便民。他的實用性的制度構想確認了與愛民的道德、原理相結合的原則,充分反映了“以民為本”的民本思想,關心人民的疾苦、解決人民的實際問題,真正體現了實學“經世致用”、“利用厚生”的本質。今日的學術界依然評價他為實學思想的集大成者、朝鮮后期社會具有代表性的改革思想家,這也說明丁若鏞的思想在當時還具有相對的徹底性。
參考文獻:
[1]牛潤珍、(韓)安允兒:《王徵與丁若鏞_16至18世紀中韓兩位實學家對西洋奇器的研究與制造》
[2]方浩范:《試論丁若鏞的天理人欲思想》,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年12月
[3]彭林:《論丁若鏞對朱熹<中庸章句>心性說的批評》,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6期
[4](韓)樸鴻碩:《簡論丁若鏞的民本思想》,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2008年第53卷第5期
[5] 蒙培元:《丁若鏞的仁學觀》,泉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6年1月
[6]朱七星:《朝鮮封建社會末期實學思想的集大成者——茶山丁若鏞》,
[7]金弘明:《茶山丁若鏞的田制論》,
[8](韓)李元澤:《19世紀朝鮮丁若鏞的復仇論_以<欽欽新書>經史要義為中心》,法律史學研究2004年第00期-吾喜雜志網
作者簡介:吳娜瑛(1990)女,朝鮮族,延邊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2012級外國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