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涉外學院)
摘 要:在中國新文學史上,無論是從新文學發生以來就始終在探索的大眾化課題來看,還是從解放區與當代的歷史聯系來看,趙樹理的出現都是重要的文學史現象。從一定意義上說,趙樹理是一位具有自覺的民間立場的主流知識分子,以農民利益為本位的價值立場和以民間文化為本位的選擇,使得趙樹理對自身所擔負的文化使命有著相當的自覺。趙樹理的民間立場也使其成為民間文化的代言人,以其別具一格的風格在新文學史上確立了自己的地位。
關鍵詞:趙樹理;作品;民間
文史學家王瑤曾明確指出:中國文學史上真正把農民當做小說主人公的,魯迅是第一人。而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真正固守著農民的文化價值觀,真正專心致志為農民立傳,創作的終極意義是“為農民為寫作”的作家,惟有趙樹理一個。正因為趙樹理小說選擇民間文化立場,他的小說創作題材才具有了與其他作家不同的鮮明風格。
一、民間文化的概述
“民間”是指“二十世紀中國社會已經出現了的一個現實的文化空間。這個空間和國家的概念相對,在國家權力中心以及它的主流文化的邊緣存在和發展”。“民間”在90年代是由陳思和在《民間的沉浮》和《民間的還原》兩篇論文中系統提出的。“民間文化” 指的是由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創造的、古往今來就存在于民間傳統中的自發的民眾通俗文化。從社會分層上看,民間文化是一種來自社會內部底層的、由平民自發創造的文化。民間文化還是一種具有農業社會生活的背景、保留了較多傳統色彩的文化。陳思和在《民間的沉浮:從抗戰到文革文學史的一個解釋》中為民間文化形態作的定義是:一、它是在國家權力控制相對薄弱的領域產生,保存了相對自由活潑的形式,能夠比較真實地表達出民間社會生活的面貌和下層人民的情緒世界;雖然在權力面前民間總是以弱勢的形態出現,并且在一定限度內被迫接納權力,但它畢竟屬于被統治階級的“范疇”,而且有著獨立的歷史和傳統。二、自由自在是它最基本的審美風格。民間的傳統意味著人類原始的生命力緊緊擁抱生活本身的過程,由此迸發出對生活的愛和憎,對人生欲望的追求,這是任何道德說教都無法規范,任何政治條律都無法約束,甚至連文明、進步、美這樣一些抽象概念也無法涵蓋的自由自在。三、它擁有民間宗教、哲學、文學藝術的傳統背景,民主性的精華和封建性的糟粕交雜,構成獨特的藏污納垢之形態。由陳思和的闡述中我們可以得知,民間文化是自由的、真實的以及豐富的。民間文化的創造過程和接收過程是并行的,人民大眾是民間文化的創造者,也是民間文化的傳播者,更是民間文化的接受者。民間文化總以維護人民大眾的利益、滿足人民大眾的需求為出發點,所以它能夠在民眾中間廣為流傳。
二、趙樹理的民間立場
在現當代的文學史上,趙樹理是知識分子群體中最具有民間立場的一位,他與五四以來一切表現農民的作家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寫作根據的差異:后者是“為農民寫作”,前者是“作為農民而寫作”。趙樹理之所以有著如此堅定的民間立場,與他的成長經歷是分不開的,趙樹理出身于山西沁水縣尉遲村的一個農民家庭,他“放過牛驢、擔過炭、拾過糞”,在大冬天的風寒中曾“躲避債主”。這些經歷使他從小就產生了對階級壓迫的不平、憤怒以及對農民階級深厚的情感,長期的鄉間生活閱歷使他對中國最下層農民的生活實情和內心需求有著比別的社會階層出身的人更為具體而深入的體驗。趙樹理自言對農民的深刻了解:“他們每個人的環境、思想和那思想所支配的生活方式、前途打算,我無所不曉,當他們一個人剛要開口說話,我大體上能推測出他要說什么——有時候和他開玩笑,能預先替他說出或者接他的后半句話。”就是因為這樣與農民階級的深刻聯系與透徹了解,有著“農民型知識分子”獨特身份的趙樹理,才能在小說中以農民的立場、視角與言說方式,將鄉村還原為鄉村,將農民還原為農民。
趙樹理這種獨特的文化立場,還來源于新文學發展對他的深刻影響。在趙樹理的成長時期,正在興起和發展的五四新文化浪潮對他的人生理念和文化立場具有深刻的影響,趙樹理雖然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出身,但他曾外出讀書,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這些經歷使得趙樹理具有了更為開闊的眼光,他的創作可以看作是五四新文化傳統滋養的結果。作為一個“農民出身而又上過學校的人”,作為一個受過“五四” 文化熏陶但長期生活在農村,對農民生活方式和生存意識都十分了解的作家,趙樹理的文學創作才能深入民眾心底,真正地堅定其民間立場。
三、趙樹理小說中的民間風格
(一)通俗易懂的民間語言風格
語言藝術上的成就,是趙樹理實踐民間創作的重要特色。趙樹理認為“為了很好的傳達思想感情,在語言上面應該做到以下兩點:一是叫人聽得懂,一是叫人愿意聽。”本著這樣的理念,趙樹理小說中不論是敘述人的語言,還是人物的語言均刻意采用農民日常口語,堅持讓讀者“聽得懂”、“愿意聽”,達到通俗化和藝術化的結合。趙樹理在談到他如何處理語言問題時說:“我對運用語言方面的看法, 一向不包括在寫法中。我以為這是個說話的習慣, 而每一個國家或民族, 在說話時候都有他們的特殊習慣, 但每一種特殊習慣中也有藝術的部分, 也有不藝術的部分。寫文藝作品應該要求語言藝術化,是在每一種不同語言的習慣下的共同要求, 而我只是想在能達到這個共同要求的條件下又不違背中國勞動人民特有的習慣, 結果在‘藝術化’方面只是能‘化’多少‘化’了多少( 根據我的能力) , 而在保持習慣方面做得多一點而已。”小說《李家莊的變遷》里小常向村里人宣講抗日救國的道理時,是這樣說的:“本來一個國家,跟合伙開店一樣,人人都是主人,要是有幾個人把這座店把持了,不承認大家是主人,大家還有什么心思愛護這座店啦?”文中的小常是一個革命意識的傳播者、革命道路的引路人,但是他在宣揚救國意識的時候不是文縐縐地講一些大道理,而是站在村里人的角度上,利用形象的比喻,將國家比作合伙開店,要經營好國家,就要承認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只有這樣人民才能齊心協力保家衛國。就是這樣通俗易懂的民間語言風格使得趙樹理的小說更加貼近廣大人民群眾,深入人心,起到吶喊的作用。
(二)生動形象的民間人物形象
一系列鮮活的農民形象是趙樹理小說區別于其他小說創作的特征表現。趙樹理基于對農民的了解,以農民的眼睛來觀察、心靈來感受,因而塑造出來的人物形象就更加真實立體。例如在《三里灣》中,范靈芝看見馬有翼教玉梅寫字頓生醋意,酸溜溜地說到:“握著手教哩!我說玉梅寫字為什么長進得那么快!”簡單的幾句話就刻畫出了范靈芝敏感尖銳、年輕氣盛的的形象特征。還有《三里灣》中的王滿喜綽號為“一陣風”。這是一個十分可愛的青年農民形象,他雖然窮,但是積極向上,對未來充滿信心。他心直口快,樂于助人,他這種敢作敢為,干凈利落的作風,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一種美德,“一陣風”這個綽號平實無華,但是卻很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了王滿喜雷厲風行的性格,讓讀者能一下子就記住這個人物。從而可見趙樹理駕馭語言的能力,平中見奇,聲色盎然,具有強烈的表現力。
(三)民間說書式的敘事風格
趙樹理的敘事方式正是民間藝人的敘事,他用說書人的方式去敘述故事,還進一步糅合了中國古典小說中的方式,將一件件瑣碎的故事娓娓道來,層層鋪展,顯得自然而生動。這種敘事風格不僅拉近了人民大眾和文學的距離,還對民間文化的展現和傳播起到了顯著的效果。趙樹理小說的敘事主要采用第三人稱,如《登記》里有這樣一段話:“諸位朋友們,今天我來說個故事,這個故事叫《登記》,要從一個羅漢錢說起。”這樣一種說書式的敘述方式增加了故事的親切感,激發了讀者的好奇心和閱讀興趣。而趙樹理之所以采用這種敘事方式,都是因為他堅持著獨特的寫作理想,趙樹理曾說過:“我寫的東西,大部分是想寫給農村中識字人讀,并且通過他們介紹給不認識字的人聽的,所以在寫法上對傳統的那一套照顧一些。”正是因為趙樹理的這種堅持,才讓他的作品能深刻反映民眾的生活,打動無數農民的心。
趙樹理的作品在文學史上具有獨特價值,他站在農民的立場上,以農民為對象,為農民說話,有著堅定的民間立場。他的小說成功地開創了新文學大眾化、民間化的創作風尚,真正做到了立足于農村、反映農村并且表現農民,受到人民群眾的歡迎和喜愛。即使在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趙樹理的小說仍然有著深遠的影響和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陳思和.民間的沉浮:從抗戰到“文革”文學史的一個解釋 陳思和自選集[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207-2
[2] 陳思和. 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 [M] . 上海: 復 旦大學 出版社,1999.
[3] 戴光中.趙樹理傳[M].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7
[4] 趙樹理.趙樹理文集第四卷[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0:2
[5] 趙樹理. 當前創作中的幾個問題[M].北京: 中國工人出版社, 2000.
[6] 趙樹理.三里灣[M].北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7] 黃修己. 趙樹理評傳[M]. 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 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