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大學文理學院外國語系英韓5101班)
摘 要:外語研究有四難,究其原因,除了體制、文化傳統、教育綱目、評價體系、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因素以外,學者個人素質與學者人格也應負一定的
責任。
關鍵詞:外語教學;研究;問題論述;責任
外語教學與研究中有四難:一是科研論文中重復勞動壓倒理論創新;二是解決兩張皮問題前途不明;三是外語教學 投入多,收效少的問題久拖不決;四是輕視非功利的語言理論。究其因,體制、文化傳統、教育綱目、評價體系、教學方法等方面,雖然重要,而尚未拿上桌面討論的學者人格更為難辦。本文不討論體制與文化傳統方面的原因,只涉及四難背后深層原因中的一個:學者個人素質與學者人格對這四難應負什么樣的責任?這個問題再不公開討論恐怕是不行的了。
一、簡短回憶我對相關問題論述的缺陷
在”向世界貢獻原本沒有的東西:外語研究創新略論”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1) 中,作者指出:我國外語研究現狀:引用新材料、提供新視角者多,理論創新少,中青年學者的理論體系創新幾乎為零。阻礙創新的幾個因素:文化傳統中的中庸之道,催生了不容創新的人文輿論,滋生了墨守成規的基礎教育;文化傳統中的經世致用的價值觀,妨礙了外語研究中的理性創造與精神追求;兩個心理障礙是:很難在非母語研究上創新;學人為爭身前之名急功
近利。
1.外語學者回歸母語研究做出重大建樹的規律是,他們在無障礙利用外文文獻之中,在不同語言的價值觀的沖突中才能質疑語言本身,由此探明真象。這就是所謂比較與雙吸收效應。
2.無障礙利用對方語種文獻對漢語界與外語界的發展均具有重要意義:回歸漢語研究的外語學者,最有條件成為無障礙利用外文文獻的漢語研究者。其優勢是短時間之內對母語研究作出創造性貢獻。
3.兩張皮源于我們的語言學培養體制造就了并容忍了瘸腿子、一只眼式的個人素質。作者從培養體制上提出了兩張皮合為一張皮的解決辦法。作者在南京國際關系學院 21世紀語言學研討會 所做的報告 21世紀的語言學:外語界做什么?中,重點針對研究的缺陷分析了引進中的夾生飯 ,不愿超越二傳手 ,兩界學人互不介入,外語教學過度在形式分解上折磨學生,功利性傾向。以上論述,涉及到四難的體制與文化傳統上的原因,卻回避了一個重要方面:學者人格、個人的素質應對這四難負什么責任?事實上,學者人格、個人素質不同程度上涉及并決定了四難。
二、學者素質應對四難負什么責任
1.重復勞動壓倒理論創新。學者個人方面的原因是:由于評定職稱與工資、住房掛鉤,為了搶時間盡快評上職稱,重復別人勞動當然是方便得多。見地獨到的靈感來到之前必須是專注的、深入的甚至是痛苦的思考,智慧必須在寧靜的心境中才能結晶出來。這樣,理論創造的一個重要條件是需要較長或很長的時間跨度。為了盡快(問題就出在這個 盡快 上)弄上住房與提升工資(涉及正當個人利益的事,本文作者都贊成,下不再贅),當然首選重復別人的勞動。這還是好的。壞的是種種侵權行為時時發生。
2.解決兩張皮問題前途不明。過去老以為是理論問題不清楚,并挖空心思找理論方面的原因。我曾經贊同這樣的的觀點,系統的結構或者配置很少能自顯自明(self-evident) (Bertalanffy,L.1973),這個斷言往前走一步,便是:系統的結構或者配置不能自我作證,不能自己對自己進行評價。所以,一個語言研究人員必須同時對兩種以上的語言進行深入研究(將兩張皮合成一張皮),才能產出真正有所發現的成果。這是因為,一個運行起來的系統不可能懷疑自己,不可能對自己進行價值判斷。現在看來,即使是原因找對頭了,也未必能解決問題。不少教師認為,又要學外語,又要學漢語,又要兩者精通,哪來這么多時間?哪來這么多精力?有無時間與精力是一回事,更重要的事是,愿意不愿意花時間與精力。
3.外語教學 投入多,收效少 的問題久拖不決。除教學綱目不當、評價體系有問題、教學方法上還未找到科學的、優化的方案以外,不少教師將更多的精力與時間花在外語市場上掙錢也是一個原因。一個教師,除了六節正式課以外,還上十幾節到二十幾節的掙錢課(廣東叫 炒更 ),試問,還有精力備課、輔導、改作業、研究教學效果、研究語言理論嗎?有人反問:不掙錢拿什么買房子?事實上,買下了房子的教師,仍然把心思與精力花在掙錢、做生意、炒股及其他賺錢事上。若說這還不是教師人格被物質異化,恐怕不能令人信服。
三、輕視非功利的語言理論
國家重視功利性的理論是完全必要的,因為國計民生需要。問題在于輕視非功利性的理論就不正常了。最令人傷心的是我們教授輕視理論,質問搞那些抽象的理論,對專業對經濟建設有什么用途。我曾這樣反問了三個問題:
1.Howwillthefuturityregardus?后人怎么看我們?后人又記住我們什么?后人絕不會記住某某某生前是什么職稱,在學會里坐第幾把交椅,開會上了主席臺沒有。后人能記住的只是他有什么不同于前人的理論,他提出了什么概念,他發現了什么范疇與思維模式。什么是學術研究?提出了可行的新概念與新范疇,形成新的系統,就是高層次的、成功的學術研究。在學術界(不包括技術界),如果沒有獨創的理論,沒有獨創的概念,沒有獨創的范疇,后人就根本不會知道有某某這樣一個人。不要說一百年、兩百年以后,人一死,就會將生前有許多 虛光 的人忘得干干凈凈。絕對是人走茶涼。我們希望現世注意我們的浮名,事情卻是相反:后人卻只是記住了智者的理論與新技術。浮名短命,理論長青。
2.任何人,不要說學者了,做事都在遵循出虛入實這一規律。虛是什么?就是abstract,idea,theory。一個頭腦里有了抽象概括,有了深刻理論,有了深刻思想的人,才有可能產出不凡的 實。同樣一個題目,有 虛 或者有大虛 的人,出手的 實 ,就是高出一籌。學者干的事就是出虛入實的事。教授必須從事理論研究。不從事理論研究的教師,在德國不能當教授,只能當講師。可是,我們的外語界的教師半數討厭理論,在國際學術界還能有我們的席位嗎?
四、總結
我們的教師不愛理論,那去做什么了?一種情形是:他們對理論本來沒有興趣,當然就沒有這樣的理論準備。對理論毫無興趣的教師,國家應該安排一個適當的名分讓他們發揮自己的聰明與才智。第二種情形就不妙了:在學術問題上弄虛作假的情形甚為普遍。從報上揭露的事實看,學者腐敗已是心照不宣的事實。解決外語教學與研究中的四難,最終靠的是學人,學人又靠人格墊底。解決學者個人素質問題,是為解決四難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