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川匯區廣播電視大學)
摘 要:信息技術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具有明顯時代性發展特點的課程。當今信息社會對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舊的模式下的信息技術課程所帶來的弊端已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在新課程標準理念的指導下,如何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需要我們對信息技術課堂教學進行優化。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課堂教學;教學效率
一、優化教學模式
1.任務驅動
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是圍繞如何完成一個具體的任務進行的,教師教學思路清晰,學生學習目的明確,更容易使學生掌握學習內容。“任務”的設計應有適當梯度,在緊扣教學大綱的基礎上,適當拓展部分教學內容,提高難度,傾向實用性。這就要求教師靈活變通教材,吸收生活中鮮活的素材,及時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學中。
2. 自主探究的研究性學習
自主探究的研究性學習指教師不把現成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在教師指導下自主的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的過程。學生通過老師的引導,使學生自主的運用所學的知識對問題進行研究性學習, 突出特征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很多自主探究和自由創造的地方。如在上“因特網上信息查找”這課時,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根據各自對“清明上河圖”的各種知識所產生的種種疑問,獨立自主地開展研究性學習,在因特網上對所產生的疑問進行檢索,從而解決問題,提高了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研究性學習的能力,培養了信息素養。
3.小組合作形式教學
所謂小組合作教學是以小組合作學習為課堂教學常規組織形式的教學形式。首先是根據學生的性別、興趣、能力水平等方面進行搭配,形成合作小組,選好組長;其次要選擇一個有責任心、操作能力強的人擔任組長; 最后是要選好適合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內容。有些課,如《信息及其特征》這一課采用小組討論的教學方式,那樣效果可能更好一些。 在這一課中,聯系實際舉了一些案例,讓學生去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 在討論中讓同學們去理解《信息及其特征》。
二、優化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途徑
1.認識信息技術課程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信息技術課程是我國基礎教育中提高學生信息素質的一門重要課程,掌握計算機應用已經是科學發展以及在未來信息時代生存的需要,是現代化人才不可或缺的素質之一。但目前在學生中存在這樣的怪現象,很多學生都喜歡玩電腦、上網,但卻對信息技術課程提不起興趣,追其原因,很多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的重要性認識不夠,覺得有些理論難于理解、過于枯燥。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經常在課堂上結合具體的實例或教學內容強調掌握信息技術的重要性,讓學生明白,學好信息技術知識不僅能為社會作出貢獻,同時直接影響個人的就業、生活等切身利益,從而讓學生對學習信息技術課程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另外,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學習信息技術課程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的培養關系著教學效果的好壞。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中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形式都應該重視挖掘和體現信息技術課程的趣味性,在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巧設懸念,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啟發討論,活躍課堂氣氛;分組競賽,讓學生積極參與等各種方法激發、培養和引導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
2.更新觀念,明確目標任務
中學信息技術課程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它涉及眾多的邊緣和基礎科學,它兼有基礎文化課程、勞動技術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特點,也兼有學科課程、綜合課程和活動課程的特點。因此信息技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克服單純學習技術的觀點,加強對學生使用信息技術的人文、倫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養學生鑒別信息真偽的能力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使信息技術成為支持學生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3.積極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現代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在學習活動中最有效的時刻就是各種學習因素處在最和諧狀態的時刻。良好的學習氛圍是有效教學的前提。信息技術課的操作性很強,大多數的課程都要求上機實踐。讓學生從“做中學”“學中做”的過程中提升他們的信息素養。以學生的“親手操作”、“親身體驗”為基礎,使其在豐富的“操作”中獵取知識。再者,高中信息技術課面對的學生有其特殊性,高一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初中,對信息技術知識的掌握程度參差不齊,有的學生對計算機可以說是駕輕就熟,能夠非常熟練的運用計算機和互連網獲取信息,并進行加工處理;而有的學生能夠獨立完成信息的獲取及加工;有的學生對于信息技術稍有一些了解;甚至有的學生還是一無所知。這就給我們信息技術的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因此,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營造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氛圍,就顯得尤為重要。
三、總結
總之,優化課堂教學當然要用教學質量來衡量,對于我們教者也要加強自身基本功的鍛煉和素質的培養,樹立正確的教學思想,積極為優化課堂教學,實施素質教而作出努力。
參考文獻:
[1]李冬梅.信息技術教育課堂教學模式改革[J].中國電化教育,2001.3.
[2]陳德松.自主學習研究綜述[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