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普安縣盤水鎮第一小學)
摘 要:德育工作是小學教學活動的的主要目標,在小學時期培養學生良好的德育品質是為將來的高等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雖然小學教育的過程中非常重視德育教育在小學課堂教學的滲透與發展,但是小學德育工作的實效性非常低,在德育建設中存在著許多令人擔憂的現狀,特別是地方小學中德育教育中的對德育的思想認識性不高,德育工作的師資力量不夠強大,所以地方小學教育中德育教育的工作要更加具體有效,采取一定方法管理促進小學的與教育共走長遠發展。
關鍵詞:地方小學;小學教育;德育工作;方法策略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而不斷深入發展,素質教育的實施與創新教育的發展已經成為教育的主旋律,德育、智育、美育、體育、勞育的發展在小學教育中是相互協調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德育教育在素質教育紅占有基礎性與先導性的地位,對其他各育的發展具有帶動與支持的作用,學校德育工作是素質教育全面推進的重要途徑之一,在學校教育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當前地方小學德育教育工作在實施的過程中出現了并不樂觀的現狀,本位就德育工作的現狀及如何提高小學德育教育質量進行探討。
一、地方小學德育教育工作的現狀
1.地方小學德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對德育教育在思想上缺乏認識
在當前地方小學德育工作的過程中,對德育教育的教育目標缺乏認識,對于德育教育的意義與作用缺乏重視,因此,對于德育教育的教育內容,教育方式,教育目的與教育方式缺乏一個根本上的認識與探索,因此。在小學德育中,教師不能夠以學生的認知角度,年齡特征,心理特點與知識結構進行德育教育的滲透。如:在課堂教學中我要采取何種手段進行德育教育,這種教學手段能否實現德育教育的效果達到最優化,德育教育在課堂教學中的滲透要達到的教學目標是什么,學生的點點滴滴,思想情感的變化教師需要去思考但是卻有很少一部分教師去探索,在思想認識上就輕視德育教育工作,教師沒有精心的準備,學生對于德育的學習根本上難以提起興趣,教師的德育課堂就是照本宣科,依葫蘆畫瓢,只是單純使得說教,學生被動的接受德育教育理論上的只是,沒有自身的實踐與體驗,學生的心靈感悟,思想體驗不會有發展與升華,德育教育工作缺乏系統性、針對性與連續性,學生無法進行深入學習。
2.德育、智育發展不平衡
當前大部分地方小學教育工作發展的重點都是培養學生的智育,教育目的與課堂教學的主要目標就是傳授理論知識與技能,分數萬能論與應試教育影響的根深蒂固使得家長與學校對于語文、數學、英語的高質量盲目追求。學校教育工作忽視了學生人格的培養與道德水平的提高,學校的德育工作只是形式上的課程,實踐過程中確實形同虛設。在大部分小學德育教育過程中德育教育展現出來的主要問題如:課時安排少;教學內容方面主要是教科書,學生的實踐活動非常少,對于小學生來說,抽象理論根本無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中只是單純的讀教材內容,其深入的思想內涵教師很少去探究。
3.德育教育師資力量比較薄弱
小學德育教育工作沒有專門的與教師進行專業的講解,一般都是語文教師來兼任。這種現象時有一定原因的,其主要表現如下:從大學畢業生中挑選教師進行專職的德育工作,學校認為這是對于國家培養人才的浪費;其次,大學生在大學進行專職的高等教育之后,被分到地方小學感覺大材小用,無法甘心工作,地方小學一般都是地處偏僻的山區,與大城市相比信息閉塞,福利待遇與工資待遇都比較差,所以有的大學生不愿意到地方小學來工作。因此,地方小學的師資力量非常欠缺。德育課被科任老師兼任上。教師的專業比較缺乏,教學經驗不足,甚至有的老師干脆改為正常的教學活動,學生接受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徑基本上就是被取消,在課堂教學中無法得到德育熏陶。
二、地方小學德育工作長遠發展的有效措施
1.教育工作者要提高對德育的重視,重視德育教育工作進展。
學校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在根本上提高對于德育的認識,加強德育工作的進展,使得教師和學生公共認識到德育教育的教育目標、德育教育的作用與意義、德育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與重要意義,教師在加深認識的基礎上,對于德育教育工作的進展會更加積極主動,有意識、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的對于學生的道德認識、人格品質、道德意志進行培養,會起到教師的模范作用,以積極向上的思想態度去影響學生,學生會有個性的發展與健全人格,學生提高了思想認識,會將教師的言行舉止,道德品質作為衡量自己對與錯的標準,將教師的行為方式與思想特點作為自身的行為準則,學生在學習的時候也會有一個更加積極主動地態度與學習情感。
2.采取靈活有效的教育方法
在德育教育的工作過程中,德育教師在上課過程中及時的發現學生在德育方面的人格發展缺陷與思想上的問題,認真的分析這些問題的來源并且積極探索解決的方法策略,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遵循德育教育的工作原則,做到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教師要打破傳統教學方法中滿堂灌的教學方法,采取靈活新穎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便于接受,易于理解,注重學生的主動參與情感體驗,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認知與道德品質。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教材內容創設相關情境,讓學生身臨其金,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要舉辦靈活多變的課外活動,組織學生展開討論,激發學生學習德育的積極性與興趣;組織學生參與德育建教育的實踐活動,使得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認識,增強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
3.建立合理的而評價制度
德育教育要與正常的教學活動一樣,實行相關的評價制度,學校要及時的管制德育教育中教師的教學狀態與學生的學習狀態,教學形式創新與否、教學思想是否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學方法對于德育的進展是否有效,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否濃厚、學習態度是否認真,學校要積極的觀察,并且形成相關評價再如教會檔案與學生檔案,作為考核標準,教師就會端正教學態度,學生也會改變學習態度,德育教育會長遠發展下去。
總而言之,雖然地方小學德育建設存在令人擔憂的現狀,但是教師在積極探索的過程中,有目的有計劃的進行德育教育,使學生成為新社會新階段所需要的德才兼備型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許繼紅.中小學思想品德教育低效原因分析[J].教育與管理,2006
[2]李素平.關于德育方法創新的研究[J].河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