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樂山市沐川縣黃丹學校)
摘 要:語文必須走進生活,教師可以憑借語文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將教學活動置于真實的生活背景之中,激發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讓他們在生活中習作。
關鍵詞:生活;兒童;習作
新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要想學生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那樣,我們的語文必須走進生活,教師可以憑借語文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將教學活動置于真實的生活背景之中,激發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讓他們在生活中習作。下面,我具體談談怎樣讓生活讓生活走進兒童習作。
一、抓住生活點滴,讓學生能說
平時,我們老師總是埋愿,學生的習作內容單一,沒有記錄下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可是,我們的老師又給了學生多少指導,讓他們觀察生活呢?記得那次,我到超市買東西,無意間發現一種很特別牙刷,特別像一支鋼筆,我靈機一動,何不讓我的學生猜猜是什么,于是,我買回了家,第二天的語文課,我神神密密的走進教室,學生覺得我和往常不一樣,注意力全集中在我的身上,我開始讓學生猜我拿的是什么,邊猜邊觀察大家的表情、動作以及語言,他們大膽的猜,我努力的賣關子,最后,揭曉答案的時候,教室里安靜極了,當大家知道答案時,又開始猜我為什么這樣做,于是,我讓他們馬上把自己猜的過程寫下來,結果可想而知,學生既有寫的內容,又學會了怎樣在生活中收集素材。
二、抓住生活瞬間,讓學生敢做
《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學生的習作應該來源于學生的生活,要寫出真人真事,抒發真情實感。”對于這點,我感受很深,一次年級半期考試,學生們正在認真答題,突然,雷聲大作,下起了傾盆大雨,窗外刮著狂風,大樹正與狂風、雷、雨、閃電搏斗著。學生們沒有見過這么大的雨,不停的往外看,看著此時的學生,已無心考試,我當場決定,讓他們出去盡情的玩,盡情的看,但要注意安全,學生們興奮極了,紛紛跑出教室,男生在操場上打水仗、玩漂流,女生三三兩兩的打著雨傘去賞雨、玩雨,整整一節課,他們盡情的玩、盡情的跳、盡情的說,玩的非常高興,回到教室,一個平時最害怕的寫作文的學生,積極的要求寫作文,把他們玩的過程記錄下來,整節課,教室里只聽到鋼筆寫字的沙沙聲,到下課時,那個平時只能寫一兩百字的男生,興奮的跑來告訴我,他寫了整整兩頁都還沒有寫完,這是他讀小學來寫的最多的一次作文。看著他那張幸福的臉,我不禁感慨,要想讓學生寫出真人真事,抒發真情實感,必須讓學生走進生活。
三、抓住生活故事,讓學生多聽
生活中的故事往往帶給孩子們許多的快樂和想象力。我們要多跟孩子一起閱讀或給孩子講故事,讓孩子通過閱讀或聆聽故事,感受故事人物的喜和悲,獲得精神滿足感的同時,也收獲了一種感受和體會,并開闊了視野,受益良多,為我們的習作打下堅實基礎。
四、抓住生活素材,讓學生可寫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生活中并不缺少素材,而是缺少發現素材的眼睛,因此,在習作 教學中,我注重讓學生在生活中不斷積累素材,為習作做好充分的準備。如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作文,是要學生記錄自己的課余生活,在上習作之前,我就指導學生從喜歡的游戲、體育活動、學會的一種本領、以及幫家長做的事情等方面去收集,在上習作課時,學生們對于自己的課余生活說起來就容易多了:有學習騎自行車的、有養小兔的、有幫父母洗腳的、還有周末回家撿板栗的等等,學生們說的是津津有味,眼睛里面閃著金光,課堂非常熱鬧,在習作時,平時不敢寫的也在認真寫了。可見讓學生抓住生活素材,就會有很多可說的、可寫的。
總之,要想學生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教師只有在生活中進行作文教學。讓學生注意觀察,多記日記;體驗生活,力求寫實;在樂中玩,玩出名堂;解放心靈,掏出真話;對學生多鼓勵、少批評;鼓勵他們創作,增強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