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瓦店鎮第二初級中學)
摘要:作為新時期,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語文教師,要以新的教育發展理念為指導,以素質教育思想為基礎,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采用探究式教學模式,有的放矢地發掘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
關鍵詞:探究式;初中語文;教學模式;學生
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現在初中語文教育發展的需要,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探究式教學模式已經成為了教育教學發展的“主旋律”。本文以初中語文教學為著眼點,重點分析了探究式教學模式的開展和應用。
一、初中語文新課標的實施,在教學理念上的主要特點
1.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
在以往的語文課堂上,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者”,教師的講授是一切教學任務的出發點,學生一味的悶頭記筆記,學生的主人翁地位無法體現。在此背景下培養的學生對語文學習缺乏熱情,學到的語文知識無論是深度上還是廣度上都不均衡。而在新課改課堂上,教師“退居幕后”,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學活動以學生的身心發展和智力水平為主。教師成為了“組織者和引導者”,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了進一步激發,學習能力有了極大的提高。
2.學生的“地位”上升成“將軍”
在以往的語文教與學的關系中,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地位,硬性的接受知識,緊隨教師授課的節奏。如果我們把語文教學過程看作是一場“戰役”,教師和學生是“將軍”和“士兵”的從屬關系。教師作為“將軍”根據自己的“作戰經驗”和對“兵書”的理解,排兵布陣。學生作為“士兵”在“將軍”的指揮下一呼百應,根據“將軍”既定的路線“作戰”。“士兵”只是跟著“將軍”轉,消極應戰,所以很難取得戰役的勝利。在新時期的語文課堂中,教與學有了新的定位,學生從“士兵”轉變為“將軍”,成為“戰役”的“指揮者”;教師由“將軍”變成了“軍師”,為“將軍”出謀劃策。語文教學一切以學生為中心,摒棄知識結構和傳統教學理念的束縛,把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能力提升作為目標。
二、探究式教學模式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過程
在新時期、新課標和新理念的背景下催生新的語文教學模式,合理高效的語文教學活動,需要學生積極的動手實踐和自主探究,因此探究式教學模式應運而生。
1.明確教學目標
初中語文探究式課堂教學要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所學知識的主題。由于課堂教學是在時間限制下進行的一項特殊性的雙向活動,但探究活動并沒有受到時間的約束,所以正確處理二者矛盾是非常重要的。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首先要對課文內容實行重組,按照難易程度劃分,簡單的內容留給學生自學,從而有更充足的時間進行探究式教學。其次,對于教材中的內容,在上課前,教師都有一定的教學任務和進度安排,但是不能過分的強調所探究的問題在課堂上都能得到有效的解決,適當的留下一部分讓學生在課后自行探究,反而有利于學生開拓創新。最后,探究的問題應是文章的重點,某一個方面,而不是以整篇文章為藍本進行,要做到有的放矢。總而言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堅持以知識本身為著眼點,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核心,引導學生形成探究性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并且科學合理的實行探究式教學,以實現教學目標。
例如:在學習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時,首先要了解文章的“景”與“情”和諧統一的寫作特點,聯系寫作背景,體會作者在景物中所抒發的感情。其次,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聯系文章所給出的父親走路的背影等描述,進一步掌握散文“形”與“神”的關系。最后通過了解朱自清先生的作品,了解《背影》的藝術特色。
2.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興趣
情景在初中語文探究式教學模式中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夠部分還原課文中的場景,將學習置身于真實的、復雜的情景中,使學生對知識產生不同的理解,由此學生能夠適應不同的問題情景,使知識在現實生活中實現遷移。此外,探究式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能夠有效的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問題情景的創設能夠使知識產生的情景再現,學生“見證”知識“制作”的全過程,促使學生主動探索、主動解決問題,以實現知識的構建。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實行探究式教學模式,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利用現代化教學技術,盡可能創設真實的情景,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使學生能夠利用自己認知結構中的內容,對當前知識進行探索和同化。例如:在學習余光中的《鄉愁》一文時,首先播放《故鄉的云》歌曲,讓同學們跟唱,引導學生進入對故鄉美好的回憶,從而產生思鄉的情結。然后教師朗讀《月之故鄉》“天上有個月亮,地上有個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引領學生繼續思鄉。而后教師引導題目,孟郊有一首詩:“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古詩文輻射),教師深情朗讀后,再引出今天所學的內容余光中先生的《鄉愁》。
3.精心設計探究問題,激發探究切口
初中語文新課標的精髓是:自主、分析和探究。問題是探究式教學的動力和起點,問題設計是探究教學的關鍵。恰到好處的提問,能夠引發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激發探究興趣,使學生思維活躍。所以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針對學生有疑問的地方設問。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當然問題的深淺和難易,教師要有所把握,太深奧的問題,學生無從下手,喪失信心。此外教師要利用問題的關聯性,由易到難設置階梯式問題,鼓勵學生迎難而上,培養他們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例如:在《孔乙己》一文時,教師可以循序漸進的提出三個問題,供學生探究。第一,孔乙己命運是悲慘的,作者將他生活中的不幸設置在什么季節里?第二,孔乙己是在怎樣的心境中走向死亡的?第三,孔乙己的死亡揭示了怎么樣的社會現實?三個問題層層遞進,隨著問題逐一被解答,學生也能夠對全文有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三、結束語
初中語文新課標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符合我國素質教育理念的,它摒棄了傳統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弊端,確立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角色”;新理念催生的探究式教學模式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對于學生創新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燕,社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2-03-01
[2]馬小菲,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探究式學習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學周刊,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