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蓮塘一中銀河校區)
摘 要:初中語文朗讀課,一種常常被講讀課所壓抑的課型。朗讀課的教學,既是傳統的,又是新興的;既是語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學的,又是審美的。隨著中學語文教學改革宏觀背景的改變──素質教育對課程改革、教材改革、教法改革提出了強烈的要求。本文就朗讀課這種新課型做一些探討。
關鍵詞:初中語文;朗讀課;中學語文教學;探討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在“閱讀”這一節提出的第一點要求就是要求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朗讀教學的研究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研究朗讀課的教學,有一個很大的視點,那就是初中學段的朗讀教學。但在很長的時間內,大面積上的教學很少見到朗讀教學的可愛景象,文體教學中的朗讀研究至今還不夠深人。學習母語不讓學生去讀而讓學生長期聽老師講析,是語文教學許多年以來人們習以為常的現象。但不論從哪個角度講,朗讀課都應該是一種十分常用的課型。
新課程標準強調說: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測覽,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語感。
為了督促朗讀教學的實施,新課程標準甚至提出了對“朗讀、默讀的評價”要求: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朗讀的總要求。根據階段目標,各學段可以有所側重。
評價學生的朗讀,可從語音、語調和感情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還應注意考察對內容的理解和文體的把握。
注意加強對學生平日誦讀的評價,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
在新理念支撐下編寫的中學語文新教材,不管是哪一套,都對朗讀提出了經常的、明確的訓練要求。就以人教版新課程標準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來講,六個單元的教學要求安排如下:
第一單元:學習這個單元,要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用心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井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想想人生的大問題。還要提高朗讀能力,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第二單元:熟讀這些課文,要聯系自己的人生體驗,深人思索,反復咀嚼,領悟課文深長的意味。還要練習朗讀,學習課文的表達技巧。第三單元:品味詩文優美的語言是一種藝術享受。要反復朗讀,在整體感知內容大意的基礎上,揣摩、欣賞精彩句段和詞語,并將它們摘抄下來。第四單元:要在理解課文內容基礎上,練習概括課文的內容要點;還要練習用較快速度默讀課文,記住主要內容。第五單元:要在整體感悟課文內容基礎上,注意語言的積累和寫法的借鑒,并學習朗讀和圈點勾畫。第六單元:要繼續練習朗讀和默讀。……朗讀,要讀準語氣,并注意體會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要調動創新思維,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
具體到一些課文篇目如:
1.分角色朗讀全文,在朗讀中,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羚羊木雕》)
2.清楚、連貫地朗讀課文,體會一些關鍵詞語的含義。(《背影》)
3.正確、清楚、連貫地朗讀課文,要讀出感情來。(《散步》)
4.講究節奏(依意義單位劃分),讀出抑揚頓挫。表現詩人的感情,再現情景、畫面。(《古代詩歌五首》)
5.練習重音、重音的輕讀、小停、中重音、拖音。(《春》)
6.童話的朗讀,分角色朗讀。(《皇帝的新裝》)
7.背讀。(《天上的街市》)
分析這些單元的教學要求,可以看出,所有的單元由一條極為重要的課堂活動的線索串起,那就是“朗讀”。
如果對如此明確的教學要求視而不見,課堂閱讀教學可能走向傳統的講讀;如果真正轉變觀念,執行課標的要求,落實教材的編寫意圖,我們就必須探求充滿瑯瑯書聲的實用的、新穎的課型。
應該說,在所有的課型設計中,由于“朗讀”活動的必要性、親和力和多形式,朗讀課型的組合與變化是極為豐富的。比如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實踐:(1)學讀課——學生學習朗讀方法與技巧,提高朗讀能力。(2)析讀課——在“朗讀”過程中或通過朗讀對課文進行文意、文理、文情的分析。(3)品讀課——就是賞析式地讀,用朗讀教學對學生進行“美讀”訓練。變一個角度,我們也可以這樣認為,朗讀課就是以朗讀活動為主的課,在這樣的課中,同時也有教讀活動、析讀活動、品讀活動、聽讀活動、寫讀活動……
當這樣的一個以朗讀活動為中心的課型創新的系列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時,我們在這樣的課型中就會藝術地生動地進行朗讀教學——因為在這樣的課型中,已經沒有“談話法”,已經沒有“串講式”,你不能不讓學生去讀,你也不會不讓學生去讀,你只能想方設法去指導學生讀好學好。
朗讀課型中的朗讀教學有這樣一些基本任務:
1.訓練朗讀的基本方法與技巧。
2.在朗讀訓練中讓學生體會到祖國語言的聲調、音韻、節律之美。
3.朗讀文學作品,對學生進行情感理義的熏陶、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4.指導朗讀文學作品,使學生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
5.指導朗讀文學作品中的詩歌散文,提高學生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培養學生高雅的氣質。
6.朗讀各類課文,讓學生體會文章的內容、神韻、風格,以利于學生積累、體驗和形成語感。
7.誦讀古代詩詞,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學生的理解水平和品析能力。
8.組織各種朗讀、演讀活動,豐富學生的課中實踐,讓學生得到充分的語言技能訓練。
朗讀有助于對文章的理解。在朗讀中,學生能夠體會到文章的內容、神韻、風格。朗讀是考查學生理解程度最簡潔的手段。學生對課文文句、情節、結構、情感的理解,都可以通過朗讀來判斷。朗讀是培養學生精讀能力的有效方法,特別是含義較深的語句、段落,可以在反復的朗讀之中讓學生體會和品味。朗讀是培養說話的基礎。朗讀得正確、流利,說話也一般比較流利;能讀出感情,讀出韻味,說話也一般比較有感染力。朗讀有助于語言積累。在反復的朗讀吟誦之中,詞、語、句、段、篇能夠順利地進入學生的語言倉庫。朗讀技巧講究節奏、停頓,吐字、發音,語流、語態,對于養成學生高雅的氣質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朗讀有助于交談、發言、復述、演講、論辯、主持、協商等多方面語文能力的形成和優化。朗讀不僅僅只是活躍課堂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也不僅僅只是課堂教學中的穿插,更重要的是它讓學生充分地占有學習時間,讓學生得到充分的語言和技能訓練。朗讀課作為一種課型,在得到充分的運用之后,以分析為主的課型將得到改造與遏制,課文的整體閱讀教學將得到環節上的簡化與內容上的深化,學生的聽讀實踐與個性發展將得到一定的保證。
所以,課堂上的朗讀,小而言之,是培養語感、積累語言的極為重要的正確的途徑;大而言之,是教學改革和教師水平的一個重要的標志,是培養文明的高素質人才不可或缺的教學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