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新建縣新建四中)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許多老師遇到了這樣的困惑: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但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卻經常出現一放就亂、一放就難收的尷尬局面;老師在發揮主導作用時,又常常想面面俱到,于是一講起來就沒完沒了,不知不覺中平等對話就演變成了一言堂,課堂氣氛沉悶不堪,導致一收就死。
這些現象的出現是基于一個什么樣的背景呢?我認為,隨著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每一位參與課程改革的老師對新課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精神,都有了深刻的體會,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都想盡可能的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可是我們的老師們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有三點卻不甚清楚,并沒有徹底的解決好,一是教者在什么情況下該大膽的放拿捏不準;二是教者對學生的放缺少必要的方法指導;三是教者在什么情況下該適度的收拿捏不準。
閱讀教學中,盡管教師的思想深度、文化水準、人生經驗、審美水平要高于學生,但絕對不能取代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教師應以一種對話者的身份出現。這應該是對新課標中的“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的科學解釋。因為從閱讀角度說,閱讀是體驗和思考別人已經體驗過的經驗和已經思考過的問題,也是在認識自我和認識世界,是一種心靈的探索。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必須要有個放的過程,也就是學生自主閱讀體驗的過程。
那么,什么情況下該大膽的放呢?我認為,在兩種情況下必須大膽的放手讓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第一,當遇到需要學生收集相關資料和識記字詞時要大膽的放。換句話說,就是在積累原始知識時要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從事語文實踐活動。另外,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遇到不認識的字詞,也要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查閱有關工具書或相關資料,教者不可直接告知學生,這樣做能培養學生主動索取新知的意識,有助于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第二,在學生進行閱讀實踐時必須大膽的放,讓學生自己去閱讀,自己去感悟,從而形成個性化閱讀。學生閱讀時,教者要為學生的思維提供獨立活動的空間,多給學生一些思考的時間和機會,多給學生一些學習上的主動性,盡可能激發他們的自我投入意識,提高閱讀思維的有效性,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萬不得已不要打擾學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是古圣賢們早已總結出來的語文學習之道。教者要大膽放手讓學生反復地去讀、去背,從讀中擴大識字量,從讀中體會選材的匠心,從讀中發展思維的能力,從讀中汲取人文的養料。學生在閱讀中,不是消極地接受、索取意義,而是積極主動地發現、建構意義,甚至創造意義,這樣,學生才能形成個性化的閱讀。一位教育家曾說:“學習——并不是把知識從教師的頭腦里移注到學生的頭腦里,而首先是教師跟學生之間的活生生的人的關系。”這也是在提醒我們,學生和老師之間是平等的對話者,是學習上的合作者,老師絕不是學生的主宰者,更不是知識的小販。老師的職責就是要讓學生盡情地閱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積累閱讀的方法,讓學生養成終生閱讀的習慣。
當然,放,不是放手不管,不是放任自流。在閱讀教學中,放,是讓學生有自由閱讀、自由感悟的空間,有一個咀嚼回味的余地。放的好,有利于學生產生獨特的感悟、形成個性化的閱讀。放前,老師要做必要的方法指導。我認為在放前,以下幾方面的指導是必不可少的:一是學習小組劃分。教者可以把全班同學按4-6人劃分為一個學習小組,協調好小組內各個成員之間的分工、合作。二是閱讀方法提示。閱讀不同文體的文章,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入手,教者要指導學生區別對待,一般該采取何種方法。例如遇到敘事類的文章從記敘文六要素入手,閱讀議論文從論點、論據、論證入手,賞析寫景散文要注意寫景層次、景物特征及作者抒發的情感,等等。三是課堂討論交流方式。是自由發言,還是小組選代表發言,是小組內交流討論,還是全班交流討論,這些都要作妥善的指導。四是評價體系構建。對學生的發言作及時中肯的評價、適時的鼓勵都能調動學生發言的積極性。教者若能指導學生之間展開互評,更能激發學生交流的熱情,促進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提高。因此,教者必須重視對學生的評價,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對語文閱讀教學的開展大有裨益。
在放的過程中,教者也不是不聞不問,無所作為,教者應該發揮全程監控的作用,應該視學情適時而動。學生在閱讀體驗中,難免會出現思維障礙甚至認知偏差,教者要細心觀察,及時察覺,在學生的思路堵塞處因勢利導,點撥啟發,疏導學生的思路,讓學生茅塞頓開,豁然開朗;在學生遇到困惑、出現認知偏差時要及時鼓勵,必要時作點暗示,讓學生有種“跳起來就能摘到果子“的感覺。例如:我在教學朱自清的《背影》時,發現學生初讀文章后似乎對文中蘊含的感情體會不夠深刻,于是適時提出:文中父親說了哪些話?請找出來讀一讀,學生聽了后立刻在文中尋找勾畫,馬上回答:父親共說了5句話。我便接著問,那你能體會出父親每次話語中所包含的感情嗎?這樣,經過我的簡單而有效的點撥,學生的思維再次活躍起來。通過交流討論,學生明白了這些平平常常的話語含義豐富,對文中父親的愛子之情體會也格外深刻。
那么,在放之后,什么情況下需要適度的收呢?我認為,當學生在閱讀時無所適從,遇到了同樣的困惑,這個時候是收的大好時機。還有,當學生有了充分的閱讀體驗后,想把自己在閱讀中的心得感悟說出來的時候,是收的最佳時機了。另外,當教者需要作必要提醒的時候,教者應創造機會巧妙的收。當然,收的過程,不是死抓不放,老師演獨角戲,教者也應精心組織,以多樣化課堂討論形式開展。收的過程也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只不過老師要發揮主導作用。收的過程,是老師考查學生學習效果的過程,是重難點點撥的過程,是激發學生智慧火花的過程,是提升學生閱讀感悟的過程。
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必須準確把握收與放的關系,唯有如此,在語文的閱讀教學中才能自如收放。我認為放和收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是和諧統一的關系,不可完全切割;放和收是互相滲透的關系,放中有收,收中有放;放和收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放的適度,有利于收的效果,收的巧妙,有利于放的開展。如果,我們教師們可以真正做到并且做好“收放”自如,那么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就成功了一大半了,學生對文本的體驗、感悟和閱讀能力就大大地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