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萊州市第一中學)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本文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對自己在日常教學中嘗試過的問題探究式教學作一粗淺的論述。開展問題探究式教學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開展問題探究式教學的必要性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強調在學科教學中開展探究式教學,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和探究學習的能力。而傳統的課堂教學以知識傳授為核心,強調學生掌握知識的數量和精確性,教師的教學方法以講授、灌輸為主,學生的學習成了以模仿、背誦和訓練為主要特征的維持性學習,教師對學生具有權威性,學生對教師具有依賴性。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批判性和創造性被銷蝕得越來越少,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得不到培養,以致于素質教育難以落到實處。因而,改變傳統的的教學方式勢在必行。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出問題或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探究,進而獲得知識,并運用所獲知識解決問題,甚至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進一步發現新問題,提出新問題的教學方法。采用這種教學方法的目的在于盡量地發展學生認知的潛能,促使學生去思考、探究,變被動的接受式學習方式為主動的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很顯然,這種方式能夠充分發揮學生認知的積極性和主動精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成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思考、探究。有助于提高學生問題探究和解決的能力;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問題探究式教學的實施
首先要求學生預習課文,感知教材,構建知識框架
具體要求是:通讀課文;初步了解并識記重要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等;列出一課的知識結構。為了將這些要求落實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去,可將要求變成簡單、具體的問題或構建知識框架結構圖,學生通過預習都能夠回答,使學生在上課的起始階段便獲得成功的體驗。這屬于課文泛讀階段,有利于學生掌握一課的框架結構和知識體系,從宏觀上把握住一課的主要學習內容,這是學生感知教材階段。
其次,展示材料,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思疑、質疑
探究教學是以解決問題的形式出現的,教師可通過多媒體將學習的內容巧妙地轉化為新穎的問題情景,以激發學生認知的沖動性和思維的活躍性。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要鼓勵學生對學習材料進行自主探究,對歷史問題進行獨立思考。教師要善于選擇教學材料,創設新穎的問題情景,激發學生質疑探究的欲望。要善于引導學生對學習材料質疑問難,幫助學生形成強烈的問題意識,頻頻撞擊學生的創新思維意識閥門,不斷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惟有如此,學生才能在探究教學的過程中逐漸學會怎樣思考問題,體驗到質疑探究的樂趣,從而逐漸養成自主質疑的思維品質,最終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
第三、營造融洽的探究氛圍,鼓勵學生深入探究
自由是創造的土壤,“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教師的責任不是答疑解難,而要引導、鼓勵學生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讓學生自己自由馳騁在探究學習的廣闊時空之中。教師所要做的就是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課堂探究氛圍,使學生能夠放開手腳進行探究。
在探究式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樹立課堂教學師生平等觀,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要充分信任學生,要樹立學生個性差異發展觀,注重開發學生不同的潛能,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鼓勵學生學有所長,教師要及時調整學生的情緒,只有這樣才能使課堂教學始終圍繞教學任務這個中心,才能使一堂課的教學目標順利實現。
第四、適時點撥,將解疑的“鑰匙”交給學生
對于一些較為深刻的問題教師必須注意點撥,啟發誘導,必須指明解決問題的途徑,把解疑的“鑰匙”交給學生,重視思維過程和思維方法的訓練,這樣才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此時學生也不是被動的,不能把學生的思維單純定格在教師提出的問題上,而應該提倡學生質疑,允許學生提出問題,提出不同的見解。學生能夠回答已提出的問題僅僅說明這個學生是“合格”而已,而能夠質疑,善于發現問題,這個學生才算得上是“優秀”,才算是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學生。
三、問題探究式課堂教學應遵循的幾個原則
1.整體性原則
一個班級的學生“在氣質、性格、能力上都存在個別差異”,這就要求我們在設計問題時,要有層次,應因人而問,切不可“一刀切”。我們“必須承認學生的差異,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提問時要因人而問,所提問題要因人而異”。這樣,各個不同層次的學生均有收獲,做到了既面向全體,又因材施教。
2.啟發性原則
遵循這一原則,必須充分發揚教學民主。這就要求我們的課堂是民主的、寬松的、平等的,惟有如此,才能實現教學民主化,才能使課堂上形成和諧共進,教學相長的熱烈氣氛,否則就會出現“啟而不發”的尷尬局面。
3.鼓勵性原則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探究得出的結論不完整、不準確甚至完全錯誤都屬于正常現象。教師應幫助學生分析原因,而不應該求全責備。特別是當學生提問質疑時,應“認真傾聽學生的意見,精心保護學生的奇思異想”,“這才有利于學生的創新意識的發展,萌發創新動機,有利于活躍學生的創新思維,激發他們的想象力”。
4.主體性原則
教學活動是一種師生雙邊交流的過程,相對來說問題探究式教學更能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讓學生參與是重要的教學策略。
5.適度性原則
也叫量力性原則或可接受性原則,即“在課堂上所講的歷史知識的難易、多少的度要適合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的水平”。因此,具體到運用問題探究式教學時,問題的設計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生的年齡特征,必須是量力而行,難度不宜過大,以免學生喪失信心,導致課堂教學沉悶。
當然,我們提倡問題探究式教學,并非對傳統教學方法的全盤否定,探究式教學并不排斥其他教學方式。我們既要看到探究式教學是師生在課堂中一種積極的生存方式和學習方式,又要看到這是一種受教學內容、教學條件制約的教學方式,是一種不能普遍適用于任何內容的教學方式。因此,在歷史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應該合理有效地使用探究式教學方式,不能為了探究而探究,追求表面的形式而缺乏實效,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情選擇相應的教學方法,靈活與綜合地運用各種教學方式。該變的要敢于變,不該變的要敢于不變。教學有法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方法的選擇應從教學實際出發,從學生實際出發,而不是逢課必“探”、非“探”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