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安義中學)
摘 要:比較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等異同,是高考所要求的重要學科能力之一,本文對比較型解答題進行分析講解,給出解答思路。考前對一些重要題型進行熱身訓練,是確保高考正常發揮的重要環節。
關鍵詞:高中歷史;比較題;問答題; 解題指導
由于分類標準不一,歷史試題分類繁多,如問答題、材料題、文物題、圖表題等等。我認為許多分類都是基于形式,以這樣的分類進行訓練難以收到良好效果。從目前高考歷史主觀題的命題看,單一類型的題已經很少,往往一個大題的幾個小問,屬于不同的思維類型。命題形式千變萬化,但從根本上而言都是要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及思維能力。在此,我對比較型解答題進行分析講解,給出解答思路。
一、解題要領
遇到問題先別急,抓住設問細分析。設問類型先弄清,明確思路再解題。
方法技巧我提供,訓練提高靠自己。熟能生巧是古訓,動腦動手需統一。
二、答題技巧記得牢,作答迅速分數高
解答比較題應注意以下幾點
1.比較需明確宗旨
對歷史事件的比較決不是隨意的為比較而比較,而是有一定目的,通過比較異同,或闡明某一問題、觀點,或揭示歷史發展的某一規律。比較宗旨是比較題的靈魂,有的題目對此有明確的要求,有的則需要自己判斷。怎樣判斷比較宗旨呢?首先,要考慮所比較的問題是否與現實存在聯系,如有,通過比較得出對解決現實問題有意義的結論就是宗旨。其次,如感到所比較內容確實與現實無聯系,那就應從相關內容本身著眼,看能得出哪些理性的結論或規律,這就是宗旨。
2.比較需求同存異
不同是絕對的,相同是相對的,絕對的相同是不存在的,相同只是從某種意義上說的。因此,比較時應做到求大同存小異,即要適當放寬比較的要求與條件。如比較康有為與孫中山,如從其具體主張看,一個主張君主立憲,一個主張民主共和,一個要保留清政府,一個要推翻清政府,這就難以找到相同點。但將條件放寬到階級屬性、基本追求,他們的相同點就出現了:都是資產階級代表人物,都主張興民權,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挽救民族危亡。
3.比較需分開層次
首先,要全面回憶要求比較的內容,從基本內容入手找異同。如比較兩次世界大戰原因的異同點,在最基本的層次上,相同點是:兩次世界大戰都有德國挑起;大戰前戰爭發動者都擴軍備戰;戰爭發動者都結成了同盟等。不同點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與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密切相關,第一次則沒有;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爭策源地在歐洲,第二次世界大戰則有歐、亞兩個戰爭策源地;第一次世界大戰迅速在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則是由法西斯國家對弱小國家的侵略,逐漸發展而來等。其次,將基礎內容進行比較后,應再躍上一個層次,找到更根本的相同點或不同點。躍上高層次,要通過以下途徑:
(1)找根本。把視線移開教材中具體內容的表述,將思考比較范圍向著與比較內容有關的方向拓展。還以兩次世界大戰的原因為例,應思考,德國為什么要發動戰爭、為什么能發動戰爭呢?德國都是在成為歐洲經濟強國后,成為戰爭發動者的,經濟崛起后,其經濟地位與其政治地位出現了明顯的不相稱,這就引出了“經濟與政治發展不平衡”的規律,是兩次世界大戰根源的結論,這是兩次世界大戰原因中最根本的一點。
(2)抓本質。一些歷史現象從表面看可能看不出其有相同或不同之處,但它們本質上卻是一致的。如1953至1956年之間農民加入農業生產合作社,與改革開放后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它們僅從內容看甚至是相反的,但它們本質上都是生產關系的調整,都適應了各自時代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有的從內容或現象本身看似乎兩者相同或相似,但從本質上看,卻是不同的。如古代史上封建統治減輕農民負擔的措施與當今黨中央減輕農民負擔,從表面上看是相同的,但本質是不一樣的。
(3)看趨勢。對一些事件歷史過程的比較,不能僅盯住過程中的細節,要把發展過程作為一個整體觀察。如春秋戰國時期與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相比,僅從現象看就是戰爭與割據,但從發展趨勢上看,又都是我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時期。
4.具體作答要求
(1)最后作答時取舍比較點。歷史內容之間可比較的東西可能有很多,最后作答時應有所取舍。我們只需要把那些符合命題宗旨的比較點,寫入答案之中。有的內容雖明確是相同或不同點,但如得出的結論與命題宗旨無關也應排除。有的題目對比較點是有明確要求的,如只要求某一方面的相同或不同點,或要求根本的、本質的相同或不同點等。遇到這樣的問題,在解題時可直接就其要求進行比較,而沒有必要把所有相同或不同點都找出,再進行取舍。當然,如果直接難以得出結論,也可多比較幾點,然后依據題意進行篩選。
(2)先明確比較點,再作簡要說明。只說出相同或不同點,往往不能說明命題的宗旨,通過簡要的事實才會將問題說清楚,但對事實的表述一定要做到簡明扼要。
[例]比較遵義會議和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異同,并指出兩次會議的思想路線有何聯系?
聯系:兩次會議的思想路線都是實事求是,是一致的。
講解:(1)確定命題宗旨。兩次會議在黨的歷史上都具有“轉折”意義,這在教材中是有明確表述的。把這兩次會議進行比較就是突出這一意義,題目要求指出兩次會議的思想路線有何聯系?實際就是找出兩次會議能實現轉折的原因。因此,命題宗旨就是說明兩次會議的轉折意義,并找出其實現轉折的原因,而最終是要說明黨具有發展與建設自己的能力。(2)確定比較方向或內容。說明轉折要從會議召開時面臨的問題、會議與實現轉折相關的內容、會議所產生的影響等幾個方面進行比較。(3)比較點確定與表述。相同點:就前面確定的幾個方面的具體內容而言,很難說相同,但它們具有共同的特征:背景:面臨困難或危機;內容:糾正錯誤的,確立正確的;作用:實現轉折。題目要求指出兩次會議的思想路線有何聯系,實際上還是找相同點,而且是對說明命題宗旨不可缺少的一個相同點。不同點:一個是處于革命時期,一個是處于建設時期;一個是面臨軍事問題,一個是面臨經濟建設問題。本題所比較的幾個相同點對說明命題宗旨的作用是比較明確的,那確定這兩個不同點有什么作用呢?在不同的環境下,面對不同的問題,黨都能實現自身的轉變,說明黨具有建設自己、完善自己的能力,如今黨也一定能不斷加強自身建設,提高執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