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市讓胡路區富強小學)
摘 要:德育是當前擺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語文是基礎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其包括聽、說、讀、寫等方面的內容,是其他學科的基礎,其作用不僅能能夠提高學生理解、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方面的能力,還能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產生有效的影響。本文主要從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入手,探討德育教育,以祈與同仁們共勉。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德育滲透
德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學生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特別是小學階段學生思想品德養成教育的最佳年齡,更應該注重德育教育,小學語文學科是一門基礎性學科、是知識傳承的橋梁、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必須工具,對于德育滲透也有這非常重要的作用。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小學語文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強的思想性。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因此,教師在教學語文的過程中,就必須要注重德育教育的滲透。
一、深度挖掘教材,剖析中心思想,充分發揮教材中的感情因素
小學教材中有很多典型的德育題材,如:《十里長街送總理》、《狼牙山五壯士》、《我的戰友邱少云》、《豐碑》、《再見了,親人》、《桂林山水》、《草原》、《林海》等經典教材。我們教師就要充分利用語文教材,挖掘其德育因素,把思想教育和知識傳授融為一體,將育人寓于學文中,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如在教學《飛奪瀘定橋》時,先引導學生讀題目,思考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要攻取瀘定橋,那么怎樣攻取呢?“飛”、“奪”過程中,紅軍遇到哪些困難,為什么會取得勝利,紅軍的勝利證明了什么,提出這一系列問題。再播放電視錄象《飛奪瀘定橋》,給學生感性的認識。然后,讓學生閱讀課文,思考解決。重點讓學生了解紅軍遇到的困難,思考是一種什么精神促使他們不怕犧牲,奪取勝利的。
二、注重日常課堂教學中德育滲透,幫助學生行為習慣、思想意識養成
十年樹木,百年育人。德育更是一項細致、漫長的工作,小學生思想活躍,可塑性強,要提高德育效果,就要注意日常教學中的各種有利因素,不斷地研究發展變化中的學生。并且要注意方式方法,既不能用成人的辦法對待學生,也不能用過去方式對待學生的教育方法對待今天的學生。要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切實把握住學生的思想脈搏,力求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例如:在處理一件學生丟失學習用品事件時,我不問是誰拿的同學的東西,只是給學生們講那別人的東西是不對的,自己沒有可以借別人的或者要求家長購買……,最后又過渡到社會公共秩序、社會公德等方面的講解。學生們聽后都認為老師講的對,最后學生們自己商量出對策:老師離開班級,每一位同學都將自己的眼睛蒙上,之后都從講臺前經過一次,把別人的學習用品都放到講臺上,結果,講臺上出現了一小堆學習用品。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巧妙地解決了以往和這次的學習用品丟失事件,而且還對學生進行了深刻的德育教育,對以后學生的行為習慣和道德養成影響深遠。
三、拓展課外閱讀,加深學生德育滲透
語文的學習只靠基本教科書是遠遠不夠的,課外閱讀是語文德育實施的途徑之一。語文閱讀教學,不論是記敘文、散文,還是寓言故事和成語故事,都會有明確的德育目標。
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興趣愛好、思想實際,向學生推薦有關讀物,列出書目,引導學生去讀,要加強閱讀指導,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教給他們讀書方法,使學生在閱讀中能充分理解到文章的中心思想,從而達到德育的實效。例如:《落花生》一文借“它的果實埋在地里……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理科分辨出來它有沒有果實”這句話向學生昭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要學習花生那種“不求虛名,默默奉獻,從不炫耀自己”的品格。并且教育學生在閱讀文藝作品時不能片面追求情節的曲折離奇,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內容,看到它的社會意義,從中受到有益的感染。
四、營造氛圍、全校共同強化德育教育
德育是教育者培養受教育者的教育,德育是一項塑造人的靈魂的系統工程,學校則是學生接受教育的主要渠道。要實施學校德育,首先應當強調組織性、計劃性。從黨政組織到少先隊組織,從領導到教師,甚至全社會都必須圍繞著德育任務發揮各自的功能,營造德育氛圍,共同強化德育教育,有計劃而協調地開展工作。
總之,德育是一個漫長而又細致的工作,語文教師只有善于捕捉和創造各種時機,將德育從課前到課內再到課外,滲透在語文教學的全過程中,才不會使德育成為空泛的口頭說教,從而很好地促進語文知識的學習,使語文學科教學和思想品德教育真正的水乳交融,齊頭并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