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鷹潭市田家炳中學)
初中數學課堂為了更好地發揮課堂提問的各種功能,應精心設計課堂提問,注意提問類型的多樣性與和實效性。
一、教師要學會精心設計課堂提問
利用課堂提問啟發學生思維、引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需要加強下述的六大提問意識。
1.目標意識
課堂提問不要為提問而提問,而是要有的放矢。是否該問,問些什么,怎樣發問,提問要解決什么問題,都必須服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的需要。課堂45分鐘是有限的,提問是教學手段之一,而不是全部。與教學目標無關的,應該不問;與教學目標關系不大的,應該少問;而與教學目標關系密切的,應該多問----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和不同層次地設計提問。這些在備課時就要有所考慮和設計,雖然在課堂實施中要有臨場應變的能力,要隨時進行調整,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追問,但不能太隨意。
2.時機意識
設計課堂提問的著眼點有:內容的關鍵處、內容的矛盾處、內容的含蓄處、知識的規律處、事物的聯系處以及學生的不在意處等。提問應主要著眼于內容的關鍵處。所謂內容的關鍵處是指教學的重點、難點。
3.精簡意識
課堂提問過多有許多害處。從教的角度看,勢必面面俱到,喧賓奪主,從學的角度看,勢必易于應付,為答而答??山梃b系統工程的方法,采取合并、簡化、取消、加大問題容量、變順向提問為逆向提問等方法,力求精簡問題的數量,把寶貴的時間留給學生直接感知和操作,提高感悟能力。精簡問題的數量時一定要考慮到學生的智力水平和接受能力,讓他們“跳一跳,能把果子摘下來”。
4.訓練意識
數學是需要“在做中學”和“在學中做”的。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師應在這樣的前提下去設計問題、提出問題。因此建議提問不宜太“白”(說白了的“白”)、太直接,要把提問也作為一種訓練,要和“做數學”結合起來才能深入有效,尤其是高中學生,不是靠一、兩個趣味問題可以解決的,而是要注重每一次提問的訓練效果。
5.過程意識
好的課堂提問能體現訓練過程,隨著一次次提問、回答,學生經歷由不懂到懂、不會到會的學習過程。要做到這點,應注意以下三點:
①整體性:教師要把教材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分解成前后相聯系的幾項要素或幾個部分,找出其中的重點、難點,把每一部分當作一個階梯,精心設問,有步驟地啟發學生循序漸進。
②層次性:對于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設計輔助問題要注意由淺到深,層層遞進,讓學生的思維沿著一定的坡度發展提高,達到突破難點、掌握重點。
③展示性:課堂提問應注意展示學生的思維過程,多問幾個“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學中很多教師只滿足于學生思考結果的正確,很少問及學生是怎么思考的,有的是教師代替學生表述思考過程或主觀想象學生的思考過程。
6.質疑意識
學貴知疑,能夠發現疑難、提出問題是非??少F的自學能力,也是學習主動性的一種表現。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并且把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及時納入教學思路之中。這樣既加強了訓練的針對性,又鼓勵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教師要首先學會研究性學習和創造性實踐
1.適度地確定提問的內容
提問內容的把握,主要包括范圍、深度和難度等的確定。設定負有不同功能的提問,提問內容涉及的深淺、寬窄、難易等,應各有不同,須靈活把握。有的提問問題可大一點,比如:總結性提問;有的則應小一點,比如:反饋性提問;有的問題可難一點,比如:檢測性提問;有的則應容易一點,比如:負有組織教學功能的提問。有時,同一類提問,其深難度和范圍大小可審時度勢地予以變通,而不照上述常規行事。
2.精心地設計問題的情景
問題的設計,既包括上面所講提問內容的確定,還包括問題的切入點、問題的表述以及提問的方式等多個方面。切入點符合知識的結構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就易于引發學生思維,收到省時省力的效果,這就猶如庖丁解牛的道理。問題的表述也很重要。教師的設問要語言簡潔、準確、切中要害,切忌似是而非、羅嗦。提問的方式應根據問題的內容和功能靈活掌握,不可處處直問式,如可以是“是非”式,也可以是導思式,甚至還可以設而不問----教師鋪墊,引發學生提出問題,甚至由學生向教師提問。
3.適當地選擇提問的對象
設定負有不同功能的提問,應根據目的、內容的難易程度等,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成績的優劣、理解能力的高低、心理品質的差異等)而確定不同的提問對象。有的問題應提問中、下學生(如檢測性提問),有的則應提問中、上學生(如導入性提問),還有的問題則應提問多種類型的學生(如反饋性提問)。有時,對于特定情境和某種需要,又可不按上述方法處理,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傊?,提問對象選擇的恰當與否反映出教師教學上的機智與成熟。
4.正確地進行提問的操作
課堂提問的操作中,應注意:先發問后叫人,以使每個學生都有面臨被提問之感,從而調動全班學生的注意力,使人人都積極思考;先發問后叫人,以使每個學生都有充足的時間思考,否則會使提問失去意義;亂而有序,即時前時后,時左時右,時差生時好學生地提問學生,以不讓學生覺出規律,而人人都處于緊張的思考之中;“盯”而不“死”,即當一個學生不能作出回答時,既不輕易讓其坐下,亦不“死盯”不放,而置其它學生于不顧。
5.巧妙地運用重復的手段
就同一個問題盲目地反復叫起許多學生,作無須動腦子的單純重復式回答,是不可取的。然而,巧妙的重復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同一個問題,可在一節課上的不同時間,先后二、三次重復提出,甚至在下一次課上再提出,可起到強調和加深印象的效果;或者同一個問題,可有意先后二、三次地重復(甚至突然)提問同一個學生,對其本人乃至對全班都會收到極佳效果。
6.靈活地進行回答的評判
對學生的回答,教師直接給予簡單評判,指出回答正確與否,雖然無可指摘,但著意引導(甚至有意反向引導),效果會更好。學生答錯,可有意不予評判,而是進而面向全班改變角度引深、追問、設問,最終引出答案;當幾個學生的回答有分歧時,不簡單指出誰對誰錯,而是抓住分歧,鼓勵多向乃至逆向思維,激發學生深入思考,這有利于對知識的深入理解與掌握;當學生已作出正確回答時,教師可故意誤導(或提出反向問題,或提出質疑或引導自疑等),最后再指出正確答案。這種有意誘導可檢驗學生是否真正扎實掌握知識,更可引導學生深入多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