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巴中市平昌縣板廟小學)
中學語文詩歌教學,有著不言而喻的重要地位。 然而,在教學實踐和采訪調查中,筆者看到的詩歌課堂教學現狀并不如想象中如意,詩歌教學這塊“世襲領地”,并未在《新課標》倡導下的語文教學改革中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更多的是呈現出“春風不渡玉門關”的蒼涼景象。下面就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個人不成熟的看法。
一、以誦讀推動閱讀,把學生帶入詩境
教師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誦讀方式:或范讀,或領讀,或聽讀,或齊讀。無論采取何種誦讀策略,教師必須以學生為核心安排教學,注意誦讀指導的漸進性。筆者自身喜愛詩詞朗誦,嗓音較適于誦讀格調豪放激昂的詩詞。因此,在《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教學中,筆者選擇范讀來引導學生進入詩境。結果,富于激情的誦讀勾起了學生“我也來讀讀”的欲望。以此為契機,先提出初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劃分節奏;在理解的基礎上再讀,則要求有感情地表現;在充分理解詩歌的意境后則要求學生可以從有感情地誦讀提升為創造性地朗誦。在此過程中,筆者作為誦讀的參與者同時也是指導者在適當的時機給予點撥提示。通過階梯式的誦讀訓練方式可以提升學生的朗誦水平,讓他們體會到詩歌的音樂美,讓他們讀出詩歌的語言氣勢,讓他們更易于領會詩歌的情感,這是理解感悟詩歌意境不可或缺的。
誦讀教學中合理運用多媒體手段如形象直觀的影視視頻,飽含感情的名家配樂朗誦錄音也能讓學生感受到語言的生動形象,幫助他們體會作者的情感,加深對古詩詞的語言文字的理解,提高他們的誦讀能力。
多媒體在誦讀教學中的合理運用不僅使學生提高了朗讀的能力,而且通過朗讀,有利于學生與詩人產生共鳴,這是詩與情,詩與境的交融,是古詩詞的最高境界,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領略到古詩詞的獨特魅力。學生吟頌詩詞,抑揚頓挫,韻味無窮,不僅可以感受到語言的音韻美,還可以積累詞語,體會作者的情感。
可以說,飽含感情的誦讀是激活學生學習古典詩歌興趣的必要而有效的因素。教師在教學中如果能根據詩歌的特點,有層次地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朗讀指導,學生在誦讀中悟出了作者的情感,就能激發他們的情感體驗,從而更好地學習古典詩歌。所以,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加強對學生誦讀的指導,在真正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前提下,把握詩的音樂美、意境美的同時,讓他們熟讀精背以至默記在心,最終完成語言積累和情感熏陶。
二、注重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聯想和想象
“作詩和讀詩都必須用思考,都必須起聯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詩的境界愈深刻;聯想愈豐富,詩的境界愈完備。”“想象不僅對于詩人的創作是一種必要,對于讀者的欣賞也是一種必要。”一個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力決定他對某一首詩的鑒賞深度。古典詩歌教學要注重引導學生抓住詩中關鍵信息,啟發他們展開聯想與想象。在這一過程中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給予他們指導,而不是簡單地用多媒體展示較為直觀的畫面。
中國古典詩歌言簡意豐,含蓄委婉,有很強的跳躍性,缺乏聯想與想象力是不能領悟其意趣的。教師必須注重引導學生學會展開聯想與想象,再現作品所描繪的情境,才能體味到詩歌含蓄的情感與意蘊,從而達到情感的共鳴,獲得閱讀鑒賞的快樂,有效提高鑒賞能力。
三、引導學生在比較中學會拓展閱讀
拓展性閱讀這種閱讀方法是將我們的閱讀視野拓展開去,由此及彼,互相鉤連,編織起一張具有豐富信息的網絡。筆者覺得在古典詩歌教學中通過比較閱讀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拓展性閱讀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比較閱讀的角度方式多種多樣,可以是語言、手法、意象、情感、題材等方面局部的比較,也可以是同一詩人不同詩篇、不同詩人詩篇、不同流派詩歌的整體比較。
筆者在柳永《雨霖鈴》一課教學中,把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作為比較對象,引導學生抓住比較點如誦讀、感情基調、意境特點、景物內容等進行閱讀。誦讀比較讓他們更深刻地體味到兩種詞風的感情基調,通過聯想想象,他們描繪出兩種不同的詩境……在比較中,學生對“婉約派”與“豪放派”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詞風有了較深刻的認識與體味。拓展開來,安排學生自主比較閱讀單元附錄中李清照的《聲聲慢》,他們很快就聯系到初中學過的辛棄疾《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并且基本能以課堂上老師提示的方法找到比較點如題材、情感、風格等,然后完成比較閱讀活動。
再如學習李清照的《聲聲慢》時,詞中出現“雁”這一詩歌意象,以此為引,筆者讓學生分工合作搜集使用“雁”的意象的詩歌,比較之后,看看得出什么結論。學生興趣來了,借助圖書資料、網絡等,他們搜集了很多相關的詩句。“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鴻雁不堪愁里聽,云山況是客中過”,“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整合歸納之后,學生都得出相對一致的結論:“雁”的意象常常被詩人借以寄托思念之情的。這恰恰是古典詩歌中“雁”這一意象作用之一。這一發現讓學生很有成就感。以此為契機,繼續引導學生搜集使用其它意象如“梅”“月”“柳”的詩歌,整合歸納,得出結論。通過比較,學生學會同中求異,異中求同,更深入地去體味詩歌的意境。
四、詩歌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詩歌不僅僅是陶冶學生的情操,還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能讓他們寫出的東西有詩情畫意,讓他們說出的話含蓄、耐人尋味,夠得上文明、夠得上有水平。如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的名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其中“沉舟”“千帆”“病樹”“萬木”是意象,都應取它們的比喻意義進行推測理解:沉舟——沉淪不前的人,千帆——眾人競爭向上的局面,病樹——受挫折萎靡不振,萬木——眾多的人;這句話揭示了社會上個體與整體之間相反的兩個面——你沉淪、萎靡不振,社會卻仍然是相互競爭、向前發展的。所以,沉淪與萎靡不振,并不能抵擋社會向前發展的步伐,只能有害于自己的發展,最終被社會所淘汰。作者在詩中回顧了自己的經歷和感受,似乎在嗟嘆自己,勉勵自己,也在勸勉朋友。可引導學生造句:把改革開放比作“千帆”“萬木”,把自己比作“沉舟”“病樹”。基礎好的學生能造出如下類似的句子:如果改革開放是千帆競渡,我決不會做沉舟;如果改革開放是萬木爭春,我決不會做病樹。
總之,語文教師在詩歌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學會通過感性的(表面的、個別的、具體的)東西,去挖掘理性的(本質的、一般的、抽象的)東西,并且要做到活學活用,這樣才能達到詩歌教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