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碩縣第一中學)
摘 要:閱讀過程是閱讀個體的感悟和體驗建構的過程,是一種再創造,它帶有強烈的個性特征。文本總是存在著某些“空白”和“不確定性”,因而讀者閱讀鑒賞過程中有著充分的能動性,存在著自由發揮的極大空間;由于人們的立場觀點、思想感情、生活經驗、文化修養、藝術趣味不同,對作品的理解和鑒賞也不同,存在著主觀的差異;其面對文本所使用的方法和表現出的興趣與深度等也都因人而異,其鑒賞過程和結果也是千差萬別的。真所謂“看人生因作者不同,看人生又因讀者不同。
關鍵詞:閱讀;多元化;文本解讀
新課標也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總之,對文本解讀必會產生“多元”的。那么,如何有效進行文本多元解讀,使學生在多元化的解讀過程中,張揚個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呢?
一、發揚民主教學,建構文本多元解讀平臺
要想讓學生在多元解讀文本過程中彰顯個性的風采,前提就是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尊重學生的主體感受,建構文本多元解讀平臺。我國傳統的“師道尊嚴”的觀念,往往是教師居高臨下,我教你學、我說你聽的單向傳遞造成了師生之間的不平等性和情感、心理上的距離感。這種師生角色地位的恒定化,桎梏了學生的個性,束縛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極大地影響了教學效果的提高。
現代教育觀念和教學實踐強調教師要以民主的作風對待學生。“教學民主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尊重和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健全和完善學生的人格品質。正如語文新課標所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實施民主教學,做學生“主體的守護者”,呵護學生的個性,讓學生敢想,敢說,敢為,促使學生可持續發展。教師在課堂上應當變支配者為引路人,應當改變過去那種居高臨下的姿態,放下身段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在平等互助的氣氛中與學生研究探討,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只有真正的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建立起來了,才有課堂上的師生間情與情的相融、心與心的相通、教與學的相長、師與生的互促,學生的主體意識、主體精神和個性特長才會有形成的“土壤”和“養分”。也只有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的創新意識才能受到激勵,學生的創新能力才能得到發展,文本多元解讀才得以真正開展。
二、善于抓住文本切入點,有效進行多元解讀
1.抓住文本內容
一篇文章的內容是豐富多樣的,是搖曳多姿的。基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在讓學生整體感知文本時,讓學生先交流對文本內容把握情況。如教學《我的第一本書》,在學生自讀文本盡情觸摸文本后,教師問:你了解到哪些內容?學生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有的說:我了解到了社會黑暗;有的說:我了解到了友情的珍貴;有的說:我了解到了父愛;有的說:我知道了父親心靈手巧,等等。
2.抓住文本語言
漢語言是世界上最美麗,最豐富,最細膩,最富有人情味的語言,可說是色香味俱全。于漪老師曾說過:有的文本語言“如清流,描物寫態,細膩動人,脈脈含情;有的如驚雷,議論風生,振聾發聵,令人警醒;有的如平沙,質樸無華,平淡實在,耐人尋味;有的如紅葉,嬌艷華美,色彩斑斕,燦爛迷人……”但是漢語言又是最具朦朧、模糊,且多義性的特點。
3.抓住文本主旨
文學作品主旨的詮釋,是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甚至可以說是作品鑒賞和閱讀教學的必然歸宿。它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使學生對課文達到本質性的理解,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和閱讀思維的健全;另一方面,還可以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提高其認識水平,提高其道德境界。文學作品的主題常常具有多元性,不同的讀者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想方法認識到種種具有個體差異性的主題。
4.抓住人物形象
文學作品的人物形象具有立體化的特質,加之閱讀活動個體化的特征,學生理解中的藝術人物理應不同,這給我們鑒賞人物提供了求異和創新的可能。我們不應也不能用一種統一的模式界定學生的理解。我們在分析文學形象時,應以一種辯證的理性面對學生有創性的思考爭鳴。
5.補充文本“空白”
“接受美學”認為,作品的意義是讀者通過閱讀活動發掘出來的,作品未經閱讀前,只是向讀者提供了一個多層次的結構框架,其間匿藏著許許多多的“空白”,有待于讀者去發現、填補和闡析。而這些“空白”的填補正是讀者閱讀活動中不可缺的動力機制之一,它能夠驅遣讀者的想象,激活讀者的思維,從而建立起與作品和作者溝通的橋梁,使讀者對作品的意義達到個性鮮明的深刻理解。在我們中學語文教學的課堂上,學生對作品“空白”帶有個性色彩的填補,更是開啟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有效途徑,語文課也變得空靈和鮮活。
三、做到“多元有界”,切實提高多元解讀效果
任何事情,物極必反。個性化不等于自由化,也不是絕對地學生化,更不是普遍化、隨意化。無論怎么“多元”總有一個界限。作為閱讀客體的文本雖然存在著“空白”和“不確定性”,但必然會有許多顯性的、鮮明的“規定性”,總會有個“作品視界”范圍。“多元解讀”也只能在這個范圍內進行。正如童慶炳在《文學理論教程》中指出的,閱讀接受,一方面是多元的,無限的,存在著審美差異性;另一方面是有限的,有范圍的,存在著社會的共通性。因此,“多元解讀”并不意味著可以隨心所欲、漫無邊際地亂解亂讀,并不意味著可以有絕對的“彈性”,而必須有一定的“規范”,必須有一定的價值取向和解讀范圍的引導。首先,多元解讀要尊重文本,與文本真誠對話。文本是教學的起點,是學習的載體,只有立足文本,尊重文本,與文本真誠對話,才能有效解讀文本。其次,多元解讀要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正確的價值取向,才能熏陶感染學生,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總之,“多元解讀”是真實的閱讀,是孕育創造性品質的閱讀,理應受到格外的重視和尊重。我們應把文本多元解讀真正落到實處,讓閱讀真正成為學生個性化行為,使學生在多元化的解讀過程中,張揚個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我們期待著,在學生閱讀的枝頭上綴滿富有個性的花朵,鮮艷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