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余市第九中學)
摘 要:什么是高效課堂?高效課堂就是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簡而言之,“高效課堂”至少在教學時間、教學任務量、教學效果等三個要素方面有突破,概括為:輕負擔,低消耗,全維度,高質量。為了實現“輕負擔,低消耗,全維度,高質量”的數學課堂,我們在不斷的探索和摸索,經常用到以下兩種課堂教學模式“問題式導學法”和“3510循環大課堂”。在實施的過程中,以上兩種課堂模式的幾個環節中,學生的“自主學習”比較吃力。學生剛開始比較盲目,對課本的研讀變成了單純的認字。所以教師要耐心細致的引導學生自學。
關鍵詞:高效課堂;課堂教學模式;自主學習
自從踏上講臺,我一直認為一堂好的數學課應該設計的密不透風,滴水不漏,應該精雕細琢,完美無缺。而如今“高效課堂”教學改革之風迎面吹來。高效課堂要求一切以學生為中心,致力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一堂好的數學課不單看教師的教學設計,而注重于整個課堂是否落實。
什么是高效課堂?高效課堂就是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體現:一是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在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受益量。主要表現在課堂容量,課內外學業負擔等。二是效益的最優化。也就是學生受教育教學影響的積極程度。主要表現在興趣培養、習慣養成、學習能力、思維能力與品質等諸多方面。只有效率的最大化或只有效益的最優化的課堂,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高效課堂”。只有二者的和諧統一,“高效課堂”才能形成。簡而言之,“高效課堂”至少在教學時間、教學任務量、教學效果等三個要素方面有突破,概括為:輕負擔,低消耗,全維度,高質量。
為了實現“輕負擔,低消耗,全維度,高質量”的數學課堂,我們在不斷的探索和摸索,經常用到以下兩種課堂教學模式。
“問題式導學法”的基本流程是:“設疑——自主學習——探究拓展——教師指導——訓練提升——達標應用”,問題引領,學生自學,生生互動,師生互動,避免了學生自主學習漫無目的,使學生的自主學習有針對性,學生可以憑著自己的能力解決大部分問題,解決不了的再由小組合作解決,創設思維的火花得到碰撞的情境、機會,既培養了學生的主動思維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絕大部分時間留給了學生,讓學生解決問題,讓學生進行訓練,使每個學生每堂課都有收獲,在不同層次上有所提高,大大增強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3510循環大課堂”,即一課分兩段,35分鐘展示+10分鐘預習,謂之“3510”,三步為一課;課前、課中、課后,謂之三步;形成了課上——課下——課上的循環結構,謂之循環。其前35分鐘必須通過展示、交流、糾錯落實本節課的學習目標,35分鐘必須將上一節的導學案收回,后10分鐘發新的導學案,最后1分鐘必須分配任務。整個學案共分8個環節:學習目標、重點難點、知識鏈接、學法指導、問題邏輯、學習反思、作業布置、歸納小結。課中六個環節:重申目標、學情調查、問題注意、精講點撥、當堂檢測、小結作業。課堂教學模式基本流程為:創設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建構知識——拓展運用——反思歸納。
在實施的過程中,以上兩種課堂模式的幾個環節中,學生的“自主學習”比較吃力。學生剛開始比較盲目,對課本的研讀變成了單純的認字。所以教師要耐心細致的引導學生自學。
引導學生自行發現問題,提出質疑。學生只有善于發現問題,經常提出“為什么”,才能促使自己去探索,去研究,去揭示謎底。學生能自行發現問題,提出質疑,也就有了奮斗的目標,才會想方設法一步步向目標行進。在講授新課之前,先行設計一些需要學生預習的提綱,鼓勵學生自行找出問題,然后把學生預習情況以問題的形式反饋回來,對問題比較集中,學生反映普遍的問題收集、歸納、整理,在講課過程中對這些問題要重點講解。有些問題學生通過自學完全可以掌握,就以提問的形式,讓學生自己回答,但要對學生的回答予以肯定。這樣也就調動了學生自行探究問題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自覺性,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自行解決問題。問題提出來了,如何解決?這正是訓練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一個契機。學生的思維是極其活躍的,智慧也是極其豐富的,教師要善于在這個時候積極引導,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讓學生自信自己能夠將問題解決好??梢宰審V大同學充分發揮自己的見解,集各個學生之所長,大家一起總結得出結論,還可以讓少數同學把自己的觀點談出來,集體討論是否可行,選擇最佳的方法,鼓勵學生開拓性思維,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富有挑戰精神。這樣,學生的自學舉興趣得到激發,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了提高。
督促檢查,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學生的自學能力需要教師的培養和指導。教師經常布置自學內容,檢查自學效果,特別注意糾正學生自學中的錯誤講究方法,在督促檢查中加以正確引導,才能不斷提高自學能力,培養良好的自學習慣。播種一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個習慣,收獲一種品格,播種一個品格,收獲一種命運。習慣是由于重復或練習的行為而鞏固下來,并成為需要的行動方式。學生自學習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須從中小學就要嚴格要求,嚴格訓練。
數學的教學過程不應該是學生被動地從老師那里獲取知識,而應該是學生在一個充滿問題的未知領域,通過自己主動積極的思考,探尋問題,解決問題,最后發現規律,得出結論,并能應用這一結論。
教師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學習,教師應是教學活動中的參與者、組織者與引導者,課堂上必須留足學生活動的時間。變“師道尊嚴”為“平等、和諧、民主、互動”的師生關系,要尊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個體體驗,不將個人感悟強加給學生。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為“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教師在數學課堂中,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思考、主動實踐,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實現課堂的高效教學。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教育首先必須滿足學生的精神需求,提升他們的精神力量。
參考文獻:
[1]李炳亭《高效課堂二十二條》
[2]《全國有效課堂研討—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學習資料》
[3]《昌樂二中高效課堂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