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師范學院)
摘 要:鑒于土地拋荒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有重大影響,本文將分析土地拋荒背后的原因,闡述拋荒產生的不良影響,探索遏制土地拋荒的有效措施,這對“三農”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農村;土地; 拋荒
在我國,人均耕地面積極為有限,但近年來拋荒現象卻十分嚴重。大量的耕地拋荒,一方面造成大量資源的浪費,因為耕地是一切資源中最寶貴的資源,大量的拋荒將影響國計民生。同時,大面積的拋荒也加速了土地干旱、瘠薄、鹽堿進程,影響了土地質量。另一方面,耕地拋荒現象日益加劇,土地荒蕪與新農村建設的要求背道而馳,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一、農村土地拋荒的原因分析
農村普遍出現土地拋荒現象,是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各種深層次問題的綜合反映,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從拋荒地自身條件來看:首先,大部分拋荒地水源條件都不好。拋荒最早是出現在水源條件不好的地塊上,這些土地水源條件差,不方便從事農田耕作,花費人力物力較大,而且不一定能收到相應的效益。其次,通田間道路不便和田塊距離居住地較遠不便于耕作。由于大部分年輕人外出務工,老年人成為從事農業生產的主體,因此體力不足就不得不讓老年人傾向于放棄水源條件差和道路不便的地塊。
從耕種農田的經濟效益方面來看:農業比較效益低.影響農民生產積極性。首先,農業本身效益低,長期以來工農業產品存在價格剪刀差及產業利潤率比差。其次,農業生產成本逐年上升,雖然糧食的市場價格有一定的提升,但是農民的直接收益漲幅不高,加上近年來物價飛漲,農民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成本不斷上升,導致農民種田效益進一步降低,甚至出現投入多于產出。種田效益低,直接影響了農民生產積極性,這是土地拋荒最根本的原因。
從農民自身角度來看:首先,農村勞大量農業勞動力外出轉向二、三產業,以便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外出勞動力絕大部分為青壯勞力,丟下老弱病殘,致使大量耕地無人種或有人無力耕種,導致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嚴重缺乏。其次,村民覺得種不種地是自己的權利,自己可以進行選擇。再者,農村大部分農民耕作田地只是為了維持自己的生存需要,大量農業人口外出務工,留在農村的人口大幅度減少,人們不需要耕作那么多的土地,所以選擇了拋荒。
二、土地拋荒對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影響
第一,拋荒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沖擊我國的“1.2億公頃耕地紅線”,危及我國的糧食安全。雖然我國的總耕地面積在世界前列,但是我國的人均耕地面積排名卻名落孫山;中國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承載著世界22%的人口,而有限的耕地資源還在繼續減少,因此我國的土地問題十分嚴峻、土地資源十分緊缺,但是農田耕地的拋荒現象,尤其是隱性拋荒和變相拋荒現象有增無減,耕地總面積仍逐年減少,造成土地資源的閑置浪費。
第二,拋荒阻礙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加大了基層工作的難度,影響全面建設新農村進程。土地拋荒一方面直接影響農業生產和單位土地的產值,使農民增產增收困難;另一方面,伴隨著土地拋荒的是農村勞動力轉移和頻繁的人口流動,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農村的管理難度,降低了基層的工作效率,比如說農村中的計劃生育問題。
第三、“新生代農民工”引發了潛在的更大拋荒和社會問題,可能引發土地拋荒的惡性循環。“新生代農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他們出生以后就上學,上完學以后就進城打工,新一代農民工們雖有農村生活經驗,但是卻沒有農業生產經驗,也沒有農業情感,他們就很難接替父輩們的農村工作。現階段還存在“兼業型”農民,當土地到“新一代農民工”手中時就很有可能完全拋棄土地,引起更加嚴重的土地拋荒和糧食問題。
三、遏制土地拋荒的對策探究
要解決土地拋荒問題,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是必須要落到實處:
第一、要改善和整修村莊內的農田水利設施。對于農民來說,興修水利需要不少資金,自己收入本來就微薄,完全讓農民自己掏錢修水利不現實。個人認為,可以采取國家投入一部分資金,農民自己也籌集一部分。這樣的方法既可以提高公共投資的效益,還可以調動農民建設水利設施的積極性。讓受益農戶自發地選擇自己的管理人員和管理機制,這樣就可以保障水利設施持續有效地運轉下去了。
第二、要修建農田機耕道,提高農業生產的機械化程度。建議可以將紛亂眾多的狹窄的田埂進行合并,將其作為機耕道。或者是,由田塊相連的農戶自行商量和規劃機耕道的位置與占地調整問題。機耕道的建設將可以直接減輕老年人種田過程中的體力勞動,還可以擴大機械耕種的面積。這一舉措不僅可以讓原本因為體力不支而無法耕種的土地重新得以耕種,而且也增進了老年人的福利,保障了老年人的生活。若是有機械的幫助,老年人可以耕種更多的土地,也就有更多的收入,他們的生活也就更加有保障了。
第三、強化土地承包管理,加快土地流轉步伐。首先要妥善處理好人口、勞力、土地等變化形成的人地矛盾問題。認真做好余缺田調劑工作,將土地轉包給勞力富裕戶耕種,或通過“小調整”在取得村民一致意見后,村集體經濟組織將這部分土地重新向農戶發包。其次,對自然條件差的拋荒耕地可以由集體收回,高榜田、水源條件差的統一改造為經濟林基地,低洼田、水浸田,可開發成漁池基地,再發包給農戶和集體統一經營,或對外發包。允許土地流轉對象、形式的多樣化,通過轉包、轉讓、出租、入股等多種形式進行土地流轉,鼓勵基層干部、種田能手、科技人員領銜承包興辦小農場,同時也要給予他們信貸支持和獎勵扶持。
第四、在保障農民土地經營權利的同時,也要教育農民意識到土地經營的義務與責任。 增強解決拋荒的緊迫感,拋荒現象主要是由于農業比較效益降低,如不及時解決,會帶來更大的矛盾,動搖農業的基礎地位,影響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因此,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視農業,提高對土地拋荒問題的認識,增強解決土地拋荒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切實把解決拋荒問題當作一項重要而又緊迫的工作來抓,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維護農村社會穩定。
農村耕地拋荒,是當前新形勢下“三農”工作中的新情況、新問題,既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不僅影響糧食生產安全,而且影響農村社會穩定,影響推進農業現代化和實施城鄉統籌的進程,因此,各地政府應該高度重視農村耕地拋荒問題,努力把拋荒程度降到最低限度,這是我國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保證。
作者簡介:林小娟(1988.9-),女,漢族,廣東興寧人,廣西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2011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經濟發展研究。